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从建筑人类学视角试析小经堂的产生与特征


    
      从建筑人类学视角试析小经堂的产生与特征
    额尔德木图、白丽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50768007
    内容摘要:文章试图从建筑人类学的视角阐释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建筑的一种类型--小经堂建筑现象之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因及其建筑空间特征。认为民间宗教场域中被强调的空间主张与模仿是小经堂产生的深层社会原因,而近似本土建筑尺度的空间场所是小经堂的核心特征。
    关键词:小经堂、蒙古包经堂、空间
    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寺庙各类建筑中有一种平面尺寸较小的经堂。其大小大约等同或略大于五至六片哈那的蒙古包。本文尝试从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建筑人类学的视角分析特定社会文化对建筑现象的决定程度及小空间与行为模式的关系。认为草根社会中自发组织的宗教仪式与行为以及无国家在场的宗教场域是小经堂产生的主要社会原因,而接近本土建筑尺度的空间以及与周边环境完美呼应的场所感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甚至认为,小经堂是蒙古地区佛教传播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民间文本"。
    一、小经堂之"小"--平面尺寸与类型
    2010年8月"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形态演变研究"课题组对锡林郭勒盟境内的寺庙进行了调研。从单体建筑平面尺寸看,27个寺庙百余座经堂、配殿的大小各异,其中最大的经堂为正蓝旗玛拉日图庙大经堂(2009年新建),其通面阔与通进深分别为28.2米和20.2米(图1)。而最小的应属东乌珠穆沁旗宝拉格庙的三个"经堂"(一种简化的佛龛式经堂,2009年新建),其通面阔与通进深仅有1米和0.5米(图2)。小经堂虽小,但不是喇嘛住所,而是诵经礼佛的神圣场所。如以五至六片哈那的蒙古包作为参照物,苏尼特左旗查干陶乐盖诵经会的经堂(图3)、西乌珠穆沁旗乌兰哈拉嘎庙1982年建的舍利殿(图4)符合小经堂的尺度要求。从已出版的寺院史、地方召庙志中可以看到两至三丈(一丈为3.33米)的经堂、佛殿的若干记录。只是小经堂易于拆毁,也无存储物资的实用功能,因此多数已被拆除。需要明确的是,小经堂指一些小庙、诵经会的主建筑--经堂。而不是指大寺庙建筑群中的具有同样尺寸的小佛殿。如一些药师佛殿、舍利殿等小殿。
    小经堂的类型有两种:蒙古包经堂(蒙语为格日·独贡)与石(土坯、砖)砌经堂。17世纪时在大库仑一带建造的形似蒙古包的大型穹顶经堂不在文章考虑范围以内。遍布于外蒙古各大寺庙的具有75片哈那的蒙古包经堂①虽是本土建筑的变体,但在结构、形体、材料方面已有很大变异。本文所讲蒙古包经堂并非指木结构穹顶大型建筑,而仅指一种被当作经堂的普通毡包。
    
    
    
    
    
    
    
    
    
