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草原文化与首府城市建设 (齐木德道尔吉主任)


    
      草原文化与首府城市建设——以呼和浩特成吉思汗大街为例
      齐木德道尔吉(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摘 要:呼和浩特市由阿拉坦汗建成的历史名城。其丰厚的文化积淀、重要的地理位置等优越因素都具备了打造具有蒙元文化特色的成吉思汗大街的条件。本文作者从历史和文化方面考证了建设依据,同时介绍了整个工程的基本定位、建设方针、工作路线、建筑色彩及处理特点等设计原则。关键词:成吉思汗大街建设依据设计原则  随着我区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建设中的文化品位、区域特点方面的问题就会显现出来。城市作为人类群体居住的场所,不仅要有完善的生产生活设施、整洁优美的环境,更应该有基于各自地区社会历史文化的风格特点和文化品位。这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魅力所在,在新的世纪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总结过去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引进文化定位工作,决心打造具有蒙元文化的特色的成吉思汗大街,进而把呼和浩特建设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域风格的自治区首府城市。  对成吉思汗大街的建设,自治区领导和国家有关领导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尤其呼和浩特广大市民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希望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动员各种资源和力量,认真调研,科学规划,下大决心,集中人力物力,把成吉思汗大街建设成世界著名的蒙元文化大街。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和切实保障成吉思汗大街建设的民族文化特色和高尚文化品位的体现,经过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了成吉思汗大街特色景观区规划设计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会之下又组建了特色景观区专家小组。专家组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编制了《成吉思汗大街城市建设总则》和《成吉思汗大街城市建筑设计导则》,以指导成吉思汗大街整体布局、环境规划、建设项目、建筑项目、建筑构件以及附属设施的设计和建设中的文化品位和民族特色的完美体现。本文就专家组成立后围绕以上两个文件的形成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作一简要的汇报。一、成吉思汗大街建设的必要性  呼和浩特座落在中原和草原结合部的三面环山,一面带水的土默川。呼和浩特地区具有2313年的建城历史,在这2313年中,经历了由托县河口地区开始,向东移到和林县宝贝河河口,再向北移到大黑河河口,再向西移到小黑河河口地区的演替过程。公元前307年,战国时期的赵国赵武灵王在呼和浩特地区托克托县古城村兴建云中城;秦汉时期的云中郡就以云中城为首府。西汉开始分云中郡置定襄郡,并兴建成乐城于今和林县土城子;北魏王朝在此定都,改称盛乐城;唐朝在此置单于都护府,统领漠南诸羁縻府州,从而呼和浩特地区城市中心逐步东移到今天的和林格尔。辽朝开始创建丰州城,在此置西南路招讨司;金袭辽制,在丰州城置天德军节度使;元袭金制,丰州归大同路,此时呼和浩特地区城市中心开始北移到今天的呼和浩特市东郊太平乡。北元时期土默特万户首领阿拉坦汗于公元1581年建呼和浩特城(今旧城);1739年清朝建绥远城(今新城),呼和浩特地区的城市中心西移到今天的位置。  呼和浩特,从地理位置上看,座落在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过渡地带——土默川和中国东西沙漠带上的最大绿洲——河套平原,背靠巍巍阴山,面对滔滔黄河,因此地理区位极为关键,自然环境非常优越。  呼和浩特,从政治地理上看,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城市,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座落在祖国大地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自古具备牢固的行政中心区位。  