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音乐舞蹈文化及其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张天彤(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副教授)
在蒙古族于历史形成之前以及形成过程中,伴随歌唱与器乐表演的群体舞蹈活动持续发挥着凝聚氏族集体意志、激发集体行动活力的社会功用。
从古籍论述中可以查询到,元代宫廷有众多舞歌舞乐名目,其中含有繁多的舞蹈样式。北元后期,在继承元代宫廷舞乐的基础上又开创表现牧业劳动的歌舞。
蒙古族博厄(萨满)的祭祀仪式与通神作法有种种伴以击鼓振铃歌唱的舞蹈样式,保存了反映森林狩猎时期生产方式和自然界生灵活动的舞蹈。
当今布里雅特舞蹈文化中仍保存着传自古代的"黑熊舞"、"踏歌"(圆圈舞)等体裁舞目。
围绕库伦旗的科尔沁乐舞文化圈至今流传着源自古代博厄(萨满)舞蹈,以心理治疗为社会功用的"安代"舞蹈样式,已成为颇具活力的群众共舞的舞蹈体裁,并在庆典大会场面中活跃在艺术舞台上。
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自治州,内蒙古的阿拉善盟的卫拉特蒙古各部落中至今仍有极为丰富的民间舞蹈,称为"贝·贝伊勒"。按当地习俗,"贝·贝伊勒"必定与"托普修尔"(古老的双弦拨弦乐器)乐声相伴共生,舞蹈样式十分丰富多姿,其中尤以"沙吾尔登"表现马上生活姿态最具特色。
元代派驻云南的蒙古族官兵群体的后裔,生产方式转营渔业、农业、建筑业,其舞蹈文化吸收了汉族的"鲁班会"、"观音会"以及彝族的"跳乐",但其舞姿仍含有草原舞蹈"柔中有刚"、"整块感强"的粗犷豪放传统气质。
鄂尔多斯地区是成吉思汗陵主祭部落(达尔扈特)与诸多古代民族(匈奴、鲜卑、敕勒、突厥、党项羌)遗存群体文化交融荟萃之地,又有佛教信仰广泛传播,舞蹈文化别具特色。"筷子舞"、"碟子舞"节奏热烈欢快,"盅碗舞"细腻柔美,宗教舞蹈"查玛"舞步奇特,表情庄重。多样化的舞蹈文化共存并茂,形成举世瞩目的舞蹈艺术之乡。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内蒙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诞生,继而在全自治区各旗广泛建立的"草原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掀开了草原舞蹈文化的崭新篇章。乌兰牧骑既把歌舞节目送到偏远村落,丰富牧民的文化生活,又在牧民群众中深入采访创作养料,编演新节目,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几十年来,这一体制在专业文化工作者与草原基层群众文化之间建立了传承、保护、传播、开发的互动机制,有力地推动了草原音乐舞蹈文化适应新型牧业经济建设的发展。
与此同时,内蒙古歌舞团的资深演员与内蒙古艺术学校的教师们梳理编辑了"蒙古民间舞基训教材",力求在保持舞蹈艺术草原气质的基础上,突出训练舞蹈技能的规范化、系统化要求。教材中的肩部、臂部训练概括了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相关要素,马步的训练素材则采自反映牧民生活的创作节目。1988年,出版《蒙古族舞蹈基本训练教程》,在培养新一代草原文化的舞蹈家这项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