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发展需要统筹人与自然
靳选东(河北省万全县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所)
摘要:本文笔者从“木桶理论”的分析入手,就草原文化融入世界文明时的自然特征作了客观分析,虽然有所单纯,但也大到说明了统筹人与自然这一命题。应当说对草原文化在融入世界文明研究中还处在起步阶段。正因为如此,草原文化涉及到世界文明研究的很多问题,还未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有的甚至还未引起注意。但是,有一个大的方向,那就是认同多样性的存在,统筹人与自然,综合创新出特色的草原文化。鉴于这种情况,本文的探讨只是一些初步观点。
关键词:木桶理论理论创新草原文化
在大学读书时,记得老师给自己讲过,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所言的未来社会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当时记忆犹深。各美其美,就是每个民族都要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只有共同发展;美美与共,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费教授所言和中国古代“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思想,是同样道理,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当代草原文化自由地融入世界文明也仍然有现实意义。无独有偶,笔者在撰写这篇论文稿件时刚学了“木桶理论”,由此便突发其想,能否自由地将两者相联系在一起,来泛泛而谈一下草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话题,当前这只是一个框架式研究,纯属自由发挥。
一、木桶理论的解释
木桶理论的最初含义是指:木桶的最高储水量取决于最短板的长度。刚开始引入是设置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水就是企业的竞争能力。能储多少水,代表的就是有多少竞争能力。而不管这水是怎么来的、如何保持储存、如何使用……等等。这个理论最初在策划咨询界、广告界非常流行,如果把城市的发展水平比做一个木桶,那么这个桶能装多少水,也首先取决于组成这个木桶的木板中最短的一块,如果拿这个理论来看内蒙古的发展,内蒙古草原文化产业还是一块这样的短板,更深一层的含义还是,一个木桶要储多少水,还要看木板与木板间是否严丝合缝、牢不可破,笔者对此的理解就是草原文化的力量。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城市的发展既不能有“短板”,也不能有“缺缝”。只有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和谐融入、协调发展的时候,整个城市的“桶”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牢固。
一般讲,草原文化是以草原自然生态为基础产生的,而在草原自然生态环境中,从古至今相继产生采集、狩猎、农耕、游牧、工业等多种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不同角度为草原文化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和活力,使草原文化一开始就成为以多种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多种文化集合,即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及其他文化的统一。其中,建立在游牧生产方式上的游牧文化才是草原文化。从草原文化的起源来说,对草原文化有一个很好的阐释,那就是自由活性水,如果套用自由来讲城市发展这个木桶,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出草原与世界交融本身也得是自由的因素在起作用。
二、理论创新
“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比最低的木板高出的部分是没有意义的,高出越多,浪费越大。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惟一的途径。“木桶”告诉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如果你个人有哪些方面是“最短的一块”,你应该考虑尽快把它补起来;如果你所领导的集体中存在着“一块最短的木板”,你一定要迅速将它做长补齐,否则它就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损失。但这个理论也有不足,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把动态的人生、社会、营销等看成了一个静态的问题,从而得出了一个貌似合理的结论。事实上,每个人并不是都能学会做好几乎任何事;每个人的最大弱点并不是他进步的最大机会,正好相反,优势才是他进步的最大机会;人如此,城市也一样,草原文化也如此。
内蒙古草原是中国版图上一个有名的地方,内蒙古草原文化是游牧文化与多种文化的统一。这次提出草原文化与世界文明交融,吸收了我国传统“和”文化的合理成分,并将自由和谐这一草原优势作为一个重要特质而提出来。我国自古就有“和实生物”、“和而不同”、“和为贵”等说法,产生过不少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草原文化融入世界文明求发展正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草原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
对于许多民族来说,由于受社会物质条件的限制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束缚以及民族性格差异的影响,自由自在地生活仅仅是人们向往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而已;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为他们提供了相对宽阔的生活天地和自由环境,因而在民族性格和文化性格的形成过程中,自由的因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熔铸于其民族性格之中,体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他们来说,自由早已不再是纯粹的精神王国的至上原则,而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的对象。人们经常会问,草原民族为什么会有那样一种豪放的性格和开放的文化心态?为什么会有那样一种坚韧的品格和勇敢的气质?其实,这同他们践行自由的原则是分不开的,是草原文化践行自由的特质在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上的反映。在草原民族那里,自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必理论,不必言说,完全熔铸在民族性格之中。这是草原文化同其他文化相比最富个性的地方之一。
三、不断开拓草原文化融入世界文明求发展的新境界
时下还流行一个新理论,很多经理和策划培训人经常讲到的反木桶理论,大致意思就是说决胜的往往依靠其中的长板,利用长板的快速增长来补足短板的缺陷。而不是花精力让在短板上面,讲究是重点突破,以绝对优势冲击市场,获得快速领先。甚至我还听有的人讲,以前的木桶理论是有害的,因为大家都怕自己的短板会对自己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必须提高短板的长度,这样决策机构可能就花很大的精力放在非核心竞争力上面。其实,个人理解,有害的不是理论,而是对理论进行思考、诠释以及运用的人。以下有三点自由的观点似可运用到草原文化的发展上。
第一、在短板造成绝对障碍的时候,你努力发展长板,增长的越快会死得就越早。草原文化长板是什么,短板又是什么,这需要仔细辨析。
第二、既然是木桶就是拼出来的,无论多紧密中间都有缝,这象征着团队之间的紧密协作。要求也不是太高,只要不漏水能用就行。如果团队中间协作不当,配合不密切,势必会漏水。如果管理团队存在内耗,那就相当于根部有缝,那么如何肯定保证滴水不剩呢。草原文化融入世界文明求发展的组织者当思。
第三、反木桶也应该这么诠释:当你的短板不会对造成致命性障碍的时候,或者在某一时刻重点要强调优势而短板不会被对手当作致命一击时,应发扬优势,用优势获得快步领先,谋取规模或是其他更大的优势,最终让优势集聚起来,然后再逐步解决障碍性的短板。也就是说,要强调在特定的时刻有所为有所不为,核心要点就是实现利益最大化。草原文化融入世界文明求发展新境界的根本战略要求又是什么呢?
设想一下,如果一方面象开发和利用草原自然资源一样来开发和利用草原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变草原文化资源优势为草原文化产业优势,充分发挥智力支持的“长板”积极性;另一方面象开发和利用草原有形资产一样来开发和利用草原无形资产,最大可能地变草原无形资产符号为草原文化资本因子,使草原文化资本这一“短板”成为推动草原文化产业的动力。那么,人的全面发展,即我们所理解的在内蒙古经济社会取得较大发展的基础上,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满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就为期不远了。
当然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在草原文化各个领域,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从物质文化形态到精神文化形态,从思维方式到认知体系,从生活习惯到制度规范,传统和现代的东西无不在碰撞、冲突、相互吸纳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统一。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具古老传统的地域文化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吸纳现代文明因素、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会为各个地域文化闯出新的样式和模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