呼和浩特,从经济区位上看,不仅仅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城市,也是我国三北地区的门户城市,更是中国向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开放的桥头堡城市,因此对内对外的经济贸易区位历来十分突出。  呼和浩特处在中西交通——草原丝绸之路——大都至地中海地区的波斯道和大都至欧洲的钦察道上的重要节点上,历史上马克•波罗就是经过呼和浩特去元上都谒见忽必烈;呼和浩特市又处在南北交通的重要节点,历来成为中原和草原重要商道,清代呼和浩特市的大盛魁商号一家的用于运输的骆驼就多达两万峰。今天呼和浩特依然是国内国际立体交通的重要节点。  呼和浩特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地理位置重要,具有建设拥有民族特色和高尚文化品位的现代化名城的条件。通过对呼和浩特地区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认真提炼出其中最具特点和影响力的文化内涵,并加以物化研究和处理,可以为呼和浩特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文化支撑,进而改变呼和浩特城市建设所存在的民族特色不明显、文化品位不高、与内地城市雷同的现象。  呼和浩特成吉思汗大街位于呼和浩特北部新城区辖区内,北依二环北路,东接二环东路,南与海拉尔路平行,西与通道北路相接,中间与通道北路、呼伦北路、哲里木路、兴安北路、展览馆东路相交叉,东西共长7.3公里。其西入口与呼包高速公路相接,东入口与白塔机场高速公路连接,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成吉思汗大街的建成,将会为呼和浩特城市建设增添一段靓丽的民族文化风景线,为改变呼和浩特城市建设的现状,进而提高呼和浩特城市建设的民族文化品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二、建设成吉思汗大街的历史依据  城市建设,文化定位研究是首要的工作。所谓城市文化定位研究,就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自然和地理资源,确定出该城市应当突出的文化内容和品位,提出无形文化如何物化为有形文化,如何在城市发展规划和具体建设中体现文化定位的具体建议的过程。  1、呼和浩特地区的历史概述  呼和浩特市东郊的大窑文化证明,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已经有人类的活动,从而拉开了呼和浩特地区人类历史的序幕。  夏、商、周时代,根据《史记》、《左传》等史书上的零星记载,呼和浩特地区应当是以游牧为生的戎狄部落的故乡。  春秋战国时期,阴山以南为林胡、楼烦,阴山以北为匈奴所据。公元前307年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武灵王向北拓地来到土默川地区,并在大黑河与黄河汇合处的河口地区修筑云中城,在土默川上“胡服骑射”,向北方游牧民族学习和引进先进的军事技术,此举曾对中原传统军事产生过重大影响。这是中原农耕势力第一次进入呼和浩特地区的明确记载,但60多年后又退往中原。  秦汉时期,这里为匈奴领地,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征匈奴夺得阴山以南地区,并在此置云中郡,但仅七年之后便退往内地。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征匈奴夺得河套地区,并在此置云中郡和定襄郡,西汉后期汉匈再次和亲,昭君出塞,谱写了胡汉和亲之佳话。中原势力从西汉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东汉后期长达300年,从公元140年开始中原势力又一次退往内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主要由鲜卑民族聚居,其中鲜卑拓拔部386年建立北魏王朝,定都盛乐城,并开创了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之先河,进而促成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格局。  隋唐时期,呼和浩特地区是突厥民族活动的地方,并建立突厥汗国和后突厥汗国,定都大利城(和林县土城子),唐朝曾在今托县建东受降城,驻军控制突厥地区,并在盛乐古城设立单于都护府控制阴山南北游牧民族。  宋辽金元时期,呼和浩特地区由北方契丹、女真、蒙古民族建立的辽朝、金朝、元朝管辖之下,辽金元三朝都在此建丰州城,做为地区统治中心。  明朝时期,中国历史又一次出现以长城为界的南北朝时期,长城以南为明朝,长城以北为北元。