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明与旅游城市
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长吉狄马加
草原文明作为工业化之前既有文明,曾恪守一套与环境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水草而居",一个"逐"字,就是牧人们在不时地不断地季节转换迁徙,这是遵循于大自然休养生息之规律的。以这种生产方式为生计的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保护草原、善待草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马背民族认识和感悟的,天地是父母,水草是衣食,人与草原上的一切生命共生共荣,生态是草原的根基,草原生态共同体是生命的摇篮。他们不仅将人当作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将自然当作敬奉的对象,敬畏生命、顺应自然,崇拜水草,以一种敬畏和爱慕的心情尊重自然、护卫自然、与草原和谐共处,体现了"自然为本"、"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这是一种与游牧文明相适应的大生态观,是人类最早的生态文明。
草原环境是草原文明的载体。草原,作为地球生物圈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但是,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最近的几十年,人类与草原之间的矛盾却从原有的和谐变得日益尖锐。人们长期以来过分陶醉于自然草原的改造和胜利,而忽视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过度放牧、滥垦草原、滥采资源使整个草原生态系统伤痕累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永远定格在悲伤的牧歌里,定格在人们对草原往昔容貌的追忆里。
作为中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孕育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面积高寒湿地、高寒荒漠、高寒草原等生态系统,是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带。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世人形象地比喻为"中华水塔"、"地球之肾"。据统计,黄河49%的水量、长江26%的水量、澜沧江16%的水量从青海流出,三条江河每年向中下游供水600多亿立方米,哺育了中国一半的人口,支撑了江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三江源地区独特的生物区和植被类型,还对长江、黄河流域以及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黑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具有深刻影响。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事关青海长远发展,而且影响着我国的气侯形成和演变,对抵御全球气候变暖也有重要作用。目前,青海草原生态退化严重,沙化面积增大,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现实要求和迫切需求。
近年来,青海坚定不移的把保护生态作为重要责任,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对三江源地区不再考核GDP,加强对青海湖和湟水河流域等重点地区的生态治理,加大祁连山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通过生态恢复、生态移民、发展生态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转变草原地区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同时,加大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近年来,青海借生态资源之丰,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以体现原生态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旅游发展与生态建设互为支撑,旅游、文化、城镇化互促、互补、互兴的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创建了西宁、格尔木两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在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金银滩草原、在中国最美的草原之一的祁连山牧场、在中国热贡唐卡艺术之乡以及在诞生格萨尔英雄史诗的三江源,崛起了一座座特色浓郁的草原新城,积极鼓励、大力扶持草原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经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深度整理挖掘包括参与文明在内的多元民族文化精髓,创作推出了《秘境青海》、《雪白的鸽子》、《热贡神韵》、《碧海云天金银滩》、《天域天堂》等一批大型民族歌舞和音画史诗,推进草原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旅游城市是带动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和核心。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城市的建设要与草原现代文明有机统一,在旅游城市建设中融入草原文明要素,在草原文明传承中发展旅游城市。旅游开发要同推进城市化进程统筹考虑,在城市规划中融入旅游品位,在城市经营中蕴含旅游属性,突出城市地域特色,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提高城市旅游品位,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快改善城市通达条件,完善旅游城市功能配置,按照国际惯例和国家标准,加强城市旅游宾馆饭店的建设和管理,支持以"农家乐"、"牧家乐"为特色的家庭宾馆发展,形成特色突出的游客住宿接待体系。创新开发一批以融入自然、感受自然、保护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系列产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品牌及饮食文化。要立足草原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将现代草原文明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运用市场机制,深度挖掘草原文明独特的文化内涵,实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保护工程,创新开发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吸引力强的文化娱乐节目,提升城市的文化和精神形象,增强城市发展的竞争力和软实力。
草原是文明之源、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保障。弘扬草原文明、保护草原生态、发展生态经济、建设旅游城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为实现草原文明与城市文明的相互融合、互相促进,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