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城市化及其后果
李粤江
主持人、大家下午好!我发言的题目是《草原文化、城市化及其后果》。在我正式讲演之前,我想先讲一下我的感受。就是我先从我个人的家谱上,可以追溯我的祖先一直追溯到成吉思汗清兵卫队,但是由于原始的记载,当时随着国家一直挥师南下,一直定居在江南地带,我是第一次来内蒙古,来到草原。所以我对草原文化进行我自己的归纳和概括话,我觉得我跟在座的专家,他们有大量的生活经验,并在长期生活的经验的基础上,所能够达到的一种精神的情感的高度,肯定是不能比的。但是,还是想来讲一讲,我本来希望城市发展与草原文明的发展更多的是讨论和交流的形式,没想到是大会发言的形式。
我首先想讲的是我个人对草原文化的三点论述,今年6月份的时候,(任俊)先生在临终前,去看望他的人说,家和的支点是文化,应该落在文化上,中国我有五千年的历史,不能有用的时候是说是五千年,没用的时候就说六十年,五千年就是五千年。但是我们如果从红山文化的算起,那就不止五千年了,就是八千年了。在这八千年中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之间的冲突交流和融合,共同塑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从这点意义上说,草原文化是我们,不仅是内蒙古,不仅是蒙古族,是我们整个中国家国概念的重要支点之一,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认识。
第二点认识,就是说从有人类历史开始,草原民族就在这个星球上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中部纵横驰骋,草原民族成为亚洲、欧洲交往的推动者。使欧亚两端在商业上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个作用在成吉思汗时代发挥到了极致。因此,美国人评选世界上第二个千年对人类影响对大的人物的时候,成吉思汗是排在首位的。从丝绸之路到茶叶之路,虽然传统的商业模式现在已经基本上肯不到了。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来是构建未来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各国关系的重要的基础,这是我讲的第二点认识。
第三点认识就是在欧亚草原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的草原民族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十三世纪开始,成吉思汗统一了草原各部,把很多大小不一、强弱不一、语言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都不相同的草原民族,融合成一个民族的共同体,就是蒙古族。蒙古族就成了草原的主题民族,草原文化的存在者。今天,从行政区域上来说,内蒙古自治区成为草原文化的最重要的承载者。
还有一个最值得强调的就是农耕,因为我接受的关于草原的知识都来自书本,大部分是来自汉文的资料,但是有一点可能跟我们正统的历史观点不同的是,我个人认为就是在明清时期,蒙古族为开拓和巩固我国的东北和西北边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我讲的三点认识。
然后,基于这三点认识的基础上,我想讲一下我对草原文化所提炼的若干个关健词,可能不是很准确,或者是有很多的遗漏。我想说的第一个主题关键词是草原。
草原它首先是一种自然的生态,也是一种生态的环境,但它同时是草原生存生活的基础,也是塑造独特的草原文化的基础,当然,其实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草原,看草原的时候,生活在我老家的人说他对草原的认识就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其实不是,草原是多样性的,他有戈壁,森林、草原以及成千论万的湖泊,正是这种多样性成就了商业贸易,城市产生的基础。就是蒙古国的学者讲到的,就是像乌兰巴托为例,它南部是大草原和沙漠戈壁,适合走骆驼,它的北部是连绵的山脉,适合走马车和牛车,所以这个基础上,乌兰巴托就成了天然的货物载运场,后来就慢慢的变成了城市。
同时,我们的呼和浩特也是这样的,他处在阴山山脉和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之间,所以当时是按照大汉建设呼和浩特就是以前的归化成,它很快成了商业的中心。因为,不能光看到草原的一面,因为我们今天在宣传草原的时候,一定要强调草原的多样性,民俗和文化的多样性。这是第一个关键词。
第二个关键词是蒙古包,蒙古包是草原民族,适应草原自然环境和游牧生活的方式,逐步形成了一种居住方式,尽管现在据我的了解定居的人口已经达到百分之八十,但是蒙古包依然是草原上具有象征意义的居住形式。同样,我们上午的时候有一个蒙古国的学者讲到哈拉河的一个历史过程。就是说我们蒙古民族在建设城市或者建筑创新的时候,他吸收了很多中亚、西藏,还有内地建筑的一些特点,在对建筑和城市布局的结构、艺术手段的解释上,是有一些新的解释,但是他依然保持着蒙古包的若干的特点。
第三个我想讲的关键就是色彩,色彩象征是蒙古族象征文化的重要内容,蓝、白、绿、黄、红,它分别代表着永恒、纯洁、生命、神圣和希望。
第四个关键词是图案。蒙古族有非常丰富的装饰图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装饰图案现在就依附在蒙古包或者是民族的服饰之上,种类十分丰富,但也保持着一种一致的非常简捷明快的这种风格。
第五个关健词是歌舞,草原是出歌舞、出歌声。从德德玛到腾格尔到斯琴格日乐,这些都是全国人民都非常熟悉的。但是也可能有一些大家不熟悉的,传统的呼麦、潮尔或者是长调,这些对我们来说非常不熟悉,它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和推广。
第六个关键词是祭敖包,这个关键词上午有老师讲过了,我就不讲了。
第七个观点是文字。为什么蒙古族,尤其十六世纪以后,会成为草原文化最重要的承载者?因为他有自己的文字。这个非常非常重要,这个文字至今还在使用中,它是活的文字,它是在不断发展和吸纳其他语言的过程中,还不断的发展着。
所有它有珍贵的蒙古文的文献资料,有民族文学中的赞美诗,赞辞,还有与草原文化相关的各种文献。可能是很多少数民族或者是其他民族的。这些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对我们研究千百年欧亚大陆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依据,我们一直说敦煌学,说到敦煌学说是人类的敦煌学。同样,我们说蒙古学我们可以说是人类的蒙古学。
然后讲到这些关键词以后,我想接下来讲一下,我们在认识了这些关健词,和不断的强调这一关系的基础上,对我们不只是世博会的展馆有些什么样的启示。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对每一个展馆来说要体现未来生活的理解,我想对内蒙古的展馆要回答两个疑问,这两个疑问其实今天很多专家都提到了,第一个就是在现在这种方式的冲击下,如何保持传统的文化特色。第二个就是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应对生态环境的恶化。我觉得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需要我们共同的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首先,我想说的就是,不是简单的把这些关键词拼凑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就是传统的现代和谐共存的。我想传统文化一方面需要我们细心的去合乎,比如说对文献的整理,学校教育当中是怎么样去强调草原文化和草原文明的认识,更多的要吸引我们更多的,去为我们传统文化寻找一种新的发展方向,融入新的元素,草原文化本来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在蒙古包、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是适应现代生活和符合现代审美的情趣。还有就是象征意义的一些色彩,装饰图案,它也能够成为领导时尚潮流的一些因素。
第二个我想讲的就是现代科技手段怎么样去真正的在生活中发挥作用,它也一样需要创新。今天上午乌旗的副旗长,他也讲到一个利用现代技术创新,来怎么样改善人民生活的问题。比如说举个例子来说就是风发电机。那么,我想讲的一个例子就是关于太阳能发电和文化未来的这么一个关系,我想说的意思就是说,现代科技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利用,它需要我们去创新,然后去适应这个地区的整个气候环境,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我想最后讲的是草原文化崇尚自然,祭敖包的形式,展示了草原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如果我们在内蒙古的展馆外面建一个敖包,那么来参观的客人按照蒙古族的方式许愿,在上面填上石块,他们许下的是自己的心愿,带走得是对自然的敬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信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