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儿汗宫在呼和浩特草原城市中的多元文化主题定位
孛·吉尔格勒
伊儿汗宫拟建于呼和浩特中山西路和通道南路的交汇处,这里是呼和浩特的回民街区,回民街区是回族以伊斯兰教为信仰,以清真寺为中心而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宗教特点的街区。呼和浩特更是蒙古民族勃兴的摇篮,游牧文明的故乡。伊儿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大元蒙古时代以气吞山河、兼容万物、容纳百川的大气度和大手笔开创了一个多元文化互动并存的世界格局。它把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佛教文明、儒道文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绿洲文明、海洋文明、森林文明、渔猎文明集于一身,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历史文化的向前发展。伊儿汗国以及后继帖木儿帝国和莫卧儿帝国都是把游牧文明、绿洲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突厥文明集于一身而闻名于世的汗国,伊儿汗宫以伊斯兰和阿拉伯游牧民族宗教传统建筑风格为文化元素,集中突出其独有的伊斯兰阿拉伯宗教文化色彩特色,与呼和浩特已有的蒙藏街区、伊斯兰阿拉伯街区、成吉思汗大街融为一体。以蒙古汗国与伊斯兰阿拉伯世界为主题来定位,从而弥补和完善呼和浩特城市建设分布格局的不足和合理性,充分展现呼和浩特草原魅力城市和多元文化的定位系统,全力打造内蒙古草原游牧文明的国际品牌,全面推动内蒙古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建立了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建立了四大汗国,蒙古游牧文明不仅继承了北方游牧民族行国的传统,而且还创造性地发展了游牧文明的各种社会组织制度。成吉思汗时期,就开始建立了驿站制度,窝阔台可汗时期以哈剌和林为中心建立了遍布整个蒙古帝国的驿站和邮政系统。窝阔台可汗时期还设置了从哈剌和林到察合台封地,再从察合台封地到拔都封地的驿道。横跨欧亚大陆的大蒙古国的建立,使东方的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与西方的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直接搭起了沟通的文化之桥,从政治、军事、经济、贸易、文化、宗教等各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交往和影响。对于各民族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互通有无、共同促进和发展人类的文明创造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大蒙古国的建立无论从历史视野或历史进程上来看,不仅具有中世纪世界的时代特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开启了东西方历史文化的新局面。大蒙古国的内政外交和国家制度安排,基本上是以东西方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传统、习俗、文化特征为依据而设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北方的游牧文明和南方的农耕定居文明的地理单元。"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大元蒙古时代以气吞山河、兼容万物、海纳百川的大气度和大手笔开创了一个多元文化互动并存的世界格局。它把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佛教文明、儒道文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绿洲文明、海洋文明、森林文明、渔猎文明集于一身,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历史文化的向前发展。伊儿汗国以及后继帖木儿帝国和莫卧儿帝国都是把游牧文明、绿洲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突厥文明集于一身而闻名于世的汗国,
