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世纪30年代蒙古族建筑风格
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韩柱
《蒙古高原横断记》与蒙古族王府布局
1931年开始,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先后两次往内蒙古派遣探查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查。即1931年和1935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和乌兰察布草原进行了探查研究。主要有蒙古高原的地质、人类、风俗、宗教等方面探查和研究。第一次(1931年),以横尾安夫医学博士(人类学)为首、江上波夫文学士(考古学)、松泽动理学士(地质学)、竹内几之助(语言学)等4人队员组成。考查范围以锡林郭勒和昭乌达地区为主,以马车为行进工具,历时两个月,行程1150公里,对两地区历史、考古、语言、风俗及蒙古人体质、地理环境等进行了详细考察。第二次(1935年),有赤掘英三医学博士和江上波夫文学士两人为首,乘汽车前往乌兰察布调查,历时40余天,行进2500公里,多侧重于考古、宗教方面的研究。
该书由锡林郭勒游记、乌兰察布游记、蒙古杂记等三部分构成。锡林郭勒和乌兰察布游记,探查范围从大兴安岭东麓开始一直到阴山山脉西端,从东到西横渡内蒙古草原全范围。蒙古杂记里根据两次探查游记的理解和分析,关于蒙古高原自然、人类、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记载。该书中的插图,全部基于本调查队摄影的原版,不存在他书引用。插图内容第一部,锡林郭勒游记包括;察哈尔蒙古人地带、踏入锡林郭勒、阿巴嘎王府、贝子庙、兴安岭、辽时代遗址和热和蒙古等。第二部乌兰察布游记包括;内外蒙古过境附近、越过大青山、沙漠地带、百灵庙、归化城等图片。
《蒙古高原横断记》里记载了上世纪30年代蒙古社会的各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一部分是蒙古王公贵族的衙门、住所和蒙古地区的集镇以及寺庙的描述并插入了图片,反映了当时蒙古社会风俗习惯和建筑风格。在探查旅途中描写了当时蒙古高原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象,给我们留下了当时草原文化的缩影,所以该书的记载对研究内蒙古地区草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所有照片、图片等也极为珍贵。
该书记载的蒙古王公贵族衙门官邸共有9处,即,陶路德乌兰诺尔色(察哈尔右旗牧场总管兼第三模范牧场场长色冷那木吉勒)总管官邸、呢总管官邸(管理三旗达哩岗崖牛羊总管兼察哈尔省立第二模范牧场场长呢玛鄂特索尔)、东苏尼特王府、阿巴嘎大王府、阿巴嘎那尔贝勒府、东浩奇特王府、西苏尼特王府、中公旗王府、东公旗王府等。特别是重点介绍了陶路德乌兰诺尔色总管官邸、阿巴嘎大王府、东浩奇特王府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格以及布局图,并插入了摄影图片。对我们了解当时王公贵族衙门官邸的建筑风格和草原传统文化提供了极为真实的资料。如阿巴嘎大王府对其布局图等皆绘图记述。王府共有12个部分构成,大王府和少王府、衙门、用人住所以及厨房等建筑是中国式房屋,大王居室和拜佛堂、接见室、卫兵室等都是蒙古包组成。而且各建筑的布局具有包含着蒙古族文化特点。东浩奇特王府衙门布局也相同之处。除此之外,阿巴嘎王府梅林府、色总管官邸府、贝子庙鄂博会场布局图等也有较详细介绍,图文并茂,是研究清代及民国时期蒙古王府建筑风格的重要材料。
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