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农业文化的民族。达斡尔,意为“耕耘者”,是达斡尔人的自称,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清康熙初年,出现了“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


     关于达斡尔族族源,学术界众说纷纭,尚未定论。有人归纳为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是隋唐时黑水国的后人;其二是辽契丹族的后人;其三是唐朝室韦部后人;其四是宋元间塔塔尔部中“白鞑靼”的后人;其五是早期蒙族的后人等。经过专家和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大多数人认为契丹族是达斡尔族的族源。


     契丹是我国北方古老民族之一,属东胡族系,源于鲜卑一别部。契丹大贺氏发祥于洮儿河,辽代分布于泰州地区,而达斡尔族也是发祥于洮儿河一带。达斡尔是“大贺氏”的转音。有一首流传甚广的达斡尔古歌谣:“边壕古迹兮,吾汗所遗留,泰州原野兮,吾之养牧场”,从中可以看出达斡尔生活的地区。自明末起到十七世纪中叶,达斡尔人主要分布在西起石勒喀河,向东经额尔古纳河、黑龙江、精里奇江(今俄罗斯结雅河)、牛满江(今布列亚河)各河沿岸的广大地区。达斡尔定居在黑龙江中、上游后,借助这里江河纵横,群山连绵,沃野辽阔的自然条件,从事农业、畜牧业,同时兼营渔业和狩猎业。承袭契丹大贺氏部的称号,称自己为达斡尔族。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后金。随后后金出兵,许多达斡尔部落归附后金。1636年,皇太极即位,改号为清。为获取兵源、财源,巩固后方,先后对达斡尔族居住地进行了多次的征讨,最后完全控制了达斡尔地区。其中的抗清英雄有索伦部的首领博穆博果尔。17世纪中叶,沙俄侵略的矛头指向黑龙江流域。达斡尔族多次参加了抗击沙俄侵略者的斗争。


     清政府出于统治的需要,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到十八世纪三十年代,陆续对达斡尔族进行了几次大的迁徙,迁徙后的达斡尔族人就在迁徙地定居,形成了分散在不同地点的民族。如定居在齐齐哈尔广阔平原的达斡尔人,被称为齐齐哈尔达斡尔;迁居在嫩江右岸诺敏河口一带的巴特恩达斡尔各部,被称为西布特哈达斡尔;迁到讷莫尔河一带的原精奇里部,被称为东布特哈达斡尔;清政府为平定准噶尔叛乱而迁移的达斡尔人,被称为新疆伊犁达斡尔;被清政府派驻到呼兰河一带的达斡尔人,称为呼兰达斡尔;还有清政府派遣驻防海拉尔的达斡尔官兵,被称为海拉尔达斡尔。


     达斡尔族的原有的社会组织是以哈拉、莫昆为基础的。“哈拉”是达斡尔族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集团,“莫昆”是血缘关系更近一层,但规模较哈拉小,一个哈拉可以包括一个或数个不同的莫昆。不同的哈拉由各自的“哈拉达”(部落族长)管理。这一点和中国另一少数民族锡伯族相似。1651年,达斡尔居民大规模南迁到墨尔根、博尔多、齐齐哈尔等嫩江南岸,清政府为便于管理,将他们编为三个“扎兰”(队)。1731年,雍正九年,清朝将达斡尔三个扎兰正式遍入布特哈八旗,分别为镶黄、正黄和正白旗。这三旗是在达斡尔旧有的哈拉、莫昆组织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达斡尔八旗官兵主要有应征参战,巡逻边境,驻守边卡的职责。清朝统治者利用达斡尔人饶勇善战的特点,频繁对达斡尔族官兵征调,达斡尔官兵的足迹遍布中原、西北、西南的广大地区,参加了平定新疆叛乱;反击沙俄入侵的战斗;中日甲午战争;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等。频繁的征调参战,给达斡尔族造成了严重的灾难,造成劳动力的大幅度的减员,影响了达斡尔的社会发展。


     到二十世纪初,奉系军阀统治东北地区,引起达斡尔族各阶层的强烈反抗。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三省,达斡尔族人民又陷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之下。达斡尔族人民积极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日斗争。解放后,建立了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广大的达斡尔人民彻底翻了身。


     达斡尔是具有悠久农业文化的民族。农业生产是其赖以生存的主要来源之一。农业的丰歉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以至生存,因此风调雨顺是达斡尔人梦寐以求的。达斡尔人求雨的方式独特,形式类似傣族的泼水节。畜牧业和狩猎业也比较发达。放鹰是达斡尔族进行狩猎的一种方式,达斡尔人放鹰的历史由来已久,达斡尔的先人--契丹人就以善放鹰而著称。达斡尔人世世代代保留着这种狩猎的习俗。他们生产的细毛兽皮张、鹿茸、熊胆、熊掌等享有盛名。渔业是达斡尔人的重要的生产之一。达斡尔人历来擅长渔业生产,熟悉不同鱼类的习性,捕鱼方法很多。如凿冰捕鱼是达斡尔族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捕鱼方式。


     达斡尔族的服装多以兽皮为原料缝制。达斡尔妇女心灵手巧,会做各种狍皮衣,狍坎肩、手套、靴子等。


     达斡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当逢年过节,祝喜庆丰收之时,整个达斡尔村落载歌载舞,人们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哈肯麦”又称“鲁日额勒”或“罕伯舞”,是达斡尔族以女子为主的民间传统歌舞。“札恩达勒”是达斡尔族传统的即兴山歌个小曲体裁的民间歌曲。通常是在草滩放牧,田野劳动,森林采伐,河中放排,划船摆渡等场合吟唱。达斡尔族人喜爱并擅长打曲棍球,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被誉为“曲棍球之乡”。


     达斡尔族有许多禁忌,这里列举一二:如果在深山中打猎时,不能直呼熊、虎、狼的名字,而应把公熊称为“老头子”,母熊称为“老婆婆”,狼称为“和里和”。这是达斡尔族在长期的狩猎中对动物产生的恐惧感所致;在达斡尔的捕渔场所,你千万不能背着手走路,达斡尔人认为这样做鱼网会被拖进河里,无影无踪再也找不回来;不准砍伐祭祀用的树木,不能买掉祭祀用的猪、羊等物,否则是对神的不敬,要受惩罚的。


     达斡尔族人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 蒙古语族。有布特哈和齐齐哈尔2种土语。其语言丰富,有大量反映渔牧狩猎农耕的词汇,其中有汉语、满语和鄂温克语借词,特别是汉语借词较多。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能使用满文、蒙古文、哈萨克文。


      达斡尔族人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达斡尔族人口为121357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及附近旗县、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及附近县,少数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