伊儿汗国(1256~1388)。1253年,蒙古蒙哥可汗任命其弟旭烈兀为大统帅西征。1256年蒙古军灭波斯境内的阿拉木特堡伊斯玛仪派的木刺夷国。1258年,攻占报达(今巴格达),灭阿巴斯王朝,并分兵三路侵入叙利亚。先以蔑刺哈(今伊朗阿塞拜疆马拉格)为都城,后迁大不里士。设宰相掌管全国政务,任命各省长官实施统治。1264年(至元元年),被元世祖忽必烈正式册封为伊儿汗。其领土东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西面包有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南抵波斯湾,北至高加索山。伊儿汗建国时,西亚和中亚地区早已伊斯兰化。在伊斯兰文化影响下,第三代汗帖古迭儿汗(1282~1284)放弃佛教改宗伊斯兰教,更名为艾哈迈德。1295年,第七代合赞汗即位(1295~1304)后,即宣布他自己以及汗国的蒙古人均改信伊斯兰教。合赞汗信仰诚笃,倾向于什叶派教义。奉伊斯兰教为国教,以苏丹取代大汗称号,取名穆罕默德。他任用穆斯林学者和有识之士担任宫廷要职,积极推行伊斯兰教的各项政策。他实行伊斯兰教法,设立伊斯兰教法院,赋予教法官们以较高社会地位与权力,在各地修建清真寺、宗教学校、圣墓、圣裔赡养所、孤儿院,严令禁止多神崇拜,下令拆毁各地多神神庙。他大力进行社会改革,制定新的土地、赋税、驿站、货币等制度,限制蒙古贵族、将领和地方官吏对人民的横征暴敛,兴修水利,鼓励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早在旭烈兀汗时,他就倡导发展科学文化,采纳纳绥尔丁·图西的建议,于1259年在大不里士附近马拉格城西山,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天文台和藏书40万卷的图书馆。约1272年编成了《伊儿汗天文表》,合赞汗继续支持天文研究,他还命宰相拉失德编纂了蒙古史著作《史集》及介绍中国历代医学成就的《伊儿汗的科学宝藏》。由于当时东西驿站畅通,与元朝的使节来往频繁,关系密切,旭烈兀西征时即随行带去许多精通天文历算的中国学者及中国抛石机手、火炮手、弓弩手从军,并带去大量武器,中国的火药武器及制造技术由此传入波斯、阿拉伯,并辗转传到欧洲。一些中国人在伊儿汗宫廷任职,中国的医学、天文、历法及雕版印刷术也传到伊朗,至今波斯语中还保留着"钞"(Chao)这个词。这一时期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之多也是空前的,他们将久负盛名的阿拉伯医学、天文学知识传入中国,"回回医学"、"回回星历"成为元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元秘书监收藏的200多种回回书籍,即是由回回学者爱薛从国外搜集或由其本人编订的著作,对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1335年,伊儿汗国的不赛因汗逝世后,因争夺王位发生混战,汗国分裂,权臣及各地将领各自拥立傀儡可汗,相继独立。14世纪末期,被帖木儿汗国所取代。伊儿汗国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是蒙古汗国与伊斯兰阿拉伯世界文化艺术会展的全新亮点。
察合台汗国(1227---1675),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建立的汗国。最盛时,疆域东至吐鲁番、罗布泊,西及阿母河,北到塔尔巴哈台山,南越兴都库什山。察合台汗国时期,蒙古游牧文明、突厥文明、波斯文明交融发展。察合台汗国的蒙古贵族迷恋城市生活,改信伊斯兰教,并积极主张突厥化。但有一部分人则反对突厥化,主张保持原有的游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一部分人的主张遭到了木八剌-沙的反对。木八剌-沙为了表示对伊斯兰教信仰的虔诚,不仅在河中地区举行加冕礼,还把居住在七河流域的札剌亦儿部和巴鲁剌思部迁到河中地区,使其很快突厥化。居住在汗国东部(今新疆天山南路)的蒙古族人仍然保留着本民族原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1321年后,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为"蒙兀儿斯坦",西部称为"马维兰纳儿"。东部以阿力麻里为中心,包括喀什、吐鲁番一带;西部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统治河中地区。秃鲁克帖木儿是统治蒙兀儿斯坦的察合台后裔中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在他统治时期,不仅伊斯兰教得到广泛传播,而且还统一了整个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答儿麻失里在位时,提倡外国商人前来经商,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商人和旅行者云集在中亚各城镇。