呼和浩特地区长期成为北元势力控制区域,其中尤为蒙古右翼三万户封建主阿拉坦汗率领的土默特部驻牧以呼和浩特为中心的地区,并于公元1581年大兴土木修建了“库库和屯”城,即为今呼和浩特之“旧城”的基础。当时呼和浩特有各种召庙70多座,所以在明未清初被称作“召城”。  清朝时期,呼和浩特地区成为大清王朝“屏藩朔漠”的战略要地,连接外喀尔喀、卫拉特蒙古的枢纽,因此清乾隆初年在阿拉坦汗呼和浩特城东北侧另筑八旗驻防城,命名为“绥远城”,即为今天呼和浩特“新城”的基础。  内蒙古自治区于1947年5月1日在乌兰浩特成立,成为早于全国两年半被解放的地区和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区,开创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成功先例。1954年自治区首府由乌兰浩特中经张家口迁移到呼和浩特,并废除清末民初“绥远城”和“归绥城”的旧名称,恢复了蒙古民族本来的城名——呼和浩特。  2、呼和浩特地区与蒙元历史文化  呼和浩特地区建城2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汉等很多民族在此生存和发展过。其中中原农耕民族在秦汉时期有过300多年和近代以来的100多年共计近500年的历史,其余1800多年是以北方游牧民族为主体的历史。在游牧民族占据1800年历史中,蒙古民族在呼和浩特地区的时间长达约一千年,因此蒙元历史在整个呼和浩特历史中占有长期重要的地位。  首先,蒙古汪古部自十世纪以来一直在呼和浩特和阴山南北地区活动,长期为金朝守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过程中,汪古部脱离金朝归顺成吉思汗,尤其攻金和灭金战争中汪古部荣立大功而不仅被授予大蒙古国的五千户,成吉思汗还把自己的三公主下嫁给汪古部首领,从而呼和浩特地区全部并入大蒙古国的版图,此后三公主长期活动于呼和浩特地区和阴山南北地区,为该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历史上称其为“监国公主”。  蒙古民族于12世纪末崛起,在其领袖成吉思汗的率领下,统一蒙古高原诸部落,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他们继承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经过几十年的征战,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蒙古帝国,进而统一中原,建立了大一统的元王朝。从成吉思汗早年到成吉思汗统兵亲征金朝,成吉思汗在呼和浩特地区活动,留下了自己清晰的足迹。  成吉思汗(1162-1227),讳铁木真,孛尔只斤氏,蒙古乞颜部人。蒙古开国君主,伟大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铁木真还是蒙古乞颜部长时,于金朝承安元年(1196)伙同克烈部长脱斡邻助金击败鞑靼,获金朝“札兀惕忽里”封号,同时向金朝进贡。成吉思汗曾亲自到净州(今四子王旗城卜子)向金朝纳贡,章宗命卫王完颜允济在净州受贡。此后的十年间,铁木真先后征服了蔑儿乞、鞑靼、克烈和乃蛮等部,于金泰和六年(1206)建立大蒙古国,号成吉思汗,成为北方草原上的一支新兴的强大力量。  1208(成吉思汗三年,金泰和八年)年十一月,金章宗病死,卫绍王完颜允济即皇帝位。金朝传诏蒙古,成吉思汗拒不奉诏。金欲除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遂与金绝,决计征金。  1211(成吉思汗六年,金大安三年),成吉思汗聚众誓师,自克鲁伦河南下,发动了大规模的南侵金朝的战争。成吉思汗亲统东路,由达里泊(今克什克腾旗达里湖)攻入金境,大败四十万金军于野狐岭(今张北县西北),“金人精锐尽没于此”。先锋哲别入居庸关,攻中都(今北京),不克而还。西路军由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率领,入阴山。守金界壕的汪古部贵族献关投降,为蒙古军向导,蒙古军顺利攻取净州、丰州(治今呼和浩特白塔乡)、云内州(治今托克托县古城乡东北白塔古城)、东胜州(今托克托县城关镇大皇城)、武州(今山西五寨县北)、朔州(今山西朔县)等阴山南北城池、重镇,饱掠而去。至此,呼和浩特地区被蒙古占据,成为蒙古征伐金朝的根据地。1212年,成吉思汗再次攻金。成吉思汗亲率大兵攻掠昌、桓、抚等州,随后又去攻打西京府(今大同市)城。金朝元帅左都监奥屯襄领兵救援西京按察使抹撚尽忠,全军覆没。抹撚尽忠坚守西京,成吉思汗身中流矢,蒙古军撤回阴山,成吉思汗就在呼和浩特一带养伤。1217年,成吉思汗西征,国王木华黎经略中原,常常从丰州出发,从东胜州过黄河进入金境,大肆攻伐。  1231(金正大八年)五月,蒙古大汗窝阔台(成吉思汗三子)在官山九十九泉(大黑河发源地,今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灰腾梁)召集蒙古诸王将领商议灭金战略。