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讲究的头饰

    *引子:头饰的名字很有趣,一个叫达罗勒嘎,一个叫细勃格,均属普通蒙语。达罗勒嘎有“压迫”、“镇住”之类的意思,细勃格是用泥抹住的意思。蒙古族妇女过去非常讲究头饰。一件头饰总要用珊瑚、金银等饰品全部武装起来……


     头饰的名字很有趣,一个叫达罗勒嘎,一个叫细勃格,均属普通蒙语。达罗勒嘎有“压迫”、“镇住”之类的意思,细勃格是用泥抹住的意思。关于头饰的这种叫法,有好多传说。


     传说之一是:成吉思汗出生的时代,各部落征战不息,互抢对方的牲畜、妇女据为已有。为了防止俘获的女子逃亡,便在蒙古妇女的辫子上拖一条椽,以后就变成“细勃格”即练垂,头戴,即“达罗勒嘎”。传说之二是:蒙古人俘虏来姑娘媳妇以后,怕她们偷偷溜走,就给打了些金银首饰,戴在头上,有十几斤重,戴在头上走不快,叮玲当啷还有响动,一跑就被人家一趟快马追了回来,所以叫达罗勒嘎。这些女人每天起来往外倒灰,都倒在一个地方。日久天长积成一个高丘,她们就爬上去向故乡眺望。直到现在,牧区的灰堆多选在东南。其实这是因为高原冬季常刮西北大风,怕把灰土吹进家里的原故。总之首饰戴在头上再没取下来,以至后来成为蒙古族妇女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装饰品,姑娘出嫁的时候,父母必须为她做一副头饰,精美之至,俨然一件艺术品。


     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头饰蒙古妇女的头饰,鄂尔多斯最具代表性,也最复杂,主要包括练垂、头戴、耳坠、项链等部件。


     练垂是蒙古妇女常用一截带杈的小木椽,带叉的一头用棉花缠成疙瘩,用市布裹缝起来。姑娘出嫁时把发辩解开,从正中间分成两半,每一边梳许多小辩,把一面的小辫均匀地笼罩在这个木头疙瘩上面,用皮条在疙瘩下面捆住,这样就把头发和木棒绑在一起。然后再把它牢牢插进一个上粗下细的发套里面,下面坠上宝剑头飘带,正当打疙瘩的地方,还要在外面罩个半圆形的饰片,背面(里面)用扣子固定在疙瘩上面。这全部的物件组合成的整体就叫练垂。


     练垂所用之木,在妇女不再嫁时,一般不换。而且此木不能从同根的一棵树上截取,两边的木棒要分别取自两棵树上,也可以从蒙古包的哈那上截取。


     头戴就是达罗勒嘎。包括发箍、后屏、护耳、垂饰、马鬃、耳坠六件。


     发 箍:头戴最上面套在头上的圆圈,一般三四指宽,用黑布衬子或红铜制成,大小因头而异。周围有八至十个方形的古,隔一个古嵌一块绿松石,其余空隙都用小珊瑚,古中间有鼓出来的莲花图案和镶嵌的大红珊瑚,尤其是当额的那颗,最为鲜红。发箍的上下两边用一至三排穿起来的珊瑚珠子镶成。


     后 屏:头戴后面遮挡脖颈和肩膀的部分,可达腰中,用较厚的黑布衬子做成。后屏长约一尺,上宽(连接发箍处)三至四寸,下宽六七寸到一尺。大体像一个凸字。凸字上边的珊瑚是上下排列的,中间有一个方形的古。下边宽大部分的珊瑚是左右排列的。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大古:左右三寸长,上下一寸宽,上面嵌三颗红珊瑚,也有三到四个古分开排列的,也有用绿松石代替古的。空隙和边缘也用黄豆大的红珊瑚镶嵌出来,有四百九十九颗。最下端的工艺同奥如达格一样,在十六、七个大珊瑚珠上再各穿缀三颗小珠或绿松石。


     乌兰察布蒙古妇女头饰护 耳:钉于发箍两旁,遮挡耳朵和后屏两边的缝隙,垂于左右,也用布衬做成。长一掌,宽一虎口(也有说长三寸、宽一寸的),形状工艺同奥如达格相似而小,上面有四方和半圆形的古,有黄豆珠六十五颗(奥如达格九十七颗)。边缘用银线压边,也有前面朝脸的一面钉两徘小珊瑚珠的。


