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蒲松龄——清朝伟大的蒙古族文学家

    蒲松龄是山东省淄川县人,而“淄川蒲氏”在元代曾是家世显赫的望族,但是元朝倾覆后,蒲家便日趋没落了。蒲松龄的祖父、父亲都是知识渊博、通览经史的儒生,生长在这样一个书香世家的蒲松龄从小就受到浓厚的文化熏陶,再加上他聪慧好学,19岁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可是他仕途无望,后来屡应省试不第,始终没有考上举人。蒲松龄直到71岁时才成为贡生,可他一生怀才不遇,直到晚年依然穷困潦倒。


    蒲松龄成年后,大清朝的统治已日趋稳固,满清贵族依仗权势巧取豪夺,身处中小地主阶层的蒲松龄在经济和仕途上都深受压制。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已届中年的蒲松龄逐渐淡漠了进仕之心,也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有了新的认识,为他今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因为生活所迫,蒲松龄在县衙当过幕宾,还在农村做了将近40年的教书先生。这期间蒲松龄创作出多种有益于农村劳动人民的杂著,有《历字文》、《日用俗字》、《药崇书》、《农桑经》、《省身语录》、《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蒲松龄还写过不少诗文、俚曲,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表达了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另外还写有长篇小说《醒世姻缘》和其它短篇作品。


    蒲松龄的代表作就是他花费毕生精力创作的文学名著《聊斋志异》。传说,蒲松龄先生曾在街头设一茶摊,供来往的过路人饮水解渴,边喝茶边与他们开心闲聊,据说这就是“聊斋”此名最初的由来。就这样,日积月累,蒲松龄收集到很多有关民间鬼怪传说的素材,经过精心整理,写出了举世瞩目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分为十六卷,四百三十一篇。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是揭露官场腐败、科举制度的弊端和试官的昏庸无能,而描写爱情的作品,多为人与狐鬼的恋爱故事,这些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虽然这部作品中充斥着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但却丝毫无损于它的价值,相反,蒲翁正是用这种谈狐说鬼的方式隐晦曲折地表达了他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构成了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主要艺术特色。


    在这部将近五百个狐仙鬼怪的故事集里,蒲松龄把自己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艺术才能结合起来,从民间广泛采撷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把各种各样的仙鬼狐魅形象化、人格化,把描写幽冥世界作为现实生活的投影,间接地表现了人类社会的生活真实。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曲折跌宕,文笔简练,条理清晰,不愧为我国浩瀚文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聊斋志异》不但在国内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松龄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对蒲松龄及其作品作了比较正确的评价。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蒲松龄也只能把感情倾注在自己的笔下,于现实不可得者,寄托于他所向往的理想之境,写鬼画狐,只是为了在自己心中再造一个完美的世界,《聊斋志异》正是蒲翁孤独凄苦人生的见证!


    《聊斋志异》书成后,很快便有多部抄本流行,较早的有铸雪斋抄本、青柯刻本等。蒲松龄因家贫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才得以将这部名著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


    康熙54年,蒲松龄先生去世,在去世的前夕,他深感自己一生写诗撰文,清淡不足以关怀民生,因此发奋编撰了一部有利于乡人安排农事的《观象玩占》。此书多年来山水渺茫,人们无缘得见,据说其中一卷藏在日本,另外两卷,藏在路士汉老人(中国第一位蒲学专家路大荒先生的儿子)的手中,蒲松龄先生的文章手稿在历经多次劫火纷争后,能够得以相对完整的保存下来,这不能不说是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


    今天,当我们走进蒲松龄故居(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的大门,迎面是一座幽静古朴的小院,这就是古往今来誉满天下的“聊斋”。匾额上的“聊斋”二字,即是由研究蒲松龄的著名专家路大荒先生题写的。故居中收藏有蒲氏家谱、手迹和其多种著述以及英、俄、日、法等外文版本。此外,故居中还陈列着当代名人题咏蒲松龄及其故居的墨宝,共计200余件。蒲松龄故居197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