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镇化发展对草原文明影响的辩证认识
李相合
一、城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是工业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扩张的载体。
农村牧区城镇化对于我国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缩小城乡差距,并最终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意义重大。
二、草原文明层次分析
有关草原文化的结构层次,很多人把它归纳为"物质层"和"精神文化层"(非物质文化层),这是一般意义上的结构层次分类法。但从更深的结构层次上来看,草原文化作为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来的一切文明成果,包含了更多、更复杂的因素,除了"物质层""、精神层"之外,还应包括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制度因素,即"制度层",因此,草原文化的层次结构可以分为"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具体包括:
1、"物质层":是民族文化中的表层部分,也叫"器物层"。物质文化是指民族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的总和,包括建筑物、服装、饮食、日用器物、纪念物等,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机器、设备、工艺、手段、方法等。这一层次实际就是少数民族文化中可物化、可外显的部分。物质层是形成其他层次的基础条件,往往最能折射出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点。
2、"制度层":又叫"中间层"。是指对少数民族的个人和社会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是人们为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之进行调整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包括政权体系、法律法规等。如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寨老头人制、合款制等各种规约。此外,还包括了社会分工、民族礼仪、民族习俗、各种文化活动制度和规则等。
3、"精神层":又叫民族文化的"深层"、"核心层"。主要是一个民族共同遵守的传统观念、核心价值观、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一个民族所反映出来的整体风气和精神,如一个民族的勤劳朴实、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等。精神层文化是观念性的东西,是以人和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的概念,既包括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思想观念,如价值标准、宗教信仰等,也包括客观化了的思想,如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精神层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本质,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民族文化物质层和制度层的最重要原因。
三、城镇化对草原文明的积极作用
1.城镇化减轻了草原生态压力,促进了畜牧业的产业化,为牧区土地资源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条件,为草原文明的传承打下基础。
2.城镇化是文化变迁重要动力。城镇的出现和发展,从社会内部改变了人们的聚落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模式,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了人们的风俗习惯等等,导致文化变迁。
3.城镇化导致文化发生质变---从传统乡村文化到现代都市文化转变。城镇的发展对草原文明注入了活力,有力地推动着民族文化的革新,促进对先进文化的吸收,增加文化的造血功能。
4.城镇是人们的共居场所,是一个大的公共环境,人类的精神家园需要公共文化。城镇化的推进为现代信息的传播提供了载体,为文化的交流和创新提供了空间。
5.城镇的发展,科技、信息等要素的必然不断注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型的手段。
四、城镇化对草原文明的消极影响
1.城镇化破坏草原文明的"物质层",使草原文明赖以存在的游牧生产方式不复存在。
2.城镇化导致外来文化对本地文化的冲击使得保存优秀传统文化困难
城镇化缺乏民族特色,盲目照搬,"西方化"、"沿海化"现象严重;民族服饰逐渐消失,民族语言被弱化,民族文化活动销声匿迹,民族文化被炒作滥用,民族习俗价值被否定。
3.在强势的城市文化面前,草原文化是以撕裂的形式呈现的,成了"落后,低级,庸俗"的象征。
4.草原文化所具有的悠久历史传统和本土气息的文化形态的匮乏更让人心痛。商品经济导致的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对草原淳朴、富有人情味的文化因子的侵蚀;优秀的民间文化、特别是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临灭绝。
5.急功近利思想导致草原文化开发过滥并危及生态。城镇倾倒使感染了城市人群浮躁的心态,现在很多牧区开始积极借鉴城市的规划模式,进行道路改造,房屋修建,开发娱乐设施等。结果却是,城市建设风生水起。同时青山不在,绿水不流。
五、城镇化进程中草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措施
1.制定法律法规,对破坏草原文明的行为进行罚。
2.将草原文明的发展与牧区教育相结合。
3.探索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双丰收草原文化产业化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建昌: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商业时代》2006(30)。
(2)严文芳、罗萍萍、吴声怡: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福建农业》2007(6)。
(3)麻三山:浅探民族地区城镇化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民族论坛》2005(12)。
(4)李艳萍: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经济问题探索》2009(5)。
[作者简介]李相合,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