    二、小经堂的产生与小诵经点--忽日拉
    在佛教盛行,寺院林立的时代,除那些大小寺院以外,草原上还遍布着许多小诵经点--忽日拉。忽日拉意指会议,故我们在此将忽日拉称为诵经会。诵经会是比寺庙低一级别的佛事单位。诵经会是离寺庙太远或没有能力建造寺庙的牧民在邻里间联合起来搭建蒙古包或建造小独贡,诵经祈祷的宗教场所。当其香火日益兴旺,喇嘛人数达到一定程度时方可向旗衙申报并正式建庙。清朝时期,在内蒙古中部大约每旗有二十余座寺庙和十个左右的诵经会。
    小经堂的产生与诵经会、小庙、家庙的建筑需求有关,其中尤其与诵经会有着密切联系。诵经会的喇嘛人数大约在几名到数十名之间,建筑一般为蒙古包、帐篷、木屋或小型殿宇。但并非所有诵经会的建筑都是小的或简易的。一些诵经会属于大寺庙,由此被吸纳到更大的寺院体系中,并视其规模的扩大,分化而出。苏尼特左旗查干敖包庙所属的两个诵经会--白音乌素诵经会和敖兰胡都格诵经会的建筑规模及数量均相当可观。
    诵经会是非常符合草原社会的一种宗教机构形式。自发于民间的诵经会或被大寺院整合,或自然消亡,或变成独立的召庙,都在反映着草原社会的变迁趋势。在最后一种情况下将构成"诵经会--寺庙"、"小经堂--大经堂"的变迁模式。从这里可以看出,经堂是寺庙发展程度的动态象征体。锡林郭勒盟境内的不少庙宇由诵经会演变而来。如阿巴嘎旗杨都庙是从杨都巴嘎诵经会演变而来的。从两丈小经堂或两三顶蒙古包发展成七开间重檐歇山顶大经堂和庞大的建筑群的召庙演变历程是很有趣的社会过程。似乎经堂平面规模的变化记录了该庙的兴衰史。例如,依据沙·布仁朝克图与齐·巴岱二人著《察哈尔镶黄旗寺庙录》一书与调研访谈资料可以获知,镶黄旗哈音海日瓦庙的经堂依次经历了蒙古包经堂、4丈经堂、12丈经堂、49丈经堂、81丈经堂、49丈经堂的变迁史。其中,小经堂成为寺庙建筑中最早的建筑形式。再例如,东乌珠穆沁旗嘎黑拉庙最初的建筑是木制小经堂、西乌珠穆沁旗王盖庙最初的建筑是圆锥体小土坯房。当寺庙获得政教认可,并筹集资金后,方可大兴土木,请工匠扩建经堂。而最初的、简易的小经堂之建造者很有可能就是聚集一处,准备建寺的几名喇嘛。
    在未被"选中"国家认同的正式庙宇之前,诵经会处于一种"自由"状态中。其建立无需权力机构的审批认可,无人数度牒之限。因此,其建筑风格、布局自由,符号运用多元。最重要的是,其建筑特征、空间营造展现了民众在坚持原有空间主张的同时模仿国家权威的一种努力。诵经会与大寺庙的结构、秩序基本相同。调研访谈中获知诵经会小经堂的饰件与大经堂没有区别,小经堂也有类似祥麟法轮、金幢等庙宇装饰物,其区别只在平面尺度的大小上。空间的"小"是国家的限定与民众的主张之契合点,而装饰的"相似"是民众的模仿与政教认可的结果。