成吉思汗临终前曾对灭金作战作过假道于宋,下兵唐、邓,直捣大梁的明确指示。根据成吉思汗的谕旨,蒙古军将兵分三路:中军由窝阔台率领,攻河中府,转向洛阳;左军由斡陈那颜率领,由济南进兵;右军由拖雷率领,自凤翔过宝鸡,入小潼关,经过宋境沿汉水而下,自唐、邓攻汴京。约定于金正大九年(1232)春季三路大军合围汴京,消灭金朝。  元朝时期,呼和浩特地区的战略地位更显重要,是大都、中都、上都的西部屏障,因而成为直属中央王朝管辖的腹里地区。当时呼和浩特地区属于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大同路丰州管辖,这由丰州(州治今呼和浩特赛罕区太平乡白塔村古城)、云内州(州治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乡南园子村东北古城)、东胜州(州治今托克托县城西大皇城古城)组成,这也是呼和浩特历史上的唯一次直属中央王朝的现象。元代丰州城也是一个联系中原和草原、东方和西方的重要枢纽站,当时通往漠北的木邻道(马道)由上都东来,至丰州转向北行通往哈喇和林;通向中亚地中海地区的丝绸之路由大都东来,至丰州转向西北行,可通亦集乃、哈密,接波斯道。  北元、明朝时期,双方几经争夺,很快明朝势力退入长城以内,呼和浩特地区成为北元长期控制的重要地区。首先西部蒙古瓦剌部势力兴盛,也先汗由西向东统一蒙古各部以后,要求恢复大元一统天下局面而引起明蒙之间的大规模战争。1449年也先汗以求明朝公主未得为借口,以呼和浩特地区为根据地,大攻大同、阳和等地,歼灭50万明军,在土木堡活捉明英宗,并将明英宗送往呼和浩特地区进行关押,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事变”。不久也先汗被手下仇杀,蒙古社会再度进入割据、混战局面中。此时东部蒙古势力兴盛,满都海彻辰哈屯和巴图孟克达延汗,继也先之后第二次统一了蒙古各部。达延汗统一蒙古后,消除了异姓封建主,建立左、右翼六万户,呼和浩特地区成为右翼三万户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活动的中心地区。  16世纪中叶,以今呼和浩特为中心的满官嗔—土默特万户,在其英明君主、成吉思汗十六世孙阿勒坛汗统治下迅速崛起,影响便及整个东西蒙古,不仅使阿勒坛汗成为当时最具势力的蒙古汗王,也使呼和浩特地区成为漠南蒙古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他的势力强大到让蒙古察哈尔大汗东迁,并逼迫明朝与之和好,开放贸易。明廷封他为顺义王,其弟、子及各部头目皆授以都督、指挥、千百户等官爵,又议定通贡互市条款。从此,明蒙几十年和平相交,为土默川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578(明万历六年),阿勒坛汗赴青海会见西藏高僧索南加错,尊其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开启“达赖”尊号之始。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呼和浩特地区广建寺庙,最终形成了具有漠南蒙古特色的“召城”,对蒙藏关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有清一代,呼和浩特地区为土默特蒙古人的驻牧之地,土默特蒙古人在当时的内属蒙古24部中势力和影响力属最大的部落之一,尤其占据漠南政治、经济中心的战略要地呼和浩特,因此清朝政府将呼和浩特土默特部分为左右二旗,而且废除了阿拉坦汗后裔的传袭,设立土默特总管旗,另设非黄金家族的都统加以统治。后有博尔只锦氏的托波克后裔掌右旗都统;还增设土默特一旗,阿勒坛汗后裔喇嘛扎布被封为辅国公,授扎萨克。有清一代,呼和浩特地区成为“屏藩朔漠”的战略要地,是为连接外喀尔喀、卫拉特蒙古的枢纽。  总之,以上历史依据充分说明,成吉思汗前后三次亲临过呼和浩特地区,而且呼和浩特城本身也是成吉思汗十六世孙阿拉坦汗所建。今天的呼和浩特与蒙古历史文化和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呼和浩特市建有一条成吉思汗大街,有其可靠的历史根据。三、建设成吉思汗大街的文化依据  呼和浩特正好处在中原和草原的结合部,历来成为南北两大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单元的碰撞、交流、并存和融合的地区,因此呼和浩特本土文化具有了多元文化特点。呼和浩特地区多元文化中,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刻。在呼和浩特市建城2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农耕文化约有500年的主流地位,草原游牧文化约有1800年的主流地位,由此可知历史上呼和浩特地区两种主流文化中,草原文化具有优势文化地位。