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艺术研究


    
      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艺术研究(论文提要)
    哈斯朝鲁
    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以藏式为主的藏汉混合式最多,也有一些少数汉式,汉藏建筑风格兼而有之,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建筑所占的汉藏风格比例有别。元明时期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寺庙多由汉族和蒙古族工匠建造,故汉式风格颇浓;清代以来,藏传佛教在蒙古族地区鼎盛,故藏式建筑风格占了主导地位。如呼和浩特席力图召正面两端墙壁采用青色琉璃砖,一般藏传佛教或汉传佛教寺庙所未见,这是蒙古族崇尚青色观念的体现。在流传过程中藏族寺庙与蒙古族地方建筑艺术相结合,其艺术风格有所变化,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成为蒙藏汉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
    汉藏混合式寺庙多建在内蒙古地形平坦之处,喜欢采用轴线布局,主要建筑大经堂往往用简化的藏式装饰,其他附属建筑及塔幢的形式选用藏式或汉式不一。席力图召是汉藏混合式寺庙的典型,其主要建筑按轴线排列,采用汉族传统寺庙的制度,但在中轴线的后面布置了藏族寺庙特有的大经堂。大经堂平面分为前廊、经堂、佛殿三部分,全部建在高台上,屋顶为汉族建筑的构架形式。但整体平面及空间处理仍是藏族寺庙经堂的特有规制,建筑外墙镶嵌蓝色琉璃砖,门廊上面满装红色格扇窗,墙上鎏金饰物很多。这些都使大经堂在外形上显得很华丽,而无藏族寺庙雄伟的气质。宁城法轮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全寺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原有14幢主体建筑和8幢辅助建筑,全部建筑呈现在由南至北、由低至高的一条轴线上。建筑材料主要是砖、瓦、石、木,青砖青瓦、画栋雕梁,是目前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物中最完美的一组建筑群。喀喇沁旗灵悦寺建筑布局的紧凑有序、幽深肃穆、建筑造型的等级之高,包括庑殿、歇山、硬山及广施不同的斗拱形式,尤其是梁架采用自然材质随意就势的工艺,代表了清代康乾年间喀喇沁地区较高的建筑技术水平,它在科学技术运用上,是继喀喇沁王府及其家庙之后,喀喇沁地区的又一建筑精品杰作,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对研究喀喇沁地区建筑历史文化,提供了一处珍贵的实物例证。灵悦寺建筑是一个高低错落有序、造型多样、合理布局建筑造型艺术的群组,集蒙藏汉文化艺术于一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艺术的底蕴,是清代的总体造型艺术与藏式装修门饰、蒙古族的崇尚与艺术服务于佛教功能的体现。蒙古族地区寺庙中丰富多样的壁画、彩绘、佛像雕塑等,使它成为一座集民族艺术和佛教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宝藏。
    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寺庙不断扩大,除了一般礼拜的佛殿外,有专门供喇嘛念经的大经堂。此外还有喇嘛公署、僧舍、仓库、供养塔、转经廊等,集佛教活动、供养偶像、学习、生活、行政办公等各方面内容于寺庙内。寺庙选址结合山势者甚多,加之寺庙不断扩建的过程,其布局多采用自由组合式,错落交搭,不强调轴线关系。主体建筑群皆甚庞大,而且以多变的形象去反映宗教构思,如曼荼罗、佛国世界、须弥山、大宫,皆是经常运用的意匠,因此在空间象征艺术上具有十分突出的成就。大空间、大体量的殿堂建筑促进了建筑结构形式的创造。贴金柱、包镶柱、无斗拱的多层梁柱框架体系都是木构技术的新创作,并形成了一大批著名的巨构。与元代喇嘛塔相对比,清代的塔型发展了一步,有的还组合成五塔、八塔,有的还有塔门等。藏传佛教在佛像雕刻塑造方面,多为神态恐怖的番像。同时殿堂内部应用了柱衣、幡幔、壁画、唐卡、酥油花等作为装饰,内部景观更为神秘,不可捉摸。
    多少年来,内蒙古佛教不断发展,寺庙越来越多,从农村牧区到城市小镇,都建有大大小小的寺庙,其建筑水平相当高。很有必要挖掘、保护、开发、利用这一丰富的建筑艺术,深刻探讨和深入研究。我们在这里对蒙古族地区寺庙建筑艺术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目的是把它揭示出来,予以全面探讨,使人们详尽地了解这一文化宝藏。
    
    
    〔作者系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副编审,联系地址:028043通辽市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电子邮箱:wuhscl@126.com〕
    
    
    1
    
    

百家论坛

草原文化研究、推动草原文化发展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