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与世界文明之内在联系初探呼德纳岚
内容概要:在宏观文明视野内,草原文化是世界文明的内在构成要件,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13—14世纪对文明世界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其他文化无可比肩的贡献:在前现代化的东亚、中亚及北方草原地带创立了“草原文化圈”;影响并启蒙了西方现代性与现代主义的文化自我;为世界走向现代化准备了文化潜能。21世纪的今天,草原文化在面队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机遇,审时度势、超越自我、保我之优、学他之长,应是草原文化题中应有之意。
关键词:草原文化世界文明内在联系历史贡献再铸辉煌
一、草原文化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世界文明是由多个民族文化元素构成,而且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在当今世界文明中或多或少都能见到各种民族文化对其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历史烙印。换句话讲,世界文明不是由哪一种文化独自创造和支撑的,而是由多个民族文化子系统共同组成的世界文化母系统。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讲到世界文明时说:“现代世界是一个由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力量在不同领域的相互创造生成的系统,离开了这个系统,任何所谓普遍有效的假设,诸如理性或进步、自由,都不足以成为历史的尺度。”我们主张文化的多元性,并提倡民族文化存在发展的合理性。就是在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的今天,仍然是如此。亨廷顿认为“全球化并不会出现一个单独的、普世的文化,而只能是多元文化的存在。”从而,不存在一个离开不同地域和多种民族文化成分而独立存在的、纯粹的世界文明。从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世界文明是指被世界各民族所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中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文化。
草原文化作为北方草原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在草原这一特殊的土壤和环境中,在草原民族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北方草原的“博大、宽广、律动、安详、开放、坦荡”“哺育了睿智、勇敢、自由、奔放的草原民族,培养了诚心、团结、开放、创新的民族性格,铸就了坚忍不拔、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构筑了草原文化鲜活而又充满活力的精神内涵。以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融入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从历史和世界范围的文明视角来看,草原文化与世界文明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是草原文化与生俱来的,是世界文明期望的生命源泉。具体来讲:⑴、草原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象千万条江河汇成大海一样,世界文明是大海,草原文化是江河,没有草原文化这样千百个各种民族文化,世界文明是不会存在的。因此说,草原文化是组成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这里须强调的是草原文化是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是源泉,是必不可少的构件,而不是分支。⑵、草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汲纳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特点的世界文明成果。任何民族不可能独立存在于他族以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人民建立并维系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而,任何一个民族文化中总有他族文化的影响。以蒙古民族文化为典型的草原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必然学习借鉴其他文化之优长,同时又影响其他文化。尤其在蒙古帝国建立过程中和建立之后,我们向东方文化学习了制陶术、造纸术、印刷术、织锦、火药等。向西方学习了数学、立法,包括我们的文字都是学习西方的结果。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把我们优秀的文化又传播给东方和西方。⑶、世界文明之所以称之为“世界文明”,是由于她是采众人之长、集好中之优而形成的全人类的文明。草原文化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共同的文化成果,千百年来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的、具有鲜明民族个性和特点的文化内核。草原文化中优秀部分早已被他种文化学习借鉴,如饮食、服装、文学艺术、战争艺术、哲学思想等。⑷、草原文化与世界文明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辨证关系。草原文化作为北方游牧文化的集大成,是在特定地域和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文化,因而,草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个性特点。她有着与他种文化不同的特质,即包容性和开放性。这种民族性和个性特质,是世界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世界文明正是由诸多个这种民族文化共同组成。诚然,草原文化是世界文明中一朵熠熠升辉的、具有巨大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奇葩。
二、草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和贡献