今天呼和浩特地区的多元文化中中原农耕文化成为当然的强势文化和主流文化,但草原文化仍然做为特色文化在保留和延续。因此,呼和浩特要确定自己的文化特色时,一定要从自己的多元文化中选择出优势文化和特色文化。  1、草原文化  中华文明有两大主源,即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其中草原文化做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文化类型,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与中原文化共存并行和互为补充,为中华文明的演进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  草原文化是在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亚洲北方草原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由阿尔秦语系的匈奴、突厥、鲜卑、契丹、蒙古、女真、满族等三大族系的草原民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总合。草原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化:  ——从精神层面上看,草原民族具有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宇宙观;具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永被恩泽的自然观;具有欲取先予、永续利用的生态观和描摹自然、歌颂自然的文化观。  ——从自然层面上看,其生物的多样性、生态景观的丰富性和环境条件的平衡性体现得最为完美。  ——从历史层面上看,这里是人类先祖的栖息地,人类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的许多北方民族的发祥地;汉民族与这些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在崇尚自然、践行自由、英雄崇拜、以人为本、兼容并蓄之上:  ——崇尚自然。草原文化是以游牧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文化形态,而游牧生产是迄今为止唯一以不破坏生态为前提的生产方式,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做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成为草原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结晶。  ——践行自由。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为游牧民族提供了相对宽阔的生活天地和自由环境,“自由”的因子已经成为他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深熔铸于其民族性格之中,体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英雄崇拜。作为草原文化集大成者的蒙古族是拥有英雄史诗最多的民族之一,崇尚英雄已成为蒙古族的传统。蒙古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成吉思汗被世界公认为“千年风云第一人”。草原文化是孕育英雄的文化,也是象征英雄的文化。  ——兼容并蓄。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承认文化多元的合理性,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先进文化。这种兼容并蓄的文化观在草原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  ——以人为本。草原民族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并十分注重法制建设,远在公元前的匈奴帝国就已制定了法律。