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镇建设中的地方和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亓·巴特尔
从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发展角度讲,作为每一类型文化的土壤营养层的社区,尤其是城镇社区及其建设,具有对当地文化遗产充分了解、保护、发掘和利用的责任。这一责任是提高每一民族成员、每一位公民爱国热情和自豪感,促进地方和民族文化发展,维护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基本保障,而且对于推动地区和民族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和谐稳定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民族文化风格应当是城镇建设的标志和名片。一个城镇应该有自己独特建筑风格,而这种风格不是凭空产生,而是产生自当地文化历史的土壤。犹如天安门是北京的标志一样,无论建筑文化风格,还是历史文化内涵,在世界上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城镇建设风格的千篇一律是缺乏文化品位的表现。在前些时候,我国大部分城镇给人们的印象不会很深刻,为什么呢?因为,我国的许多城镇建设的模式、格调没有一点区别,或者可以说大同小异。而人们去新疆的乌鲁木齐则感觉不一样,各民族艳丽的服饰、风味别致的饮食、风格各异的歌舞等等,给人以难以忘怀的印象。
仅有城镇建设方面的文化品位还不行,应当树立文化品牌意识。我们在一个内蒙古牧区的小镇的生态园看到一个很别致的穿着蒙古族服饰依着山坡半躺半坐、翘着二郎腿、头枕着双手、悠闲自得的巨人雕塑。我们问了许多人,没有人能说出这个雕塑像叫什么。旁边不远处还有另外一个巨人,仅头颅就高达两米,这是个欧洲人雕像,高高的鼻梁,卷曲的发须,凹陷的眼窝,洋溢着欧洲古希腊罗马时期风采,但这个人仰面躺着,地面上只露出脸部和四肢的少部分,身体的其余部分都埋在地表以下,并与前边的雕塑一样,没有人知道他是谁或叫什么名字。另外一处还有一个仿造英国"巨石阵"的景致。这些景致与生态园中心矗立的巨型敖包相互映衬,但文化内涵和意蕴很模糊。显然,这是没有发掘到本地文化优势特征和缺乏文化品牌意识的表体现。
要充分发挥民族文化风格在城镇建设中"兴奋剂"作用。无论不同民族,还是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域,都有着语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相对差异。而每一个地区的文化风格渗透到城镇建设中,使当地人看着提神和自豪,以自己所创建的文化业绩为荣,增强人们对自己所处文化环境的认同感,进而激发人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激情和建设家乡和建设祖国的精神动力。
呼和浩特守护着距今70-30万年前人类祖先生活劳动所留下的旧石器时代"大窑文化遗迹",还经历过云中城、丰州城等建设,用传统的说法呼和浩特是"风水宝地",按照现在的话呼和浩特是具有文化历史积淀的地方,应当是令人向往的地方。
要深刻理解民族文化在城镇建设中的历史记忆作用。城镇建设应当更多程度地保留当地历史发展轨迹和文化风貌,无论经过多少年也让人们记忆起当地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积淀,让当地人时时感到自豪,让外来旅游者也感到到此一游不枉走一遭,既开阔眼界又长知识。到山东曲阜的人们自然想去看看孔府,因为在这里不仅瞻仰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古人的居所,而且使人们联想起许多,长见识拓思路,似乎自己跨越时空纵横历史而为之一振,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呼和浩特的建设应该对各地游客很自然地述说大窑文化、昭君出塞、北魏鲜卑、阿拉坦汗和三娘子建设呼和浩特等,突显自从三十万年前得人类遗迹和有史以来到今天的文化积累。
总之,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是城镇建设中的无形资源,应当充分发掘和利用,以利今后的城镇建设中创新和创优,不断打造和谐美好的城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