草原文化,并不是哪一个人随便提出的无稽之谈,更不象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提“草原文化”这一概念不科学,草原文化作为文化形态不成立等等。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同时产生甚至还要早一点,至于商业文化和工业文化就比草原文化晚多了。孟驰北先生认为:在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有两条红线,西方的红线是:原始采集文化、原始狩猎文化、农业文化、游牧文化、商业文化、工业文化。东方的红线是:原始采集文化、农业文化。这两条红线在人类文化史上虽然走过了不同的路,发展脉络不尽相同,但都对人类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显然,草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早已有之,且走过了从低级到高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阶段。
13世纪,以北方草原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政治国家、超越各种宗教、各种民族、各历史背景的“草原文化圈”。在以强大的草原文化深刻影响亚欧各国的同时启发并催生了中世纪的现代文明。弗朗西斯•培根说:蒙古人带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铁。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产生无数变化,以致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星球,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事物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三大发明虽不是草原文化的直接成果,但在13世纪初,蒙古人首先掌握并运用了这些发明,然后把它带向了西方,使东西方文化发生接触而升华。美国人类学家杰克•韦瑟弗德在其著作«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中写到:在13世纪欧洲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由于蒙古人的影响,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生了改变。”“几乎所有被蒙古人征服的国家,……在文化交流、贸易以及文明进步方面,很快就产生了一种上升的态势”。“当今世界的几乎所有领域:国家版图、政治体系、哲学、科技、商业、服饰、艺术、文学、语言和音乐,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成吉思汗和他庞大帝国的影响。……推动整个世界进入了现代时期。”蒙古帝国“带着东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进入了还处在黑暗时代的欧洲,并唤起了全球性的人类觉醒。在他的推动和刺激下,欧洲开始了空前的技术、贸易和思想革命。”草原文化在实现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的同时,造就了世界文明的新起点。“…收集每一个文明的所有技术”,“将它们汇集起来,生产出全新的产品并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发明”。譬如,最早提到火药和火炮的是罗克尔•培根,那是在蒙古人到达欧洲后的1241年,蒙古军队利用火药的燃烧性和爆炸性特点,又借助波斯工匠的技术,发明制造了火炮。再如,1244年,蒙古太宗皇帝开雕蒙古刻《玄都宝藏•云芨七笺》道德经文7800卷,并随蒙古人传播到了多瑙河两岸。在东西方文化沟通和传播方面,草原文化是先消化利用,然后再传播,在这里并不是简单的带到东方或带到西方,而是主动的传播、积极的播种。诚然,草原文化本身就包含和拥有着诸如三大发明一样的创造性发明,如果说给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沟通提供平台是草原文化的博大和开放性特质使然的话,草原文化自身的发明创造更令世界文明所瞩目,如3—4世纪北方游牧民族发明的马镫,是一项具有世界级意义的创造性发明,马镫的出现无论在生产生活还是在战争中,亦或在竞技和狩猎中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马镫将人与马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体,不仅解放了双手,在马上可以做极其复杂的、高难度的动作,而且人马更加紧密,骑手可通过肢体动作指挥乘骑,马随人意而行,人随马动,真可谓灵活多变,变幻莫测。马镫是蒙古民族马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是草原文化中的精华,这一发明对人类的影响是深刻的,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深远的。正如13世纪英国科学家罗克尔•培根讲的那样,蒙古人所取得的成功不仅仅源自其军事上的优越,更确切地讲,“他们通过科学手段取得了成功”。
马克•波罗也好,克伦布也罢,还有饶过好望角的达•伽马,他们发现世界的意义无须赘言,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是世界文明史上非同寻常的文明成果。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出发点和动机无一例外是为了探察北方草原帝国,其目标是为了寻找大汗的国土。从文化视角讲当然是为了寻求草原文化的真谛。因为,当时的蒙古帝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中心,草原文化成为最先进的文化,从而吸引了欧洲的传教士、探险家、商人、包括有些国王纷纷来到蒙古草原,进行各方面的交流和沟通。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时期,是人类文明有史以来最繁荣的时刻。东西方文明能够有这样的交流和融合,是草原文化促成的,是草原文化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和可以交流和融合的环境和平台,这是研究世界文明不可以忽略的重要因素。蒙古帝国创造的草原文化形象和草原文化理念,对西方和东方乃至对世界历史的创造性影响,在于她成为世界地理大发现最初的动因和灵感。草原文化的博大和精深,促使人类文明走出了黑暗,昭示了曙光。
在这里不得不谈马克•波罗,正是他的《游记》吸引和唤醒了意大利人,使他们的一些人纷纷来到草原帝国,学习并带回了东方文明,从而,引发了意大利的思想解放运动。莫里斯•克里斯在评价《游记》的意义时指出:《游记》不是单纯的记录,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异是振耳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本书的意义在于他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莫里斯•克里斯在这里无疑肯定了《游记》中记载内容的深刻文化内涵。可以说《游记》本身就是草原文化,是草原文化的结晶,正是草原文化影响和引发了欧洲文艺复兴。如果说没有文艺复兴就没有资本主义文明的话,那么,完全可以认为,没有草原文化这个平台,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能的,进而,文艺复兴不可能产生。草原文化为文艺复兴提供了精神食粮,使西方文明得到了自我更新与自我超越的文化和思想动力。
