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关于蒙古族传统音乐元素走向专业化道路的经验和国际化的展望


    
      关于蒙古族传统音乐元素走向专业化道路的经验和国际化的展望
    斯仁那达米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一.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国内的普及与影响
    蒙古族传统音乐元素已具备了创作任何形式体裁的音乐的先天条件。
    二.蒙古族传统音乐元素的分类
    民间音乐分类:
    1.民间元素
    2.多声部元素持续音、和音与和弦
    3.关于宣叙
    4.发展与运用
    三.乐器与乐曲
    四.1.何谓专业化洋为蒙用,蒙西合壁。
    2.何谓专业作曲家
    具有写作钢琴曲、各类重奏、合唱、动管弦乐队,写作交响乐队作品的能力的人。
    五.何谓国际化
    创作思维方式音乐语言方式符合"国际惯例"的基础上突出和加强民族化。
    1.分析介绍大提琴变奏曲《十二生肖图》
    2.歌剧写法
    歌剧歌剧,以歌为媒介的戏剧。也就是说一出感人的故事是用歌声来叙述的。几百年的发展中已形成。
    六.经验
    前人们以给我们做出了丰富多彩的经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藏。
    首先借用西欧传统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以及20世纪作曲技法来编创,达到丰富我们的音乐。
    其二,为剧情发展、人物形象、交响性、悲剧性和戏剧性的需要,要大胆地破天荒地直接使用西欧传统旋律法,和声法、对位法、结构法与配器法等。
    1.他人的经验
    贺禄汀,莫尔吉胡,辛沪光,阿拉腾敖勒,永如布、郭文景。
    应该指出和肯定的是,作曲家辛沪光是把蒙古族传统音乐元素发展提升到了专业化、交响化和国际化高度的第一人。
    七.我的大型蒙古族原创歌剧《木雕的传说》的分析
    原始故事来源,改变增加矛盾冲突、戏剧性和悲剧性。
    我所采用的民歌元素的方法
    1.直接采用少量完整的民歌
    2.吸取用片段
    3.根据某地区的风格重新创作。
    4.采用欧洲化音调
    5.主题贯穿与对比
    6.《木雕的传说》的主题贯穿、调性布局与曲式安排。
    八.展望
    关于"草原乐派"、"国际化"与"市场化"
    下面是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吉提教授在《中华民族歌剧的希望之星》(--歌剧《木雕的传说》评述)中,回忆她的恩师姚锦新教授的一句话:"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他们自己的作曲家"。接着写道:"是啊,正如我们北京的评剧不能指望西南少数民族的兄弟们来改革、发展,也不能只靠几位喜欢中国民歌的美国人或德国人来发展那样"。
    "草原乐派"的建设,必须从作品抓起。没有作品,没有品牌怎能成为草原乐派。
    必须提出激进的观点。"三思而后行"是中原文化,不符合21世纪的发展速度,太慢太肉。
    技术能量的有力支持才能成功。然后才能能走向"国际化"道路。
    要建设"草原乐派",走向"国际化",首先需要"制约性教育"和"应用整理才会成才"的基本理念。
    应该强调,民族民间音乐和西欧传统音乐的训练同时并进。
    明天的希望在于今天的训练。经济文化迅猛发展和交融的今天,蒙古族中20年后出几位优秀专业作曲家就算成功,也是可能的。
    专业音乐的水准达到世界化、国际化,才能市场化。没有品牌,没有精品怎能市场化。
    九.我的创作理念和做法
    稳坐在蒙古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宝座上、洋为蒙用,蒙西合壁的做法。
    我认为,当然也是事实证明,接轨,即学习。先学会"国际惯例",再大胆地"拿来"已发展成熟了的欧洲音乐创作技法和经验为我所用。以达到雅俗共赏的专业化、国际化的水准。必须以继承世界音乐文化经典和经验为基础。
    《木雕的传说》为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独立策划创作并演出的大型蒙古族原创歌剧,是国内艺术院校中唯一、也是第一部以自身力量打造的大型歌剧。首演于2007年1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同年8月进北京保利剧院公演。中国音协主席傅庚辰给与高度评价。《人民音乐》《中国民族报》《音乐周报》及网上都有大量的报道和好的评述。
    大提琴变奏曲《十二生肖图》为本人于2008年底创作的又一首以蒙古族音乐为基调的新作品,于2009年5月8日晚在美国世界首演。
    播放CD、DVD。
    

百家论坛

草原文化研究、推动草原文化发展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