    三、小经堂的特征
    小经堂的特征因其类型有所不同,但二者间也有相似之处。在此仅选两个案例分别加以分析。
    (一)蒙古包经堂的特征
    普通毡包是所有诵经会,尤其在其发展初期普遍采用的建筑类型。由于是神圣的宗教场所,其外观肯定需要有特定的符号装饰或构件添置。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于1929年在内蒙古中部做寺庙建筑调研时记录了一种庙宇式蒙古包。在其旅行记里未谈到其外部构造特征,但从"其坚固的外表,典雅的内部装饰"②等词语可以断定蒙古包经堂至少在材料、构件上有了一些变化。如顶毡、饰顶毡和围毡被细条木板替换或覆盖等。锡林浩特市贝子庙朱德巴殿院内有一顶十片哈那的蒙古包经堂(图5)。蒙古包由一位旅游点经营者赠送,后在院西南角筑一固定台阶,搭建于其上,作为冬秋季集体诵经的场所。因诵经会常用的蒙古包小经堂几乎无实例,故以该经堂为例,并结合一些图片资料,可以梳理出蒙古包经堂的特征。
    ⑴一般带有固定门廊,门廊多为木结构。顶为硬山或卷棚小顶,其上有祥麟法轮雕塑。锡林郭勒盟寺庙经堂几乎全部有门廊、柱廊。在蒙古包门口安装一间小门廊是很巧妙的一种创造和模仿,由此使普通毡包更象一座经堂。其功能除有防风避寒等实用功能外,更重要的是为单一的蒙古包圆型空间多增一个方形空间,对经堂空间进行了分类,内化了神秘的空间,增设一道阻隔,加强了仪式中的通过效益。
    ⑵一般带有高窗,其上立着屋脊宝瓶,加高了建筑中心点,保持了顶窗与门廊顶应有的,合理的高低差别。这种高窗与13世纪时的一种凸起的长颈顶窗很相似。13世纪中叶,出使蒙古的法国人威廉·鲁布鲁克在其游记里记载了毡包顶上四周用毡子围住的顶端烟筒。③这种已消失的顶窗类型被小经堂所继承,其目的大概是加高建筑的高度,表明空间的神圣性。顶窗是蒙古包最神圣的部件,20世纪初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祭祀毡包多用长颈顶窗(图6),顶窗高度似乎与黄金世系有一定的象征关联。以玻璃或其它材料制成的长颈顶窗加高了经堂的顶棚的同时加强了采光功能。顶窗与圆形室内空间的结合促成了建筑的计时功能。有学者认为,寺院时轮金刚殿常使用蒙古包经堂的目的是为了借其构造与空间研究天文历法。④在丹麦旅行家亨宁·哈士纶的游记中有两幅土尔扈特庙蓬的图片⑤,其顶窗也是凸起的,但不是长颈顶窗,而是哈萨克式高顶窗,其在蒙古包经堂中的运用十分易于对室内空间高度的提高。
    