草原文化历来注重法治。从早期的闪密特游牧民族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雅利安游牧民族的《乔达摩法经》、《阿巴檀巴法典》,到蒙古帝国时代的《大扎撒》,以及16世纪的《蒙古大法典》,奠定了今日法治社会的基础。特别是《大扎撒》,是今天宪法的雏形,是世界上最早的宪法。游牧民族历来就崇尚多数人的意见,从氏族社会时代就进行选举,其选举制度几近今天议会选举制。草原文化崇尚法治的传统,到蒙古帝国时发展到了颠峰,成吉思汗登位后,把法律置于自己权利之上,且帝国的重大事情和社会秩序的有序井然,都必须遵从法律。就这一点讲,成吉思汗维护并发展了草原文化崇尚法治的传统,草原文化成就了一代天骄的宏图伟业。以法律约束社会行为并引导蒙古民族从野蛮社会跨入法制社会,其结果是弱小的游牧民族迅速成为强大的世界民族。
草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特质,强调宗教自由政策和任人唯贤制度。游牧民族从古至今没有过宗教排挤和歧视,对任何宗教一视同仁,鼓励和允许不同宗教和信仰并存,在蒙古帝国时期尤为突出。成吉思汗家族成员和家臣中既有信仰基督教和佛教的,还有信仰伊斯兰教和道教的,也有保留着原始信仰的﹙如萨满教等﹚。另外,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信仰的民族和人士,能够亲如兄弟和平共处,携手通力认真工作,共商大计积极奋力,发挥智能共济大业。作到这一点不用说在那个时期,就是在今天,都是难能可贵的。且看今日的中东和巴尔干地区,战火纷争、流血不断,除了政治和土地之外,更重要的是民族、宗教使然。所以,在今天草原文化研究得到有识之士的尊重和重视,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和支持,仅从草原文化宗教自由和文化包容性方面来讲,其历史意义都是极其巨大的。
重商是资本主义兴起的重要条件,它把货币当作财富的惟一形态,而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数目化管理”。而货币和“数目化管理”在草原文化中有着清晰的体现,且都是首创。帝国疆域内使用货币﹙交子﹚和阿拉伯数字,进而推广到世界各地。法国著名学者谢和耐说:“13世纪的中国在近代化方面进展显著,比如其独特的货币经济、纸币、流通证券……”。1236年,窝阔台汗创立“诏印造交钞行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印钞行。1253年,蒙哥汗“又立交钞提举司,印钞以佐经用之”。法国修道士威廉•鲁布鲁克在蒙古帝国首都哈剌和林见过蒙哥汗时期的这种纸币。1984年,呼和浩特白塔重修时发现一枚元代纸币“中统元宝交钞”,这是现存的由官方正式印制发行的最早的国际通用纸币实物。将阿拉伯数字推广到了世界范围,中原人学会使用阿拉伯数字,知晓零数和负数,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蒙古帝国使用纸币和阿拉伯数字管理经济社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保持了社会稳定,同时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在教育科技、文学艺术、通讯联络、外交豁免、战争艺术等方面,草原文化都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蒙古帝国早期就创立了自己的文字,并很快创办学校,培养蒙古民族自己的人才。在文学艺术方面《大扎撒》、《江格尔》、《格萨尔》、《玛纳斯》、《蒙古秘史》等作品以独特的草原文化形式丰富发展了世界文明。尤其是《蒙古秘史》融历史、文学、语言、神话、民俗于一体的草原史文学巨著,堪称世界文化瑰宝。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蒙古秘史》为世界名著,其英译本被收入世界名著丛书。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驿站通讯联络系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创举,美国《华盛顿邮报》认为,在网络还未出现的700多年前,蒙古帝国就打开了全球信息交流,可以说,这是今日电子信息网络的先驱。蒙古驿站通讯联络系统,大大地缩小了地球、拉近了世界,正因为这一点美国《华盛顿邮报》1996年评选成吉思汗为“千年风云第一人”。蒙古帝国的缔造者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军事奇迹,将军事艺术发展到了冷兵器时代的最高峰。巴拉吉尼玛老师在《千年风云第一人:世界名人眼中的成吉思汗》一书中将其归结为五个世界第一,即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流强大的快速骑兵;第一个实现了全皆兵民;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炮兵部队;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军事参谋部;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了“闪电战”。“蒙古帝国的建立,打破了欧亚大陆上各民族、各国之间此疆彼界的限制,既扩大了本地人民的视野,加强了人们对世界的了解,又大大便利了东西方人民的往来,繁荣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蒙古人横扫全球既充当了征服者,又充当了人类文明无克匹敌的文化载体。”蒙古帝国创造的奇迹和辉煌,深刻地影响了东西方文明,为东西方文化的沟通、交流、融合提供了文化平台。另一方面,使北方古老的游牧文化走向了世界,在学习借鉴他种文化优长的同时,使古老的游牧文化得以丰富发展,上升为现代草原文化。反过来草原文化又作用于蒙古帝国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制度体系,推动和促进了草原民族的发展壮大。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本质厚重的草原文化,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并还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发展繁荣草原文化,努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迎头赶上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为世界文明发展再做贡献
