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清代内蒙古城镇概况


    
      清代内蒙古城镇概况
    乌云格日勒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
    城镇是一种社会空间组织形态。城镇兴起是清代以来内蒙古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解释这些城镇的来龙去脉,是本文内容所在。
    一、清代的内蒙古与城镇的兴起
    1、清前期对蒙政策
    在清朝对蒙各部的"众建以分其势力"原则的实施下,内蒙古被分成许许多多的互不统属的旗。与此同时,若干扎萨克旗以会盟的形式,被安置在盟之下。对旗境内的土地,无论是扎萨克,还是副都统和总管,都没有所有权。土地的最高所有权被掌握在清朝皇帝手中。
    清朝在蒙古地区除了施行盟旗制度之外,统治者利用宗教优待政策拉拢蒙古人。早在被清朝征服以前的16世纪末开始,由于蒙古封建主的崇信与提倡,蒙古人已经广泛地信奉藏传佛教。之后,清朝皇帝对佛教的崇信和大力扶植,又使藏传佛教更加深入到蒙古民间,成为清代蒙古人最重要的宗教信仰。
    2、内蒙古的地理特征
    内蒙古地处蒙古高原南部,这里被通称内蒙古高原。狭义的内蒙古高原指阴山山脉以北,大兴安岭以西。广义的内蒙古高原除外还包括阴山山脉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和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蒙古高原南部为著名的长城。长城自山海关向西耸立于诸山脉之上,在内蒙古高原南部东西绵延数千里。康熙年间,由于西部战事所需,在内蒙古安设五路驿站。从北京出发越过长城中部五个关口进入内蒙古境内,同时,各驿站承载蒙古贵族进京朝觐、朝廷传达政令、官吏奏折递送等军政要任。
    内蒙古的东南、东、东北分别与盛京、吉林、黑龙江接壤。顺治、康熙年间所修筑的柳条边,分新、老两条,两条均与内蒙古东部连接,成为内蒙古东南、东部与东北地区的分界线。
    3、清前期移民活动
    汉族移民从长城诸口北进,或跨越柳条边西入蒙古游牧地。这是17世纪后期开始悄然兴起的、具有不可抵挡的力量的移民活动。这一日益剧烈的移民活动,使曾为游牧人故乡的内蒙古逐渐变得和长城以南的地区一样。这里农田连绵,商业交易渐渐兴起,出现定居点和村落,并在此基础上出现具有一定规模,且周围地区中心的城镇。
    二、清代内蒙古城镇类型
    1、地方设治与城镇
    为了解决移民进入内蒙古后发生的各种社会问题,清朝统治者将内地中央集权制统治下的地方行政建置推广到内蒙古。18世纪20年代在归化城土默特、卓索图盟和昭乌达盟南部开始出现了新的地方行政建置--厅。新地方行政建置的官吏们在农耕区域选择地理位置适中之地设立厅衙门,以便有效行使政治职权。以这些厅治为中心,日久发展成为城镇。
    2、城镇的特殊类型
    因地方设治而兴起的城镇,是清代以来内蒙古城镇最为普遍的类型,当时内蒙古大
    多数城镇属于这一类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素刺激和推定了城镇的兴起和发展。如宗教中心、交通要冲、王公府邸等。
    三、城镇与清代内蒙古社会
    城镇对清代以来的内蒙古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城镇在内蒙古起到政治中心作用。地方政府所在的城镇不仅是管辖范围之内的政治中心,而且,府厅州县与蒙旗管辖同一地区,分别治理蒙汉人民,这也是地方官所在的城镇负有处理民族间事务的重任,相应提高了中心城镇的政治地位。城镇也是商业、交通和手工业的中心。由于内蒙古农业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农村市场不断被拓宽,蒙古封闭的游牧社会逐渐被打开,吸引了内地商人和手工业者进入蒙古地区,开发了城镇的商业、手工业。城镇的商业、手工业在农耕区域和游牧区构成了广大的消费市场,虽然有奸商对消费者,尤其是对蒙古牧民的欺骗盘剥,但它毕竟丰富了农牧区人民的物质生活,激活消费市场。城镇也就近吸收游牧区畜产品和新辟农耕区的农产品,除了在当地消费和加工之外,扩大了内蒙古农牧产品的输出。
    乌云格日勒oyungerel100@yahoo.com.cn,电话15804718621
    

百家论坛

草原文化研究、推动草原文化发展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