成吉思汗颁布大扎撒,为确立法制国家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蒙元文化  九世纪开始室韦——达怛等早期蒙古人的势力日益增长,并从呼伦贝尔草原不断地西迁,进入蒙古高原核心地区,对大漠南北民族布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原来布满突厥语部落的蒙古高原,从此开始了蒙古化过程,蒙古人开始走上草原历史舞台,成为当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尤其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在蒙古高原中心建立大蒙古国,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们经过几十年的征战,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进而统一中原,建立大一统的元王朝,将草原文化的影响扩大到东西方。因此蒙元时期,把草原文化推向巅峰,蒙元文化成为整个草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今天,我们继承和弘扬草原文化中的蒙元文化,并用蒙元文化打造城市品牌和建设成吉思汗大街,不仅有可靠的文化依据,而且完全符合今后的城市发展的方向。  蒙古族是北方民族历史文化的继承者,更是草原文化的弘扬者。在成吉思汗领导下,蒙古民族真正成为蒙古高原的主人,继承了曾经在蒙古高原历史舞台上出现过的所有民族的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  蒙元时代蒙古族文化最重要的成就是蒙古族有了自己的文字。成吉思汗时期,用回鹘文字母记写蒙古语,从而产生回鹘体蒙古文。元朝时期又创制了八思巴蒙古字。有了本民族的文字,蒙古族的历史与文化就有了载体。蒙古文字在发展民族文化、保存蒙元时期丰富的文化遗产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所建立的蒙元帝国,是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蒙元文化是呼和浩特地区两千多年历史所积淀多元文化中的特色文化和优势文化。基于以上的认识,为了提高城市文化品牌和促进城市建设质量,呼和浩特市把奋进大街改为成吉思汗大街,依托自身蒙元文化资源,把成吉思汗大街的城市景观特色定位在蒙元文化之上,通过数年的努力把成吉思汗大街打造成蒙元文化景观一条街。四、蒙元文化在成吉思汗大街建设中的物化  成吉思汗大街的建设,以景观建设、建筑建设和广场建设为内容。成吉思汗大街得建设以蒙元文化为特色,定位准确,依据充分。然而,蒙元文化具有无形文化多而有形文化少的特点,尤其可供参考的蒙元建筑和建筑文化缺乏而增加了建设成吉思汗大街的难度。如何把蒙元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的内容,经过物化处理,并应用到成吉思汗大街的城市特色景观上,已经成为成败的关键。  1、基本定位  把成吉思汗大街的建设定位在文化一条街、景观一条街、商业一条街等三个基本层次上。  首先,把成吉思汗大街建设成为蒙元文化一条街,成吉思汗大街上的所有建筑要充分体现蒙元建筑造型、蒙元建筑色彩、蒙元建筑风格,通过数年不懈的努力,把成吉思汗大街打造成为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相符的国际一流的蒙元文化一条街。  其次,把成吉思汗大街建设成为旅游景观一条街,成吉思汗大街上的所有建筑要符合旅游美学要求,具有很好的装饰性和观赏性,通过数年的不懈努力,把成吉思汗大街建设成为与城市旅游要求和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名称相匹配的旅游景观一条街。  再次,把成吉思汗大街建设成为现代商业一条街,呼和浩特市已经步入特大型城市行列和城市发展本身已经提出再建大型购物中心的实际需要。因此把成吉思汗大街建设成为与中山西路商业街齐名的但又与中山西路商业街不同的更加符合现代购物的商业一条街,使其成为市民和旅游者购物的天堂。  2、建设总方针  成吉思汗大街的建设要长期坚持和遵循“因文化扬名、缘生态立命、用特色建景”的三条建设总方针。英雄崇拜是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因此用古今中外知名度最高的成吉思汗这个英雄人物来命名大街,用草原文化中影响力最大的蒙元文化来确定城市建设的主题文化,利用成吉思汗和蒙元文化提高城市建设的品位和速度,尽快把呼和浩特市建成国际性大都会;充分利用成吉思汗大街背靠大青山,左右环绕东河与西河的优越自然条件,按照草原文化中的崇尚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城市建设中引进山水景观,把呼和浩特市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成吉思汗大街上的所有建筑、小品、雕塑、广告、招牌,乃至一草一木,要艺术地全面、全方位体现蒙元文化风格,形成统一的城市特色景观,把成吉思汗大街建成呼和浩特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城市景观第一街。  