     垂 饰:面颊两面垂吊的饰物的总称,左右对称。现以一边为例说明:垂饰又可分为两大部分,一种是吊挂,一共是五条。每条的穿法一致,自上而下依次是一个大珊瑚、一个银束子、一个大珊瑚,一块长方绿松石、一个大珊瑚,一个银束子、一个大珊瑚,最后是一个陶纳勒嘉。(好像是两个银古扣在一起做的,朝外一面的鼓一些,中间是莲花中镶嵌的大红珊瑚。)朝里的那面扁一些,多嵌细小的珊瑚。陶纳勒嘉因为比较大,穿时一个要压住另一个的一半。下面不带垂穗的,五条吊挂每条上都挂一个陶纳勒嘉;下面带垂穗的,只挂三个陶纳勒嘉(其中两个陶纳勒嘉上各挂二条吊挂)。吊挂的上端挂在发箍上,从太阳穴一直排到与护耳相接的地方。吊挂的戴法不限,上面一种可任意排列组合,但五条的穿法必须相同。


     垂穗是头戴上制作最精良的部分,一面五条(从三个陶纳勒嘉上吊下来的,其中两个陶纳勒嘉挂下四条,一个陶纳勒嘉挂下一条,跟上面穿吊挂的方法一样),五条的做工都一样,从上到下穿缀的依次是:穿缀一两颗珊瑚的银链儿;一朵铃铛形的花儿;从花心和两个花瓣上,又穿出三条银链儿;中间一条较短,只坠一块鸡心松石,两边两条又各分出三条蝶花银链。这回是两边两条短,中间一条通过一只银鱼,又分出三股小银索,银索末端用下一只小银铃儿。垂穗全长七寸,悬空垂吊,互不连缀,走路一步三摇,铿然有声。刚成亲的少女和年轻媳妇爱戴这个。


     马 鬃:是戴在发箍前面覆盖额头的部分。马鬃样式,不一而足。最典型的一种是:先在发箍上用米粒大的银子穿缀一指宽的吊挂,接着穿钉一排十七个珊瑚珠,再用糜米大的小珍珠穿成一寸宽的网格儿,下面再穿上一排同样大小的珊瑚珠子,再吊下十七条小银索儿,末端都坠有小银铃含的水晶珠.中间一条最长,可垂到两眉中间,然后以眉形向左右伸展,最边上的两条又适当放长,但都不能压住眉头。宽可及太阳穴。银铃虽有豆大,制作却十分精巧,多为四棱或六棱体.每个棱还有雕花。各种颜色配置的璀璨夺目,也是年轻妇女的装饰品,年过四十就不再戴了。


     昭乌达蒙古族妇女头饰耳 坠:代替耳环用的,面颊两旁各一个,一般直接连在发箍上,纯银制作,指头粗细,重近一斤。姑娘时戴的是小耳坠。结婚后戴从练垂两边顺着脸垂下的大耳坠,耳坠形状像一问号,一面有一个银钩子。一面由一连串的穿缀物组成:最上面是一朵鼓起来的大银花,下面-个接一个穿上一样的五朵银花(一朵镶珊瑚,一朵镶松石,再-朵又镶珊瑚……这样隔开镶嵌),下面用线把三个珊瑚珠、两个蓝晶石、六个银垫圈搭配着穿起来,最下端是一个镶珊瑚的银勃勒。


     主体头饰的佩戴顺序是:先戴练垂,再戴耳坠,后戴头戴,最后戴礼帽。礼帽是一种二龙戏珠圆顶帽,非常讲究。也有不戴礼帽扎头巾的。旧俗平日练垂、头戴都得戴着,后来规定稍加轻松一点,除了拜会亲戚和重要集会,平时可以把头戴去掉,只戴练垂行走。需要说明的是,头戴练垂都是媳妇的行头,姑娘不能戴。


     以上是鄂尔多斯西三旗妇女主体头饰的一般情况,其他旗县也是各不相同。达拉特旗头戴分大小两个。练垂只有套子,没有下面的飘带。奥如达格也没有。小头戴是里面戴的,由小发箍、马鬃、四个陶纳勒嘉、垂穗和护耳组成。大头戴由发箍、垂穗、大耳坠、后屏组成,据说是一种更古老的样式。乌珠穆沁妇女的垂于胸前的两条辫子,顶部有发箍,额前缀以至眉的珊瑚、绿松石和银饰件结成长穗,垂于耳边的装饰,显得尤为精巧华丽。在达尔罕、茂明安、四子部落一带的妇女们,则把头发分开梳成辫子,顺耳部后面转至前面,垂于胸前,垂至乳际,缀以白镶嵌珍珠、珊瑚等各色饰物,古朴典雅,别有一番情趣。


     随着时代的前进,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作为时代精神风貌和物质文化水平标志的服饰,自然也发生着变化。今天,蒙古族男女穿国际通行服装的人和休闲装者越来越多。至于妇女的发式发型,更是斑斓纷呈,有剪短发的,有烫发的,有美发垂眉的,有把头发盘在头顶的,也有染黄发的……。同现在赶时髦的现代人也几乎没有了区别,这也是我们民族融合性的一个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