    
    
    
    ⑶平面形状为圆形,保持了蒙古包元形状。而大型蒙古包经堂却有圆形、方形、多棱形等三种平面形状。蒙古包经堂有特殊饰件,其颜色也有专门规定。室内有黄色绸缎挂帘,遮盖哈那围毡。包顶上加盖饰顶毡时,其颜色必须是红的,以此和王公台吉的蓝色饰顶毡相区分。
    (二)石(土坯、砖)砌经堂的特征
    石(土坯、砖)砌经堂通常是诵经会达到一定规模后的建筑类型。其建筑风格多样,有藏式、汉式、蒙古式等多种。苏尼特左旗达尔汗乌拉苏木东北方向27公里处有查干陶乐盖诵经会两处被遗弃的建筑。其一为典型的小经堂。其风格近似藏式,形式却与双层方形蒙古包经堂非常相近,可以说是后者的缩小或材料上的替换。小经堂平面为正方形,通面阔与通进深均6.15米(正是召庙志中所记载的两丈小经堂)。四角用青砖,墙体由石块砌成。墙体有收分。开间数与进深数各三,室内分内外两间,里间四面皆有窗。室内有四个柱子,上有藻井。以该经堂为例,结合一些文字资料,可以梳理出石(土坯、砖)砌经堂的特征。
    ⑴平面与体积的小巧。小经堂的体积可与五至六片哈那的蒙古包进行一比一的比较。以木板门为例,查干陶乐盖诵经会经堂的门高1.27米,门宽0.66米。这与五片哈那蒙古包的门高141,门宽94(其中一项数据)⑥是相近的。经堂的方形面积为37.8平方米,而五片哈那的蒙古包的圆形面积约24.6平方米。⑦小经堂的尺度接近于普通蒙古包大小的原因是深刻的。一方面,四至六片哈那的蒙古包为最普遍的牧民住所。笔者认为,特定的空间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的行为模式。如方形与圆形的两种空间对行为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但在空间尺度相近的情况下,可以保持两种空间形态在行为要求上的最小差距。小空间更加符合了民众及普通僧侣的行为要求。另一方面,小经堂是诵经会在宗教等级体系中所占位置的最显眼的象征物。托钵僧在一两位施主的帮助下可以建造一座小经堂,或是浩特艾勒(由两三户组成的互助性营地)的牧民们自由借用各种建筑技艺,建造一座小经堂。固定的石(土坯、砖)砌经堂比起蒙古包经堂更加稳定,并往往成为一定规模的建筑群的开端。小巧而实用的小经堂在外观上适度模仿了大经堂。屋顶上有平顶方形阁的小经堂是重檐双层大经堂的缩影。
    ⑵在室内空间上,小而紧凑的空间营造了舒适的生活氛围。查干陶乐盖诵经会小经堂的里间有土炕,外间有灶。与室内空间极不协调的炕与灶是诵经会被遗弃后后人加盖的。假如依据经堂的典型布局为其复原,里间内紧靠两排柱子的是喇嘛诵经位,每排最多容纳三人。北墙正中央是大黑天塑像(据记载该诵经会的主神为大黑天)。外间实为该经堂的外廊。比起大经堂昏暗的室内光线,小经堂的采光是很好的。小经堂有类似长颈顶窗的方形高阁窗,四面有窗户。里间四面也有窗。因此不但光线充足,室内取暖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解决。低矮的室内空间与充足的阳光规定并允许人们席地而坐。小而紧凑的空间促进了喇嘛的近距离互动,也间接保持了小群体喇嘛们的组织密度。
    ⑶小经堂所具备的场所感保持了草原原有的地域性精神。建筑物的小巧与草原的空旷,毡包的白色与草原的绿色及由此而产生的场所感是蒙古高原建筑景观的一种特征。在草原上,由庞大的建筑群或聚落衬托而出的双层大经堂和与牧点、营地无太大差别,由几顶蒙古包环绕的石砌小经堂的场所感完全不同。由三五个喇嘛,一座两丈小经堂,两顶蒙古包组成的诵经会几乎是一个类似牧户的社区单位。其建筑虽有限,但仪式、行为对空间场所的需求是多样的。因此,小经堂对外围自然环境的利用更加充分,室内小空间与室外大环境之间的结合更加密切。1920年时,查干陶乐盖诵经会有80余名喇嘛,有转世寺主喇嘛,⑧是一个较大的诵经会。设想当数十名喇嘛在小经堂中诵经时空间显然是很紧张的。(当然,该诵经会也有可能有大一些的经堂,但已无从考察)依据贝子庙一位喇嘛的解释,当经堂里坐不下人数过多的喇嘛时可以在柱廊或甚至在院内搭建啬(一种大型帐篷)让喇嘛们坐在其下。小经堂与蒙古包、帐篷等的灵巧结合是两种空间密切结合的结果。凉爽时节,喇嘛们可以在小经堂外铺一块毡子席地就座。
    小经堂是一种极易被忽略,却是非常符合地域文化性格的建筑现象。对其产生和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对草原召庙形式的演变研究、藏传佛教在草原社区中的传播与渗入模式探讨、蒙古族宗教建筑中曾有过的建筑形式探索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①④(蒙古)达·迈达尔、拉·达力苏荣著,楚勒特木、仁钦宁布转写《蒙古包》(蒙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7年2月第351页
    ②(瑞典)斯文·赫定著,许建英译《戈壁沙漠之谜》喀什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18页
    ③耿昇、何高济译《柏朗嘉宾蒙古行纪、鲁布鲁克东行纪》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2月第209页
    ⑤(丹麦)亨宁·哈士纶著,徐孝祥译《蒙古的人和神》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后附图片
    ⑥⑦(蒙古)格·夏日布道尔基著《蒙古包》(蒙文)第118页、第145页
    ⑧那·布和哈达主编《锡林郭勒寺院》(蒙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4月第207页
    作者简介:
    额尔德木图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讲师,电子信箱erdemt@imnu.edu.cn,联系电话:13171409813
    白丽燕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电子信箱naomugeng@163.com,联系电话:13847128682
    
    
    
    
    1
    
    

百家论坛

草原文化研究、推动草原文化发展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