3、工作路线  确定严格的技术路线和工作路线,确保蒙元特色文化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有效体现是研究和定位工作之后的最重要的环节。  呼和浩特市经过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成吉思汗大街特色景观区规划设计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会之下再组建特色景观区专家小组,专家组首先编制《成吉思汗大街城市建设总则》和《成吉思汗大街城市建筑设计导则》,然后以总则和导则为依据进行设计和评审,并加以修改和协助设计,正式评审通过后上交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会批准后进入职能部门的审批程序,然后进入施工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专家组还要跟踪督促检查,工程建成后专家组还要参与验收,以确保文化特色的真正落实。
        4、技术路线  由呼和浩特地区大专院校、研究院所、文博单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部门的蒙元历史、草原文化、民族美术、设计、规划、雕塑等领域的11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蒙元建筑文化进行研究和整合已有各种规划的基础上确定成吉思汗大街的文化定位,编制成吉思汗大街城市建设总则和专项导则,指导城市建筑设计和评审,以确保每一个建筑物的蒙元文化特色和整条街蒙元文化风格的一致性。
      五、建设导则的基本内容  专家组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编撰了《成吉思汗大街城市建设总则》和《成吉思汗大街城市建筑设计导则》。《总则》完成了呼和浩特成吉思汗大街建设的文化定位研究,而《导则》具体地确定了成吉思汗大街建筑的色彩、建筑风格以及各种文化符号的运用原则,以指导大街所有建筑的设计工作和设计方案的评审工作,最终达到整条街的蒙元文化特色之完美体现。  1、建筑色彩  白色:蒙古民族自古尚白贵白。蒙古人认为白色象征着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纯洁和真诚、光明和希望、富有和高贵。所以蒙古民族以自己最崇尚的白色做为所有建筑的基本颜色。蒙古民族传统居室蒙古包以白色为基本特点,用雪白的羊毛制做毡子,用白毡把蒙古包全部围裹起来,以此祝福大草原的光明未来,使每一个人生活在充满希望的白色蒙古包中。因此,用白色序列为成吉思汗大街建筑色彩的主色调,不仅完全符合成吉思汗大街的文化定位,还可以充分体现蒙元文化特色,而且白色也符合国际通行建筑色彩的基本特征。  蓝色:蒙古民族自古至今敬畏和崇拜苍天,称“天”为“上天”、“皇天”、“父天”,认为天是世界的主宰者,具有超自然的伟大力量。蒙古人信仰苍天的同时,也崇拜天的基本颜色“蓝色”,认为蓝色标志辽阔、雄伟、英俊、力量、诚实和智慧。所以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常常把蓝色用于建筑的顶部色彩,例如蒙古包顶毡装饰性云纹图案都以蓝色为基本特征,形成蓝白相间的花朵,产生明快的艺术效果。因此,用蓝色做配色,配合白色建筑,突出蒙古建筑的基本文化特点。  黄色:蒙古民族文化现象中,黄金不仅仅是一种贵重金属或稀有金属,往往视黄金为神物而一直存在着一种崇拜现象。蒙古人不仅用黄金做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而且用黄金做神器进行祭祀和保佑自己。蒙古人崇敬黄金的同时,对黄金色自古就有一种崇尚心理,认为黄色标志着光芒、灿烂、高尚、永恒和至尊。所以,蒙古民族文化中,黄色大量出现在服饰、神器、建筑之上,而且往往用黄色来体现地位和价值的不同。因此,用黄色序列做为成吉思汗大街主要建筑的配色,以充分体现文化内涵和该大街的不同地位。  2、建筑风格  成吉思汗大街的城市设计和建设,不仅要确定明确的建筑色彩,更要确定严格的建筑风格。只有这样才有希望建成蒙元文化特色显明的成吉思汗大街。经过对蒙古建筑风格的深入研究,总结出蒙古建筑的基本风格,并提炼出切实可行的几项建筑文化基本形式和符号。  现代民族主义建筑风格:成吉思汗大街的城市建筑,必须具有时代感,充分体现现代建筑特征,同时一定要具有蒙元文化风格,突出蒙古建筑基本特色,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效融合中营造出成吉思汗大街。即充分利用现代建筑的时代感突出而地域和民族特色不明显的基本特点,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大胆附加民族文化符号,创造出现代民族主义的建筑风格。  