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木仁庙建筑形态研究
张宇韩秀华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有"塞北拉萨"之称的希拉木仁庙(藏名热希磐第灵),做为一宗教圣地,其具有传承着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中所独具的精神,体现马背民族长期生存与发展中凝结而成文化内核的优秀的建筑品质。历史上历经六世活佛的希拉木仁庙曾以宏大规模而闻名,如今虽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不复往日巍然风貌,但其以内蒙古地区罕有的纯藏式石木结构,与自由式布局等独特的特点而仍拥有着极珍贵的历史价值。通过对希拉木仁庙的实地调研与测绘和文献挖掘的基础上,从希拉木仁庙建筑的建置沿革、选址布局方法、结构及法式特征、细部装饰及空间设计手法等方面,对希拉木仁庙建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力求使希拉木仁庙这清时期建筑精品的价值得到更加深入的体现。让人们通过对它的再认识来理解其内含的深沉话语。
【关键词】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锡拉木仁庙
在蒙古高原,自元朝将藏传佛教定为国教,直至民国,(据一九三零年期间的有关统计)仅就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由清朝理藩登记在册,并赐于予满、蒙、藏、汉文字合壁匾额的藏传佛教寺庙共计有1272座,加上那些尚未在再藩院册籍的小型寺庙和经会,更是不计其数。此外,在漠北(外蒙古)和漠西蒙古地区,还有近两千座在朝廷注册的寺庙。
其中,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图哈撒尔的后裔,即乌兰察布盟(四子部旗、茂明安旗、乌拉特前中后旗、以及喀尔喀右翼--达尔罕贝勒旗)的四子王部旗,就有清朝赐匾的寺庙二十四座半,另有尚未注册的十二座经会(小型寺庙)。在这些庙宇中,耸立在杜尔伯特草原中心的锡拉木仁庙(蒙语称浩特拉额伊勒图索木,汉语称普和寺,藏语称热希磐第灵,满语称宫宁凌),以其规模宏大,高产富裕,最为著名--也是内蒙古西部最大的召庙之一,号称"恩格日明嘎"(意为山阳坡有千名喇嘛的庙宇)。
锡拉木仁庙位于土尔伯特草原的中心,即现在的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政府所在地(东经42°02′,北纬111°31′)。这座古老的寺庙建筑在一处北面靠山,南望草原,西临长河,风景秀美,令人神往的风水宝地。锡拉木仁庙由该第一世活佛罗布森丹巴热布杰亲自主持,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戊寅年)。班禅额尔德尼对第一世活佛罗布森丹巴热布杰授予"额尔德尼莫日根达尔堪布"的称号,并为该庙赐封藏名为"热希磐第灵"。公元一七九六年,嘉庆皇帝又对该庙赐于藏语称"宫宁凌",蒙语称"浩特拉额伊勒图索木",汉语称"普和寺"的寺名,并颁发了金字牌匾。这座四子王旗最大的寺庙,因坐落在锡拉木仁河的东岸,随着漫长的岁月,人们逐渐忘了其真名,却因袭河名而习惯称其为"锡拉木仁庙"。在喇嘛教(黄教)盛兴的那些年代,特别到其兴盛的顶峰,寺庙的财产达到时了一万多只小畜,五千多头(匹)大畜,数十万亩庙田的规模。寺庙建筑有四座拉卜仁(经堂)、五座独贡(神殿)、四大仓、三百余间僧舍;信寺僧徒有内外蒙古各旗喇嘛多棕一千五百余人。不仅在乌兰察布盟旗范围之内,就是在东西部各盟旗的蒙古族中提起"四子王旗锡拉木仁庙"也是无人不知,成为名符其实的"塞外拉萨"。正因为规模如此之大,后来的人们,有的干脆用汉语称其为"大庙"。