文化的发展繁荣水平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发展繁荣程度,无疑也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发展繁荣进程,乃至未来生存。文化从来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今天,我们必须保护发展草原文化,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优秀成分,努力为世界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本文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发展繁荣草原文化,必须提高认识,以“海纳百川”的胸襟面对变化着的世界文化,始终把握世界进步潮流的文化发展趋势。草原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的匈奴帝国时代。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北方草原民族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草原文化。由于北方民族的游牧环境和特点,又由于草原民族后代散居世界各地,还由于长时期被他民族歧视和同化,更由于居住环境地理因素,等等,用自己语言文字记述的东西不多,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大都是别种文字和他人的转述,且其间误传的和不真实的较多。因而,草原文化长时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就连草原文化这一概念都不曾提出。今天,我们能够有这样一个认识,并能够行动起来,积极保护发展发扬草原文化,实属可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以蒙古族文化为代表的草原文化,迎来了曙光,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帮助支持下,草原文化走出了困境,摆脱了盲目性,找到了发展方向,确定了发展目标。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文化事业得到空前大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已成规模,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事业长足进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文化事业得到特别强调和重视,可以说草原文化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为发展繁荣草原文化,内蒙古提出文化大区建设战略,以提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近几年我区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在文化大区建设号召下,草原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繁荣景象。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推动下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的全球化势必带来文化领域的交融、碰撞,甚至某种程度的强制交流乃至同化。在这一交合中,谁能够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行动,谁就会从容应对挑战,保持自我,把握住发展机遇,谁就会在这一同化与反同化争夺中,完成民族文化的重构,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面对挑战和机遇并存,我们在继承和发扬草原文化精华的同时,作到有的放矢,放眼未来,走出自我、走出封闭、走向世界。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学习汲取他人文化优长,弥补自身不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发展繁荣草原文化,必须改变思维方式,在十七大和文化大区建设战略指导下,坚持文化创新,再铸草原文化新辉煌。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创新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不断进行创新,是当代草原文化保持自我、保持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在21世纪的今天,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和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和变化,只有根据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文化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创新,才能保持先进性。
其次,发展繁荣草原文化,必须抓住根本,强加保护草原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草原,使草原文化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文化与植物一样需要有发芽扎根成长发展的土壤。草原是游牧文化、蒙古族文化的神圣摇篮。”草原文化说到底产生于草原这个土壤里,成长于草原这个舞台上,失却了这个土壤和舞台,草原文化将失去存在的根基。由于历史的、自然的、人为的因素今天的草原已经不是过去的草原,草地萎缩、森林锐减、江河干涸、湖泊消失、野生动植物灭绝现象愈来愈严重,加之开荒种地、滥砍滥伐、采药篓草、还有工矿污染和交通破坏,绿地退缩、沙漠进逼,草原已经疲惫不堪、满目创痍。以水草肥美著称的鄂尔多斯、乌兰察布、科尔沁,已经失去了草原固有面目,今天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在“工业兴旗兴盟”利益驱动下,掀起了开采各种矿井浪潮。有专家预言再不采取果断措施,20年后呼伦贝尔既是今天的阿拉善。孛儿只斤•布仁赛音先生新著《近现代蒙古人:农耕村落社会的形成》,对内蒙古草原、草原社会和草原文化的被迫变迁给出了极有建树的答案:“20世纪对于蒙古人而言,是分割与多样化的时代。清朝的崩溃使喀尔咯蒙古实现独立,然而布里亚特与内蒙古却不得不分别仰赖俄罗斯和中国的直接统治,致使这两个地区前所未有地被纳入这两个大国的文化和政治的框架之内。其后接踵而来的是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蒙古人不约而同地迎来了社会主义时代,在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开发加剧了土地的农耕化以及传统社会的丧失。又因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市场经济体制导致了这些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化……。