雄厚、宽广、敦实、淳朴的建筑风格:通过对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考察研究,在原生态建筑同现代建筑相渗透的基础上提炼蒙古建筑的“雄厚、宽广、敦实、淳朴”风格。由蒙元历史文化本身的缺陷决定,目前除了蒙古包外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建筑物可资参考,因此蒙古建筑文化成为急待收集、整理、研究、挽救的濒危文化。蒙古建筑文化本身的这种缺陷对成吉思汗大街的城市设计和建设带来巨大的文化和技术难题。在蒙古建筑的风格特色不够丰富和明显的情况下,成吉思汗大街的城市设计和建设一定要坚决执行已经总结出来的“雄厚、宽广、敦实、淳朴”的建筑风格,一定要树立建设纯一色蒙古建筑的基本理念,放弃蒙元文化中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蒙古建筑风格突出的成吉思汗大街。  “博大、舒展、开放”性的空间布局风格:通过对蒙古高原空旷辽阔的地理环境和蒙古古代建筑布局特点的研究总结,蒙古建筑的空间形态表现出“博大、舒展、开放”的鲜明特点。因此,成吉思汗大街城市建筑的设计和布局,对内和对外空间尺度上一定尽量体现蒙古建筑布局的基本风格:  圆形建筑风格:圆形建筑风格是蒙古建筑的最大特点,至今保留下来的蒙古包就是最好的实例。蒙古包的天窗是圆的,哈那墙是圆的,乌尼杆围绕天窗也形成圆形,支撑于天窗和哈那墙之间。蒙古包圆形外型是由蒙古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的,即蒙古高原平坦辽阔的大草原和每年冬春季节不断刮大风或多暴雨暴雪的自然环境决定,蒙古包从任何角度受风阻力小而不易被大风刮倒或不易被大雪压垮和大雨中漏水。同时蒙古包的内形也是圆形的,这与蒙古民族对天地日月的认识和崇拜有直接关系,蒙古人把蒙古包的天窗造成日月组合形,乌尼杆围绕天窗形成日月光芒四射状,哈那形成大地穹庐状。蒙古人把蒙古包建造成天地日月组合型的独特形状,充分体现了蒙古民族天人合一和人地和谐的古朴自然观与朴素科学思想。所以圆形建筑和弧形建筑符号是蒙古传统建筑的重要特点,欧洲巴洛克建筑风格由于地缘原因而更多地接触草原圆形文化的影响,形成运用弧形符号和镶边装饰性复杂的建筑风格。蒙古圆形建筑非常适合大型体育场馆的建筑形式,因此成吉思汗大街的大型体育中心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筑,要更多地参考圆形或弧形建筑符号。  方圆有效结合型风格:人类在历史时期创造的房屋建筑的基本形制世界性的只有方形或圆形两种。蒙古人生活在欧亚之间的大草原上,相比之下其房屋建筑的最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方圆结合型形状,因此成吉思汗大街两侧建筑物的设计一定要更多地参考这一建风格特点。  塔形建筑风格:蒙古人历来活动在东西两大文明之间的欧亚草原上,起到连接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重要作用。草原文化的冲击性对东西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并留下自己的痕迹;同时草原文化又大量吸收了东西文明的成果,从而蒙元文化具有了多元性和包容性。对蒙元多元性建筑文化进行仔细筛选和归纳时,塔形建筑风格应当是蒙元建筑的又一个基本风格。只有塔形建筑特点才能真正体现出蒙古建筑的稳重、厚实、力量型的建筑风格。因此,塔形建筑风格也应该成为成吉思汗大街城市建筑外形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  2、蒙古建筑处理特点:  蒙古建筑物顶部处理特点:蒙古建筑十分重视建筑顶部的设计和处理,而且多用圆形和弧形造型处理顶部。对现有方圆结合型蒙古建筑的分析研究,主要依据蒙古包和蒙古帽为原形进行设计,然而蒙古包尤其蒙古帽的形状极丰富多样和富于变化。了解和掌握这种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把这个基本规律大胆用于成吉思汗大街的城市建筑设计中。  蒙古建筑物沿口处理特点:蒙古装饰文化以十分华丽复杂和开放外向型为基本特点。这种文化特性反映在蒙古建筑物上,而且主要表现在建筑物沿口的装饰性处理上。蒙古建筑物沿口花边饰纹特别丰富多样,在成吉思汗大街城市建筑上我们要从饰纹中通过筛选,只要最具代表性的蒙古祥云纹和几何纹两种图案的6种变体,以重复使用的方法充分突出民族文化特点。  蒙古建筑窗套门套处理特点:蒙古装饰文化中特别重视房屋窗套门套的镶边性装饰,因此成吉思汗大街建筑物也应注意吸收和广大蒙古建筑窗套门套镶边型装饰文化,以此来加强整个建筑物的蒙古文化特色。对窗套门套的装饰性处理时,参考现有蒙古建筑的同时更多的可参考巴洛克建筑。  蒙古建筑墙体处理特点:大型公共性蒙古建筑物的墙体往往进行艺术化处理。元代建筑的墙体处理一般通过石材的雕刻加以实现,有非常丰富的实物资料可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