a=(a1+a2)/2=(180+198)/2=189(cm)
b=(b1+b2)/2=(288+352)/2=320(cm)
c=(c1+c2)/2=(212+238)/2=225(cm)
d=(d1+d2)/2=(4.8+5.2)/2=5(cm)
据此,我们测算得:
哈那高与椽子长之比a1/b1=0.625、a2/b2=o.563、a/b=0.6;
柱高与底基直径之比d/e=5/8.18=0.6112。
至少距今600年以前蒙古人的房屋建筑的数量关系基本接近于黄金比,最大误差只有0.055、最小误差只有0.006。这就说明,当时蒙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审美意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令人激动的发现。
(二)近现代蒙古包的数学结构
蒙古包结构的比例关系,到近代或现代更追求数学的简单美、对称美和比例美。我们可用数学方法表示出其平面结构图(如图3)。表示方法如下: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原点。
1.以为圆心,天窗的半径为半径作⊙2,与y轴交于AB两点
2.作半径为的⊙与轴交于C点;
3.以为圆心,(有时亦有)为半径作⊙3,与轴交于、:
4.过、两点作轴的两条平行线,与⊙3交、,再连与、与,并延长,则过点且平行X轴的直线交于、;
5.作⊙1的平行于轴的两条切线,与⊙2交于与两点,连,可代替天窗之环;
6.再连,,则可代替椽子。⊙2的就是天窗之凸出球面部分;
7.以、为圆心,半径为的过⊙2点的两个半圆,与⊙交于四点;
8.连与,则与,分别相交于四点。连与,与,与,与,则矩形就是蒙古包的门。而自四点可拉上下两条腰带。
建造蒙古包,不仅具有严谨的数学上的要求,而且在结构的某些比例关系方面能够体现出雅致的数学美。经测算得出:
哈那高度/椽子长度=天窗直径/椽子长度=;
哈那斜高/椽子长度=;
⊙2的半径/⊙3的半径=。
把上面三个比值与黄金比0.618相比其误差更小。
三、蒙古包中蕴含黄金比例的原因
上面得出有趣的结论,既不是作者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从若干数据中选择出特殊的,毫不相干的数字进行测算而得出的,也不是历史的偶然巧合,而是蒙古族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就上述建筑等艺术中的黄金比例结构而言,虽然蒙古族不是在遥远的古代已经掌握了数学的黄金比例知识,但在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应用了这一规律。蒙古族建筑等方面的古老的"艺术所用的材料本身完全没有精神性,而是有重量的,只能按照重量规律来造型的物质;它的形式是一些外在自然的形体结构,有规律地和平衡对称地结合在一起,来形成精神的一种纯然外在的反映和一件艺术作品的整体。"⑦关于其客观原因,首先,格式塔心理学发现,知觉活动本身有一种压倒一切的简化倾向。它尽量将外部刺激简化,以组织成各种最简化的形式,如简单的圆等。知觉之所以有这种倾向,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原因。从生物――物理层次上看,外部世界的物理力、化学力直至生物的生长力,都具有简化式样生成的倾向,而决定大脑活动的皮层中生理电场内部力同样具有这个倾向。从这个层次上来说,内外是对应同构的,从心理――物理层次上来看,外部世界的简化式样本身是稳定的,而在人类的长期实践活动中,这种简化式样总为它提供安全、舒适的感受,久而久之,简化的心理定式便生成了。⑧只要条件允许,知觉是化繁为简,在文化发展中起作用。其次,我们从人体结构来看,会领会其更深层的奥秘。德国美学家对人体进行了大量的测算,发现人的肚脐正好是人的垂直高度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膝盖骨又是大腿和小腿的一个黄金分割点等等。正因这样,人们才对黄金比如醉如痴地追求。这也是因为,人类以自己为代表的比例形体见得最多、最为熟悉和亲切,这已经有千百年的漫长岁月了。所以凡是符合这一规律的事物,自然而然使人产生了舒适、优美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数学美学思想对蒙古民族赋予了创造自己文化的灵感。
①[美]怀特.文化科学[M].曹锦清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288.
②陆象淦.死的世界-活的人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40.
③陆象淦.死的世界-活的人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41.
④《内蒙古大辞典》编委会.内蒙古大辞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921.
⑤[蒙]达·那旺著、莎仁.古代蒙古历史文物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134。
⑥[蒙]达·迈达尔、拉·达力苏荣.蒙古包[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7:225~226.
⑦[德]黑格尔.美学[M]第3卷(上册).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7.
⑧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41.
百家论坛
草原文化研究、推动草原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