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阔台大汗时期蒙古地区城市的发展
阿朋斯格蒙古国社会学院历史研究所
窝阔台(1186-1241)是大蒙古帝国第二任皇帝,是对蒙古地区经济、财政、文化发展有着特殊贡献的大汗之一。窝阔台是被成吉思汗选定为继承者的。有关此如《蒙古秘史》载:"洪福的父親。將咱兄弟內選著教你做了皇帝",于1229年窝阔台成为蒙古帝国第二任大汗。窝阔台即位后本着"我成吉思汗皇帝。艰难創立國家。如今教百姓每安寧快樂"的基本原则,在财政、畜牧业、道路、驿站、文化艺术和城市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由此,蒙古地区的财政空前发展,蒙古帝国曾一度成为世界的焦点,国外使臣和旅游者频繁往来蒙古地区。本文尤其拟对窝阔台汗在蒙古地区进行城市建设方面的贡献进行简要论述。
一、坚持游牧文明与定居文明相结合的原则,建造了蒙古帝国首都哈喇和林。
包括司马迁《史记》在内的历代汉地史书均记载了游牧部落逐水草而徙居的生活。但是,考古发现和近年研究证实,事实上游牧民有时也会定居,建造城池,进行着游牧定居相结合的生活。
根据匈奴时期戈壁南北所出现的若干座城市和历史名城TUMEN城算起,游牧民建造城市可以说已经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根据,蒙古语中HOTA就具有聚居的基本含义,这在语言发展史中可以得到证实。具体地说,HOTA一词具有:聚会、汇合、聚集、大众等基本含义。直到元朝灭亡,仍保留着包括道路、文化、手工业等大型城市在内的都市。如把哈喇和林誉为祖先基业,从而让即位的皇子掌管和镇守,以保护其特殊的地位。
二、窝阔台汗时期曾计划建造卫星城市
目前,城市巨大负担的表现是人口过于集中,包括城市失去协调在内的交通、水电、医疗、学校、幼儿园等都面临巨大压力,甚至城市超出负荷,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引发多种灾难。从古至今,游牧民不坚持过于集中是因为生产模式的缘故,他们的城市相对分散,简洁明了,秩序井然。城市建造中疏散人口过于集中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建立卫星城市。我们认为,窝阔台的财政政策中体现了这种想法。据文献记载,窝阔台汗时期,距离首都哈喇和林不远之处曾建造了若干座城市。我们认为,这虽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卫星城市,但毫无疑问至少在蒙古史上为了防止某一城市的过于集中而采取的防范措施之一。
1.扫邻城或小白城。据《元史》太宗本纪载,窝阔台汗于"9月(1237年),乙酉年春,大汗猎于JAAHANCHAGAN湖。夏四月,建城郭,筑JAAHANCHAGANHOTA"。元史地理志载,"乙酉年太宗建JAAHANCHAGANHOTA.距离哈喇和林70里有余。"JAAHANCHAGANNUUR被译为CHECHEGCHAGANNUUR或GEGENCHAGANNUUR。CHDANDA在元史译本中将其翻译为CHECHEGCHAGANNUUR.元史载,"第九:HVTALAOLAN为众人,HOTAail则指几户人家在某一处聚居。后来将人口聚集的,商贸和工厂发达的较大的聚集地称之为:HOTASUURIN。大蒙古帝国首都和林的奠基从18世纪初开始,当时称其为:TAIGALSIBEE。到了13世纪时期发展成为帝国首都。据额尔敦召出土兴元阁碑(1364年)碑文载,成吉思汗时期即15世纪或1220年拟以哈喇和林为都。"事实上,是在窝阔台时期才建设成为首都。《蒙古秘史》273条载,窝阔台战胜金朝,在西安派达鲁花赤,平安返回故里,驻哈喇和林。这是1234年的事情。
《元史》载,"七年,乙未年春,建哈喇和林,兴建万安宫"。RASHPONGSUG的《水晶珠》更清楚地记载了"乙未,太宗七年春,汗下令在和林之地建城,创万安宫,为聚集之处"。这里所说的"聚集之处",当为现代意义上的都城。对哈喇和林描述最为详细的是威廉鲁布鲁克和普兰迦尔宾。据鲁布鲁克描述:"这座城市被分为两个区。一为贸易市场的穆斯林教徒区,商人多在此集会。这可能与皇宫离此较近,多国使者均在此下榻有关。另一区为契丹人区域。这些契丹人大多为工匠。除上述两区外,还有文武百官的诸多住处。此外,除了寺庙之外还有各种民族和国家的寺庙12座,公开宣传穆罕默德教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2座,城的东处还有基督教教堂前饰有蛇的雕塑。金色的四条蛇像口中一个流出黑KUMIS,一个流出葡萄酒,一个流出蜂蜜酒,另一个则流出粮食酒,而且每一个蛇像前都摆放着一个银碗"。此外,作为东方文化象征意义的代表,哈喇和林遗址中发现了若干座乌龟石雕。乌龟在东方文化中代表牢固、永恒和繁衍不息的象征意义。蒙古国学者们总结说:"哈喇和林城的宫殿台阶、圆柱底座、装饰、碑铭底座乌龟等通常都用精美的石雕。距离城西20公里处有用鄂尔浑河上好的花岗岩建造的宫殿遗址,这里还发现了13世纪时期石匠作坊的遗迹和出土了大量的未完工的巨大的乌龟石雕和部分石料。"
上述两个例子说明蒙古人在生活中结合、利用和保护和发展了东西方文化。
总之,从窝阔台汗时期开始,蒙古地区的城市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可以说是他开创了游牧文明和定居文明共同发展的成功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