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部歌曲中蒙古族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
姜明程(呼伦贝尔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副教授)
在蒙古族民歌中,除独唱或齐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外,也有颇具多声因素的"潮尔音乐"等表现形式。在当代创作或改编的多声部蒙古族歌曲中,除了大量运用丰富的作曲技法以外,还充分地发挥与运用了蒙古族民族民间多声音乐素材和民歌演唱的特殊技巧,这对体现民族风格、增强音乐的表现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运用蒙古族多声音乐中"潮尔道"的手法进行创作
"潮尔"为蒙语译音,意指和音共鸣,"潮尔道"是蒙古族民间音乐中一种特殊的演唱方法。由两个以上的声部构成,下方声部运用持续低音,由男性演唱。结构可分为引句、主体段落与尾声三个部分:引句以一个乐节构成,主体段落演唱正词,由两个声部组合而成。上方声部接着引句独唱,其旋律是典型的长调,音调高亢舒展,节奏自由绵延,情绪豁达豪放,最高音区常用假嗓演唱,音质清晰透明,尤为动听。
二、运用蒙古族"乌日图道"的特点进行多声部创作
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乌日图道"(长调歌曲)和"宝古尼道"(短调歌曲)两种,其中"乌日图道"(长调歌曲)是最能代表蒙古族音乐特征的民歌类型。它那悠长、自由的节奏形态,高亢起伏的旋律音调,以及其特有的演唱技法"诺古拉"、"额卜都格"等都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蒙古族合唱歌曲中,将其巧妙地融入其中。既保留了乌日图道原汁原味的韵律,也与多声部水乳交融地成为一体,再现了蒙古族民歌的艺术魅力。
三、将蒙古族民间特殊演唱形式"浩林潮尔"运用于作品当中,进行多声部创作
"浩林潮尔"(也称呼麦),是蒙古族民间独特的民歌演唱形式,属于潮尔音乐的一种。是由一个人演唱两个声部(其中一个声部为持续低音)的独特二重结构。演唱时先发出主音上的持续低音(有时以属音跳进到主音开始),接着同时在其上方(相差三个八度)用泛音唱出一个节奏自由、音色透明的大调式(宫调式)旋律。二声部有趣的结合,构成了奇妙的二重结构的音乐。
四、蒙古族民歌之"图日勒格"在作品中的一些体现
"图日勒格"本意为"插入"、"出现",在音乐中引申为"伴唱、唱和"之意。它一般出现在内容较为严肃的乌日图道歌曲的段落反复之间或在结尾的延续部位。主要表达安详如意、喜歌欢宴方面的内容。用在段落反复之间可以使主歌者得以休息。图日勒格多为众人的群声演唱,可以起到渲染气氛、激发情绪的功能。用在结尾,又可以起到总结全曲、调动全体歌者的积极性,主歌者与众人的群声演唱结合在一起,最终将全曲的情绪推向高潮的作用。
五、器乐化的手法在多声部歌曲中的运用
蒙古族的民间器乐十分发达,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体系。马头琴是蒙古族民间乐器中最富有代表性的,除了声音极富特色之外,在演奏方法上也与众不同。它自由的上下的滑音、上下起伏较大的旋律线条、以及其复杂多变的装饰音等演奏技法都充分发挥了弓弦乐器的特长,在描写草原欢腾热烈的气氛、万马奔腾的景象时都产生了极强的表现力。将这些器乐化的技巧运用于多声部歌曲的创作中,也会收到意想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将蒙古族民间说唱艺术运用于歌曲创作,增强艺术感染力
如果说蒙古族民歌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那么蒙古语语言本身特点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它抑扬顿挫的节奏、极富音乐性的语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曲家在改编或是创作多声部蒙古族歌曲时都喜欢使用原文(蒙语)演唱。有时也在歌曲中加入一些类似说唱音乐的蒙古族传统的民歌演唱方式,如:"朗诵调"、"赞词"等,增强歌曲的艺术感染力。
作曲家在创作或改编多声部蒙古族歌曲的过程中,大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民族风格,充分地发挥民歌演唱的特色与技巧,这对于体现歌曲的民族风格、增强音乐的表现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推广和传承蒙古族民族民间艺术,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意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