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论重新保护和恢复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问题


    
      论重新保护和恢复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问题--以内蒙古为例
    包玉山(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人是大自然的杰出产物。不同的自然环境产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在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又塑造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通过文化与自然环境产生联系。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是自然环境中的产物和游牧文化的基础。只有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与其文化形式才能够真正起到保护草原自然环境的作用。目前,我们看到的游牧文化只是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而已。具体的游牧生活已经变为历史。所以草原的自然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退化与沙化。为此人们才将保护与恢复游牧文化问题重新提出来研究。
    生产生活方式是一切文化的基础。所以保护游牧文化不只是将他们的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品等文物放到博物馆展出,而更重要的是在保护游牧文化自身产生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上。本文所述的《保护》是指尚未消失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重新恢复》是指已经消失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一些典型的边疆牧区旗县等地。
    已经失去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原因
    历史上称,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是以长城为界的,长城以南是农耕文化,长城以北是游牧文化。中原适中的气候与肥沃的土地造就了农耕文化。农耕文化促进了人口增长,中原的人口超载无奈只好把人口分散迁移出去。他们的迁移受到北方游牧文化的制约。
    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长期碰撞下,中原农耕文化冲破北方游牧文化,迁移到牧区来。中原的农民在迁移过程中,把他们的文化也带到各地,开始影响周围的各少数民族。因为迁移过来的人数较多,逐步影响周边各少数民族,他们不自觉地学习起农耕文化。由原来的牧民变为现在的农民。过去的牧草场变为现在的农田或荒漠。所以,中原农耕文化的扩散过程也是影响和消灭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2003年内蒙古人口普查显示,在2380万人口中农耕文化的汉族占79.5%,人口比例的强势必将影响和通化周边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
    农耕文化在内蒙古地区占主体文化后,他们的思想意识逐步变为公认的体制形成,并且在自然环境中产生了破坏性的作用。例如,从20世纪八十年代起实行的草木场承包制。消灭了过去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草木场也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和沙化。
    重新保护和恢复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理由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在不同的自然环境里有着不同的生物和民族,形成不同的民俗和文化。如果失去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也必将消失。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只适合放牧,尤其适合游牧。绝对不适合耕种。
    从气候条件看
    (1)蒙古高原地处中亚少雨地带,雨季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常常无法渗入土地,对农业生产非常不利。
    (2)蒙古高原风大,大风每年要从每公顷土地上带走30~50吨有机土壤。
    (3)无霜期短不宜种植农作物。
    第二、从地表的构造上看
    蒙古高原地势高而不平整,海拔高达一千多米,以丘陵地为主。地表层薄容易沙化不宜耕种只能做牧草场用。
    重新保护和恢复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价值
    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保护与重新恢复的价值在于他的平衡性。草原五种牲畜在牧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有着各自的作用,还在自然环境中起着生态平衡作用。马是优化牧场不可缺少的。马群放牧半径大,食用多种牧草,通过沙蓬草把牧草种子播种在草原。草木场给各种牲畜提供养料而牲畜和动物又给草牧场提供肥料。
    重新保护和恢复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措施
    〔一〕完善现行的草牧场承包制
    〔二〕建设游牧保护区域
    〔三〕重新恢复游牧生产生活方式
    〔四〕重新恢复发展嘎查的集体经济
    〔五〕明确草牧场建设投入体制,建立草牧场建设资金体系
    
    

百家论坛

草原文化研究、推动草原文化发展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