为了方便商旅,在每个城镇、道路两旁及村落里都设有驿馆,仅布哈拉城内就有近千个,河中地区共有1万个之多。在察合台汗国内通行的"迪儿赫木"是用纯银制作的货币,与埃及和徐利亚的货币具有同等价值。布哈拉、撒马尔罕是两座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城内有高大的建筑和宽敞的街道以及学校和教堂,科学文化事业比较发达。河中地区的农业和园林业尤为发达,不仅农作物种类繁多,而且产量也高,不但可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还有部分剩余,可支援外地。这里种植的水果有葡萄、无花果、石榴、苹果、桃、梨等10余种,撒马尔罕的西瓜著称于世。河中地区的水利灌溉设施也比较完善,仅利用撒马尔罕上游河水建成的法失儿迪咱水渠,就可以给2000个园林和大片农田提供水源。畜牧业有马、牛、山羊、绵羊、骆驼的饲养。东部阿力麻里地区的畜牧业尤为发展。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牲畜贸易十分活跃。1369年西察合台汗国并于帖木儿帝国。
16世纪初,金帐汗国后裔昔班尼的乌兹别克人灭了帖木儿帝国,在中亚建立强大的乌兹别克汗国,1509年,察合台汗国权势式微。东察合台分裂为吐鲁番,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小王国。察合台汗们的权利渐渐落入回部和卓们的手里。17世纪,强大的准噶尔汗国崛起于天山北路。1675年,最后一个察合台汗,喀什噶尔的伊思马因汗被准噶尔蒙古人俘获,察合台汗国四百余年的统治终告结束。广大的天山地区落入西蒙古人的统治之下。
察合台汗国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是蒙古汗国与伊斯兰阿拉伯世界文化艺术会展精品展示的有力支撑。
金帐汗国(1219-1502),又名钦察汗国,是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位于今天咸海和里海北部的俄罗斯、东欧和中欧地区。由术赤及其儿子拔都的后人统治管理。
13世纪至14世纪,金帐汗国的许多城市,如克里木的苏达克、刻赤、卡法,阿速夫海的阿咱黑,花剌子模的玉龙杰赤以及保加尔、必里牙儿等城市有了很大发展。玉龙杰赤成为东方的最大城市之一。在金帐汗国统治时代又新建了一些城市,如伏尔加河上的拔都萨莱与别儿哥萨莱、北高加索的马札儿城等。由于汗国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与邻国的贸易往来,使各城市的商业很快发展起来,特别是别儿哥萨莱城。根据1333年到过该城的阿拉伯旅行家伊宾·巴都塔的记载:"萨莱城是最美丽的城市(之一),这个城市规模特别大,建在平坦的土地上,城里人众拥挤,到处有漂亮的市场、宽阔的街道......城中有十三座举行礼拜的清真寺......城中〔居住着〕不同的民族:蒙古人(他们是国家真正的居民与统治者,其中一些是伊斯兰教徒)、信奉伊斯兰教的阿速人、钦察人、契尔克斯人、俄罗斯人与拜占庭人(他们都是基督教徒)。每个民族分占一定地区,有自己的市场"。月即伯汗统治时代(1312-1341年)是别儿哥萨莱城最繁荣的时期,人口达到10万以上。城内建有街坊,每一个街坊从事一定的手工业生产,有制造铁器、农具、青铜器的作坊,其中以制作皮革和毛纺品最为发达。城内还有规模较大的熔矿厂等。
金帐汗国与外国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有当地手工业者和自愿从中亚、高加索、克里木,甚至从埃及等处来的手工业者。13世纪至14世纪时,在金帐汗国各城市已形成了具有世袭权的手工业者居住的街区。
拔都萨莱、别儿哥萨莱、玉龙杰赤、保加尔、克里木等城市是东西贸易的集散地。中国、中亚以及欧洲的商品都运到这些城市,通过这里再运往东西方各国。14世纪时,丹纳(阿速夫)城与苏达克城享有同等地位,这里的贸易被威尼斯商人所操纵。克里木及其港口是联络东西方的枢纽,从克里木出发,到玉龙杰赤,再转向河中方向,可到达布哈拉和撒马尔罕;从玉龙杰赤出发,通过草原,经讹答剌与阿力麻里,可到达大都(北京)及哈剌和林(原蒙古汗国国都)。还有一条通往中国的商道:丹纳-萨莱-玉龙杰赤或萨莱-讹答剌-阿力麻里-甘州-大都,整个行程需要9个月。
钦察草原的马可以运往各国,其中以印度居多,贩马商队最多时可贩运6000匹。15世纪上半叶,钦察草原的一个商队向伊朗赶运了4000匹马,每匹马价值100底纳儿以上,从中获利达四成左右。
商人在金帐汗国的政治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13世纪和14世纪,商业集团--斡脱商,是汗的商业代理人,这种商人大部分与朝廷合股经商。斡脱商不仅投资于各种商业与手工业企业,而且还包办整个州或城市的税赋。斡脱商接近朝廷,谋取重要官职,并常担任使节。朝廷需要金钱时,则向商人借贷。