历史上希拉木仁庙极为兴盛,但让人感到万分遗憾的是如今除了却日殿,赛呼勒森殿,卓特巴殿与现弃用的活佛以前的府坻外,其余皆在文革中被毁。昔日盛极一时的"大庙",现已不复往昔风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政府曾经出资对希拉木仁庙进行过抢救性的修缮,使得留存下来的寺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并且红格尔苏木发展较为滞后,所以没有因为进行过度的旅游开发而遭到"保护性破坏",故此该庙仍能够真实反映清代初建时的本质特征,而且希拉木仁庙各独贡独特的纯藏式石木结构,墙体以不规则的块石砌成,并与室内柱共同承重,这在内蒙古也属罕见,更使得该庙能够为研究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的形成与演变提供宝贵的资料。
本文通过对希拉木仁庙的实地调研与测绘和文献挖掘的基础上,从该庙建筑的建置沿革、选址布局方法、结构及法式特征、细部装饰及空间设计手法等方面,对希拉木仁庙建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力求使希拉木仁庙这清时期建筑精品的价值得到更加深入的体现并愿望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
希拉木仁庙做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的成分,首先选址上便体现着中国古老建筑智慧--中国宗教建筑在选址上是极为重视,无论是汉式还是藏式的寺庙落定都是经过对传承的选址原则的遵守或是做为一个身处神圣境界的个体敏感直觉感应的结果。而希拉木仁庙的选址则是二者共同作用而成。
汉式建筑风水讲究"点穴"--其疏浅地总结,常以"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为大的选址原则,且提及"龙脉"二字。"龙脉"便常指突起延绵,生气贯通的山峰或山脉,但又不是一支突兀而出,而是相生有诸多护障叠生。如"龙穴"头枕之山称之"主山",其之北有"少祖山"与"祖山";两侧"青龙""白虎"之外侧亦有"护山"围拢。当然最佳"龙穴"还要有活水伴绕。
在西藏寺庙选址也有自己的一套依据,并且融入了内地的风水元素。《寺院之门》一书中提到:"寺院应建在这样一块地方:背靠大山,襟连小丘,两条河从左右两侧流过,交汇于前,寺院就座落在水草丰茂的谷地中央......"。
但蒙古人民也有其独特的选址原则,做为一个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而为一座无法如蒙古包自由移动的建筑--寺庙选址,更应考虑草场肥丰,水源充足之地。而且寺内喇嘛们修行与生活也常常需要信众的贡养,所以选址另一因素是在牧民生活区域附近建寺,很少能像一些汉传佛教寺院将庙座落于人迹罕至之处。
希拉木仁庙的选址很大程度上都能够满足不论是汉式,藏式还是蒙古族的选址原则。通过从卫星图地形观察与实地调研,发现希拉木仁庙的建筑群依山而建,主殿朝克沁独贡位于半山腰处。整个建筑群北面有伸向东西延绵浑厚的数道山脉,并且由东向南呈大的围拢之势。西侧是中西部少有的长年流水的大河--塔布河;东边身旁是由东北向山上叮咚而下的泉水;南面是夏季下过大雨后山水流经奔入塔布河的河槽。并且由于红格尔有着大面积裸露的二叠系形成的黑云母花岗岩独特地貌,鬼斧神功奇山怪石以及其上有以佛教主题而作的壁画为希拉木仁庙更增神奇。希拉木仁庙群能够面南背北巍然座落这样环境之间可以明显地看出选址时对传统寺庙选址经验深刻把握与当时当地具体情况的敏感体味之后深熟的思考。使得希拉木仁召庙成为建筑与山与水和谐统一的佳作。
从现存的三座大殿的位置,以及从文献对寺庙的复原图的描述中,便可以明显地看出希拉木仁庙是藏式分散式布局,并且可以从中推断出A处,极为可能是已毁的主殿朝克沁独贡,我们在实地调研中,也是此处发现有烧毁,断折的筒瓦,瓦当。各殿既无纵轴线,也没有相互呼应的拓扑关系而布局自由。处于山腰间朝克沁主殿(大雄宝殿)面南背北置于中心位置与至高点。四座拉卜仁(葛根拉卜仁、西拉卜仁、东拉卜仁和哈撒尔拉卜仁)与四大仓为(朝克沁吉撒仓、却如巴仓、卓特巴仓和甘珠仓)在其周围顺山势而立,无墙院相隔,只是或以河流,或以浅壑,隐然划分;百座喇嘛僧舍精巧地散布于外围。虽然没有如汉式伽兰七堂纵向轴线上层层推进来烘托大雄宝殿的高潮,但希拉木仁庙在可见的形式上自由布局,但在不可见的精神上又统摄于朝克沁大殿,既暗合金刚坛城的须弥境界又体现金刚乘中重修持实质轻修行形式较为灵活的教义特征。这西东约两千米,南北约一千米,顺山势而起,层层升高,上下衔接,高低配合,组成浑然一体的完美建筑群呈向内集中的众星拱月之势,气势雄浑。现在虽只剩三座大殿,但还是能从其中想像到当时整个寺庙的兴盛时期的感招人心的神性空间。
