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草原音乐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的存在与发展
刘新和(内蒙古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草原音乐文化是一个内涵深刻的概念,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草原音乐文化是指存在于北方草原上以蒙古族声乐文化和器乐文化为主干的文化形态,而广义上的草原音乐文化则应该包括历史上和当代所有具有获融入了北方草原音乐元素的文化,如舞蹈文化,戏剧文化,说唱(曲艺)文化等等。狭义与广义结合是本文立论的基础。
当代语境,既有当代人对文化的基本需求与认同,同时也体现了艺术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要求。与当代语境联系在一起的是当代人思想与思维方式,如果我们不注重用研究当代语境,不注重研究当代人的思想与思维方式,不注重将草原音乐文化置于当代语境中加以研究,就会逐渐落后于时代。
站在当代语境下看"歌海舞乡",看历史与现实,主流与边缘,狭义与广义。
一、草原音乐文化的总体评价
草原音乐文化堪称"母体艺术",它影响甚至决定着诸多艺术(包括舞台艺术)的走向。
就舞台表演而言:六十多年来,内蒙古的文艺工作者创造了大量的享誉国内外的音乐舞蹈作品,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已经形成草原音乐文化获得了高度的社会认同。
就基本建设而言: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建设成绩凸显,乌兰牧骑等诸多文化品牌日益成熟,民间办文化、办艺术表演机构的热情高涨。
就非物质遗产保护而言:长调已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名录,马头琴等已列入国家名录。我区已列入世界、国家名录中大多是音乐项目或音乐文化项目。
就音乐文化研究而言:由我区学者撰写的蒙古族音乐史等诸多专著业已出版,具有奠基意义。推出了一批高水平的音乐研究论文,将研究的触角延伸到音乐文化的各个领域。《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等4部集成以民族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为主定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内蒙古卷》等3部集成也从广义角度体现内蒙古的音乐文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内蒙古卷》则以音乐考古的视角关注内蒙古的音乐文化。
二、存在与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时代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当代语境,用动态、发展的视角看草原音乐文化,评价内蒙古的音乐文化资源,展望草原音乐文化的发展前景。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间,内蒙古在音乐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同时也是蕴含着新世纪此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力与核心元素,这是无需质疑的。
在当代语境下,音乐文化领域已经不可能完全延续或沿袭过去的老观念、老做法和老套子,创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缺乏站在当代语境中看草原音乐文化的大视角。创作理念滞后于时代,艺术创作、生产方式单调,甚至照搬照套"黄金时代"的元素与作品。
缺乏核心内容。草原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还没有很好地渗入到艺术作品之中,音乐文化中折射出的思想内涵不够深邃。
缺乏创意。对草原音乐舞蹈文化资源研究缺乏深度,理解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难以产生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富有创意的大作品。
缺乏必要的整合和领军人物。艺术创作与生产是具有很强个性特征的劳动,对此自然不应否认,但如果目光狭窄,就不可能形成协同与合作机制,也就不可能产生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思路
其一,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因该看到,思想解放是推动艺术繁荣最根本的条件,没有思想,就不可能有好的、大的创意,也就难以出现融于当代语境的好作品;每一个时代在艺术上取得的突破首先体现在思想与文化层面,要用思想统领技术与技巧。为艺术注入生命。
其二,延展领域,扩大范围。当代语境要求艺术之路必须越走越宽,而不是作茧自缚,越走越窄。草原音乐文化具有很强的活态传承性质,属于非物质文化研究的范畴。包括舞台延展,创意延展和与乐舞相关领域的延展。
其三,培育市场和音乐文化的消费群体。
其四,确定重点课题研究。基金会的主要优势在于团结、容纳了来自各个方面的人才,并有资金支持。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选定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量化,可操作性强。可以采取课题招标的办法课题负责人。以此推动瓶颈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