考古学家们在俄罗斯伏尔加河、顿河流域的朱赫塔、凡尔勃费·老格、诺沃巴甫洛夫斯基等地,发现了一些13-14世纪蒙古贵族的墓葬,从中挖掘到许多十分精美的丝绸残片,上面刺绣着龙纹、凤纹、大雁纹、射猎天鹅、云中飞雁、花瓶、鱼、鹦鹉、牡丹花等许多古代的吉祥图案。金帐汗国的灿烂文化成就是蒙古汗国与伊斯兰阿拉伯世界文化艺术会展重要的历史来源和基础。
帖木儿汗国(1370
莫卧儿帝国(1526年-1857年)是巴布尔建立的印度王朝。官方语言是波斯语,统治者是有蒙古族血统的突厥人,是帖木儿的后裔,信奉伊斯兰教。十五世纪末,帖木儿帝国分裂后,其后裔巴卑尔被乌孜别克人逐出中亚,率军南下占领阿富汗,1526年侵入印度北部灭德里苏丹国后所建莫卧儿王朝。莫卧儿一词为"蒙古"的转音。巴卑尔自称为蒙古人,故称其国为莫卧儿帝国。版图北起中亚南境,包括阿富汗东部和克什米尔,南达文迪亚山,东抵阿萨姆,西至信德。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初,领土扩张,除南部外,几乎统一了印度半岛。经济繁荣,商船东通中国,西达非洲。十七世纪后期,由于马拉塔人和锡克教徒的反抗,以及英国殖民者的入侵,国势渐衰。十八世纪初,帝国统治逐渐解体。1857年,英国殖民军攻陷德里,莫卧儿帝国灭亡。
莫卧儿人把《蒙古秘史》中的阿阑豁阿尊为世界女始祖。阿克巴汗以游牧人开放的精神力图作到三教(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混一为世界大同的普世政教一体。为此,他各娶了一个印度教女教徒、佛教女教徒、伊斯兰教女教徒为自己的宠妃。而桑杰汗则耗时二十余年,建筑了世界上最富丽辉煌的台姬陵,以纪念他的宠妃。台姬陵已经成为印度文明的象征。他们把游牧人的开放精神发挥到极至,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其后印度的发展历程,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莫卧儿帝国的文化艺术特点是蒙古、突厥、阿拉伯游牧民族传统与波斯、印度农耕文明的艺术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智慧结晶。举世闻名的泰姬陵是印度建筑的奇葩。陵墓主体整个建筑设置在傍河的花园正中,位于四座岗哨似的宣礼塔之间,整体组合有一种寂静、令人屏息的完美,中心的亭阁是由四座八角形的塔支撑着。正面有一个巨大敞开的穹窿门厅升高两层楼到鼓状带和飘浮其上的圆顶位置。无论从任何角度望去,纯白色大理石的泰姬陵均壮丽无比,造型完美,加上陵前水池中的倒影,就像有两座泰姬陵互相辉映,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阿格拉堡是用邻近所产的红色沙岩为主建筑,因此又称红堡。巴布尔1526年打败德里苏丹国的统治者后,就在附近的阿格拉称帝。从此,阿格拉就成为了莫卧儿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其后代迁都到德里为止。作为帝国首都所在地,宫殿和城堡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建筑物。城堡周围护城河长2.5公里,墙高20余米,十分壮观。站在红堡远眺泰姬陵,堪称一景。桑杰汗在被篡位的其子奥朗则布(Aurangzeb,1658年-1707年)软禁后,失去了自由,只能在红堡远眺爱妃的陵墓,郁郁而终。
蒙古汗国与伊斯兰阿拉伯世界文化艺术会展要全力再现泰姬陵、阿格拉堡等豪华的宫庭装饰和生活图景,特别是莫卧儿帝国著名的细密画文化艺术特点,集印度、突厥、阿拉伯、蒙古绘画、建筑、雕塑、装饰艺术为一身,全面展现莫卧儿帝国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
呼和浩特的回民街区是回族以伊斯兰教为信仰,以清真寺为中心而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宗教的街区。它有丰富的民族宗教文化资源,这是一个丰厚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我国宗教文化具有和合精神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我们要主动发挥民族宗教文化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伊儿汗宫建筑面积为29899.10平米,地上为五层,地下为一层。地上五层分别为一层莫卧儿宫,二层为帖木儿宫,三层为蒙古汗国与伊斯兰阿拉伯世界文化艺术会展宫,四层为察合台汗宫,五层为伊儿汗宫,地下一层为停车场。
伊儿汗宫以蒙古汗国与伊斯兰阿拉伯世界为主题,大量运用蒙古游牧文化与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元素,打造自己独有的文化品牌。