希拉木仁庙现存的主体建筑中有却日殿、赛呼勒森殿、卓特巴殿三个大殿、大喇嘛住所、六世活佛府坻与活佛以前的住所。大殿是纯藏式风格,并为独特的石木结构。墙体为较大的块石砌筑而成,每个石块形状与大小不一,也无明显打磨痕迹,以一种天然有机的状态叠置成墙,并将石面裸露于外,强烈的收分,施于白色,使得建筑古拙厚重;红色边玛墙、绿色的苍松翠柏的对比下白墙又显得神奇出离,圣洁似雪。
却日殿是希拉木仁庙中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大殿。位建筑群西北方,却日殿即汉名的经堂,坐北朝南,前有长方形石砌香炉一座,前方宽阔的台基地面上竖有两根嘛呢杆。
却日殿通面阔约有23.1米,通进深约有26.2米,座落于南北约50米,东西约25米,高约5米的石台基之上。经堂部分为两层,佛殿为三层层高。建筑的制高点约为11米,是座纯藏建筑风格结合的建筑。该建筑外表对称规整,内部平面分区亦很明确,由南至北分别是门廊(门厅)、经堂与佛殿。像这种佛殿、经堂结合,从而组成一幢二、三层的大型建筑,像却日殿这样底层前廊、门厅,中部是经堂,后部是佛堂的建筑组合已经成了藏传佛教寺庙主殿的一种定制。
却日殿整体平面为凹字型,密肋平顶,石木结构,主体墙皆为规格不一的块石砌筑而成,最底部墙体厚达1.6米至1.7米,约有1/10的收分量,墙体收分强烈,但室内墙体无收分。墙体内没有柱,也没有像藏区大型寺庙建筑那样在石墙加木枋,墙体直接对梁交搭,与室内柱共同承重。
其平面大致可分为四个空间:前廊,前廊东西两侧的交通空间,经堂与佛殿。
前廊为进深一间,开间为五间,廊内设四根断面为380×380典型藏式的朱红色十二棱柱,廊柱做工精美,从托木至柱身上半部分皆有阴阳文木雕与以靛,绿,金为主要颜色的彩画。朱红的藏式正门,有门钉、门楣、红蓝两色堆经;两侧是精美的壁画,壁画一直沿展至廊内东西两侧的墙壁。人们可由门廊处直接由东或西门进两侧实墙围合的空间内,两侧空间内各设上至二层的楼梯。门廊上面二层有一个储藏室,其南面是木盲窗,窗外绘有佛法宝器,与左右实的墙体,下方的虚的门廊的空间形态,建筑材质,色彩文样对比共同为南立面形成了丰富观赏界面
经堂平面为典型的都纲法式,一层近似于正方形,经堂内共三十六根柱(汉式称四十九间),柱网极为规整,从面阔方向与进深方向的柱距都约为2850mm,最外围的室内柱距室内墙面的距离也是约2850mm,以当时当地的条件,能够做出如此精确的建造实属不易。与其它寺庙不同的是,大殿室内没有设转经道这种引导寺外参拜者行进的设置,只在室内布置了四排供喇嘛诵经的经床,但是如藏传佛教中的规定,不能踩踏门槛一样,同样不能随便迈跃经床。这样就无形间规定了礼佛的人们流线,即内墙与室内外围柱之间的交通空间。
室内有两种柱式,三种柱头。一种是经堂最中间的四根两层高的柱,柱径约310mm断面方型,直接通向都纲法式空间中吹拔二层空间的顶部,通身朱红,无柱头,无彩画,大气巍然。另一种是三十二根一层高藏式柱,柱径约240mm断面方型,有精雕细绘的托木,彩画与柱毯,并且在一些结构转折处的柱,会有伸向三个方向的托木,这样从受力科学性,与空间美学上都产生很好的效果。
经堂一层除南侧设有两个辅门外并无开窗,采光是通过二层通高吹拔空间南、东、西的高窗解决。在我们调研与测绘期间,却日殿刚刚结束室内的装修与维护,经堂内只是简间挂了柱毯,挂了唐卡,没有进行大量的如维缦,经幡,窗帘等的佛教装饰,整个经堂的光线极为充足,可见藏传佛教建筑本身并不是通常概念上的昏暗神秘的,都纲法式形式的经堂空间可以有着很好的自然采光照明。
经堂与最北端的佛殿由厚约一米的墙体分隔,设有三道门联通。中间为通阔6米的隔扇门,距隔扇门两边3米各设宽约1米的门。希拉木仁庙的三个大殿共同的特点是经堂通向佛殿的正门不开,并在经堂内立一贡桌于门前。拜佛的信众通又西侧门进入,东侧门出,整个以顺时针路线通过整个大殿。佛殿面阔七开间,进深二开间;有三层高,一二层连通,层高达到6.5米,三层为相对独立一层,可由经堂一层屋顶进入,佛殿第三层的至高点能达至11米。佛内一层墙体不开窗,周围布设经橱,与次重要佛像,由二层南向天窗采光。光线高处从佛像的头部投下,照亮整座佛像。在四周昏暗环境的映衬下,更显出一种"举世黑暗,唯有佛光"的境界,极大地丰富了空间,这种光影运用上的明与暗的对比,加强了宗教的神秘性。