总之,分割的历史和开发以及近代化风潮的冲击,使得今日的内蒙古世界早已不再是仅由‘游牧’或‘骑马民族’一词能够界定的概念了。蒙古社会正处于多样化的巨变之中。”草原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草原,草原社会处在激变之中。以游牧经济为传统的内蒙古草原人,现如今已变化为农耕蒙古人,以水草而牧的牧民,已变成农耕蒙古人村落社会,在整体观念意识上,多数内蒙古草原人已失去了传统的草原文化理念。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于草原和草原社会的草原文化将何去何从,如若改变了草原文化个性和特点,还是原来意义上的草原文化吗?!草原文化是需要发展,也需要改变,但失去了自己的内涵,不就叫做别的什么文化了吗?当下,退耕还林还草正如火如荼,但破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所以,发展繁荣草原文化,当务之急是保护其赖以生存的土壤--草原,研究探讨农耕化了的蒙古人村落社会的文化存在。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第三,发展繁荣草原文化,必须体现精神实质,大力提倡草原文化深刻内涵和精髓,使草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什么是草原文化,我们谈的已经很多了。发展繁荣草原文化,绝不可以以形式代替内容,以表面取代实质,以糟粕更换精髓,抓一些皮毛和边缘性的东西当作真理,或以假乱真,偷换概念。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对游牧民族的历史功绩压根儿就不愿意正视,对草原文化更是不屑一顾,自然就谈不上给予科学评价。现如今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被忽略,精髓被抛弃,一些形式的、表面的、个别的东西被提升而到处宣扬,甚至被歪曲。对此,我们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回应。发展繁荣草原文化,应提倡草原民族睿智、勇敢、自由、奔放的性格,培养诚心、团结、开放、创新的民族个性,铸就坚忍不拔、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草原民族精神,培养不分种族不分信仰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与人与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草原民族优良传统品质。当然,一些代表着草原民族特点的、形式上的东西还是有必要发扬光大,如文学艺术作品、舞蹈服饰、风俗民情、呼麦长调马头琴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精髓的表现,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做到形式内容相统一,形式的东西怎样准确体现本质和内容。热情待客、献哈达、以酒招待宾朋等无疑是优良传统,但有些人献哈达挂到客人脖子上,喝酒倒成了蒙古人的专利,一说喝酒蒙古人除了酒别无他做,天下酒好象都让我们喝了似的。我们必须纠正诸如此类的做法,绝不可以在商业活动和宣传中将民族文化金钱化和庸俗化。
第四,发展繁荣草原文化,必须强调保障制度和基础环节,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加强民族教育事业,使草原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得到法律和制度保障。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必须以法律形式保障草原文化健康有序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少数民族居住区特殊的环境和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生产和生活特点特别制定的法律,是保证少数民族基本权利的法律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民族教育,扫除文盲。依照法律规定,决定本地方的教育规划,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学制、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财政方面扶持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和出版物的编译和出版工作。自主的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民族文化事业。
发展繁荣草原文化,还必须注重基础环节,大力加强民族教育事业,使草原文化的健康发展,有文化基础保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和人才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而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中,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成为提高现实生产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培养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化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加强民族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党和政府一贯提倡优先扶持、重点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但现在民族教育令人担忧,撤乡并镇后很多民族学校被裁减,由于学校距离太远被迫改读别种语言文字,教师提前离岗或给其他语种学校打杂工。加之“读民族语言文字没有用途,没有出路”等错误认识的泛滥,民族教育遇到了巨大挑战。党和政府给了我们政策,给了巨大的扶持和帮助,没有保持、继承、发展好自己的文化教育,那就不能怨天尤人了。岱钦先生讲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的特别到位。今天,为民族教育事业,为草原文化,我们该是行动起来的时候了。
结束语:面对着知识经济推动下的经济全球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强大,物质的财富固然重要,但文化的、精神的财富同样不可忽视。忽略了文化和精神,我们就失却了根本。发展繁荣草原文化,必须努力构建草原文化的精神高度,打造向上的、宽松的、自由的、创新的和充满活力而生机盎然的思想文化环境。再铸坚忍不拔、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使草原文化繁荣昌盛。
作者:呼德纳岚,蒙古族,1959年生,内蒙古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