中国伊斯兰在线Vl?}.HR^1i?中国伊斯兰在线0^3AK!z+tjH伊斯兰建筑元素与大漠草原的自然风景融为一体,极力凸显呼和浩特草原魅力城市和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底蕴,它是伊儿汗宫建筑风格和机理元素的独有特色。
阿拉伯饮食文化独具特色,把蒙古大草原的绿色牛羊肉与伊斯兰阿拉伯清真烹制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要成为伊儿汗宫主打的饮食文化品牌。
阿拉伯古典歌舞和民间歌舞充满激情和活力。阿拉伯音乐婉转动听,极富歌唱性,阿拉伯歌舞的舞台造型独特,他们的服装华丽而色彩斑斓,阿拉伯歌舞与蒙古草原原生态歌舞和迎宾礼节串插于宴会其间是伊儿汗宫主打的文化艺术大餐。
伊斯兰阿拉伯服饰文化质材最雍容华贵的是纳失失,纳失失图案的主纹每取严格的对称形式,辅纹则精巧细密,有浓郁的伊斯兰艺术风格。纳失失是蒙元时代的金织物在技术和艺术成就上最具代表性的精品,主要用于皇室贵族的服饰器用、宫廷祭祀和丧葬仪式以及朝廷赏赐。元代宫廷织物尚金风习与蒙古贵族所处的社会环境、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有直接关系。
呼和浩特历来就是游牧民族与中亚、中东以及西方交往的草原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充分利用蒙古汗国与伊斯兰阿拉伯世界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以伊儿汗宫为中心的呼和浩特新的回民街区不仅有深厚的历史基础,而且还有充分的现实条件。
伊儿汗宫一层为莫卧儿宫,伊儿汗宫二层为帖木儿宫,伊儿汗宫四层为察合台汗宫和金帐汗宫,伊儿汗宫五层为伊儿汗主题宫,伊儿汗宫的命名源于伊儿汗国。蒙古汗国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是伊儿汗宫饮食、歌舞、装饰、表演、休闲、娱乐、喜宴的文化底色,全面展现蒙古汗国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
伊儿汗宫三层为蒙古汗国与伊斯兰阿拉伯世界文化艺术会展宫。艾博云集博物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展品为蒙古汗国的伊斯兰阿拉伯世界的文化艺术智慧结晶的会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文化艺术会展宫全面展示伊儿汗国、察合台汗国、帖木儿汗国、莫卧儿汗国、金帐汗国等蒙古汗国的伊斯兰阿拉伯世界的文化艺术珍品、展品、旅游纪念品,集自然、生态、文化、宗教、历史、旅游、餐饮为一体,不断提升呼和浩特草原魅力城市和多元文化的层次和品位,打通新的草原丝绸之路,与国际社会接轨,为我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贡献力量。呼和浩特的回民街区是回族以伊斯兰教为信仰,以清真寺为中心而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宗教的街区。它有丰富的民族宗教文化资源,如何依据丰富的民族宗教文化资源优势来打造文化品牌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现实课题。
多元文化丰富我们的生活,多元文化丰富我们的经验,多元文化丰富我们的选择,多元文化丰富我们的思想,多元文化孕育和倡导人类的和合精神。我国宗教文化具有和合精神的悠久历史和传统,这是一个丰厚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主动发挥民族宗教文化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以伊儿汗命名本建筑不仅对于当前我区打造民族文化大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全面提升呼包鄂金三角经济文化的品位,广泛吸纳中外商贸、资金技术、人才,特别是以伊儿汗宫自然、文化、宗教、历史、旅游综合功能为平台,广泛吸引中亚、中东伊斯兰阿拉伯世界雄厚的金融资金和自然资源,充分展现呼和浩特魅力文化城市的丰富内涵,加强与伊斯兰阿拉伯世界的经济文化宗教联系,并通过伊斯兰阿拉伯世界的国际大通道与非洲、欧洲各国建立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对于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党校教授、博士
电话:13500616903、4631819
邮编:010010
电邮:Burnjirgal@yahoo.com.cn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