卓特巴殿是第二大殿,也是喇嘛每日诵经的主要场所。该殿通面阔约为23米,通进深约为30米。也是纯藏式石木结构,主体为三层,局部为四层。建筑的最高点约12.7米。卓特巴殿平面布局与却日殿相仿,规模相对较小。门廊为三开间,一进深,三根制作细致的断面为340×340十二楞柱。经堂为典型的都纲法式,经堂虽然不是呈现传统的正方形平面而是24(6根×4根)根的面阔为纵轴的长方形,但二层的吹拔空间仍保持4根柱的正方形平面。
卓特巴殿最为独特是它的佛殿部分。其佛殿为七开间,三进深,进深墙内距离达到7.5米,这样的进深也决定了佛殿有更多空间变化的可能性。进入佛殿南半部分是两层通高约6.8米,其上的三层是可从经堂一层屋顶进入的空间。然后再向北深入佛殿,就达至佛殿四层通高的部分,屋顶处高约12.4米。这时站在佛殿便能观察到位于室内三层高位置的窗形式为格栅门形,设于东南西三向,但从室外看,是藏式的黑色盲窗,其间还嵌有铜饰。光线只是从四层中间宽约1650mm窗采光。四层天花为露明造,工匠将可见的檩条涂为靛青色。该殿的主佛在文革被毁,现在在佛殿北墙,挂一做工精湛的释迦摩尼像的巨幅唐卡。从四层高窗与靛青混合后光与二层照入的光同时作用于巨幅唐卡之上,形成奇异视觉效果。
赛呼勒森殿,汉语意为护法殿,殿内贡奉度母佛。赛呼勒森殿通面阔16米,通进深23.4米,平面呈凸字型。门廊三开间,一进深,门廊内东侧门中有通向二层的步梯,西侧门则进入,通过北侧的小门与经堂相联,在通常喇嘛们诵经结束后,无大量人流时,便关闭正门,僧人与信众就从西侧进入大殿。赛呼勒森殿为二层,佛殿部分有三层层高。整个建筑制高点约为11.14米。
是三殿中规模最小的一殿但却是三个殿保全最为完好的一个。该殿从内部结构、佛像、室内壁画、相当一部分建筑装饰都保持着初建时的风貌。室内壁画尤有珍贵,面貌古久,但壁画内容依稀可辨,因为赛呼勒森殿在清朝曾经走水,壁画也呈灰黑,并多处破损。门廊两侧虽为70年代末修复之后的样子,还仍为佛教壁画中的精品--主题为四大天王像,佛教教义中六道轮回图以及一些佛教典故,以金丝银线描边并边线呈现有约5mm的凸起,色彩和谐,人物生动,栩栩如生,恍然欲出。
与其它殿相比,赛呼勒森殿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在佛殿第三层楼上,设置了另一处小型佛殿,里面也有如经堂一层的古久壁画,并且已经涂了一层防腐涂料。正中的龛中供着高约300mm小型佛像。在周围挂着希拉木仁庙五世活佛与六世活佛的黑白照片,还有一些幸免于难的本寺的一些法器,图片等文物。有一位老喇嘛专司此处,每日诵经,点燃海灯。这简直可为希拉木仁庙的小型的历史博物馆,站在这里更觉我们有责任发挥自己力量来保护这历经苍桑的古庙。
希拉木仁庙还保留下一座白塔,还在东北方向的沿九十七级台级而上的山峰顶端有一座佛龛。这使得整个建筑群的构图更加丰富饱满。
希拉木仁庙各大殿布局灵活自由,但各自又均匀对称,气质朴素稳重。充满力量感的与稳定感的石墙粉刷白色,质感强烈藏红色的边玛草檐墙,醒目的黑色窗套,与金光灿灿的吉祥佛器与红格尔的青色草原与群山,湛蓝的天空与塔布河给人以涤汤心灵的神圣大美。面对此景,由衷感到应该沉净自已,注力倾听希拉木仁庙厚重深沉的无声的话语。
【参考书目】
[1]内蒙古文化历史文化丛书内蒙古寺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
[2]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3]蒙古民族文物图典蒙古民族宗教文化,文物出版社,1990
[4]四子王旗文史资料,普和寺活佛传略,2007
[5]木原均编,《内蒙古の人类学调查》,东京·书肆株式会社,1940
[6]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丛书乌兰察布盟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
[7]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11辑乌兰察布史略,1997
[8]乌兰察布方志,中国文联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