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发现论内蒙古草原文化的初始阶段王大方(内蒙古文物局研究员)
摘 要:本文根据20世纪2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考古发现成果,结合有关文献资料,论述了发源于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的最初阶段的情况,并对草原文明初期阶段的几大贡献,如:打制石器、发明弓箭、驯服野马等给予了论述与高度评价。关键词:草原文化 原始文明 初始阶段 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化,如同东方的满天星斗在人类文明的太空中闪耀。考古学研究表明,中华文化是多元的。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恰似满天星斗。虽然,各地、各民族跨入文明的门槛的步伐有先有后,同步或不同步,但都以自己特有的文明组成,丰富了中华文明,都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① 多年以来,考古学者们在内蒙古草原地区和东北、华北、西北农牧业交错地带的考古发现,证明了苏秉琦先生论断的正确性,证明了广阔的内蒙古草原及其周边地区,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也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内蒙古草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文献记载较少或者记载失实,因而使其文明成果的重大价值鲜为人知。从20世纪初期开始,考古学者们在内蒙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获得了一些极有价值的发现。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年来,考古工作者屡有新发现和新成果。例如:对距今约7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活动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对距今约5至3万年前人类遗骨化石的发现与研究;对距今约1万年前蒙古利亚人种向北美大陆迁移的研究以及当时人们发明弓箭情况的发现与研究;对距今8、9千年内蒙古地区人类原始聚落形态的研究与早期农业文明成果的发现与研究;对“红山文化”遗址与“中华第一玉龙”的发现与研究;对草原先民早期游牧文明的起源以及对马、牛、羊等动物的驯养和草原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等等,逐渐使内蒙古地区史前的古文明之脉络得以理清,并且逐渐被社会科学界所认识。 内蒙古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最重要的发现,是对呼和浩特东郊大窑旧石器时代石器打制场遗址的发现,和对“大窑文化”的命名。②此项重大的考古发现,使内蒙古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得以确定在距今70万年左右,这个时代与周口店的“北京猿人”之时代相当。而“大窑文化”的命名,则在内蒙古地区古代文化研究历史中具有重大的意义。质言之:大窑文化是内蒙古最古老的原始文化。 考古发现进一步表明,大窑遗址是一处远古人类打制石器的大型的石器制造场遗址,其使用时间长达几十万年之久,这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中,也属于相当罕见。它表明内蒙古早期先民曾在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里,以阴山南麓为依托,开始了长期的生产劳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窑石器制造场中的石器,出现了由大变小的趋势,这表明了古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大窑遗址的晚期遗存被命名为“大窑文化”,其中的龟背形刮削器因加工较为出色,用途广泛而最具有代表性,并且在周边地区发生了影响。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萨拉乌苏河流域的乌审旗和鄂托克前旗,在20世纪30年代,曾发现属于晚期智人的“河套人”化石,由河套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现称为萨拉乌苏文化。③ 研究表明:河套人属于晚期智人,其门齿内面呈铲形,这一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接近。河套人是内蒙古地区最早被命名的古代人类,不但有人骨的化石,而且有考古的地层,这为学术界研究内蒙古地区古代人类发展的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由河套人打制的石器,体积较小、使用方便,是狩猎与切割、砍砸劳动中的重要工具,它的造型和功能极具代表性,在国际考古界引起很大关注。 据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介绍: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者裴文中先生,首先在论文中使用了“河套人”和“河套文化”这两个中文名词。④ 河套人的体质特征属人类进化史上的晚期智人阶段,经我国古人类学家吴汝康先生研究,认为河套人化石的形态可能比西欧典型的尼安德特类型的人类化石更为接近现代人。⑤也就是说更可能是现代人类的直接祖先。碳14测定年代距今约35000年。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尹功明先生不久前运用先进的光释光所测定,证明萨拉乌苏遗址的年代,不晚于距今7万年。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境与工程研究所董光荣先生采用另一种同位素方法——热释光方法所获结果为距今7万年以上。⑥ 1928年,由国际一批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专家布日耶(HenryBreuil)布勒、德日进、桑志华主编的中国第一部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存研究报告《中国旧石器时代》问世,研究者认为,萨拉乌苏遗址的年代相当于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莫斯特(Mousterian)文化向旧石器时代晚期奥瑞纳(Aurigancian)文化的过渡时期,由石器的形状及其打制技术等方面反映出的文化特征,亦与欧洲莫斯特和奥瑞纳文化相同。并进一步指出:“在亚洲大陆的正中心鄂尔多斯,我们处在这些工业产品(注,指河套人使用的石器)的一个大车间中,而这些工业的产品一点一点逐渐地通过连贯的发展阶段传播,一直传到遥远半岛(注,指法国)的尽头……我们认为,亚洲像一个最古老的人类工业的巨大的扩散中心。”这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与西方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可进行精确对比的第一个遗址,时至今日仍就是一个极具经典的性的地区。这种中西文化交流现象在横贯欧亚大陆的黄土地带——东方亚洲的第一次出现,证明了远在几万年前欧亚大陆桥即已存在,中西文化就以交流的事实。⑦上述重要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主要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如果再往内蒙古东北部去,考古学者对扎赉诺尔人与“扎赉诺尔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也是国内外考古界瞩目的重要发现。 扎赉诺尔地处呼伦贝尔草原满洲里市东南部,南濒呼伦湖,这里埋藏有丰富的褐煤,在煤田开采中,多次发现了有古生物和人类化石。1933年,在这里发现第一个人头骨化石,于1939年被命名为“扎赉诺尔人”。⑧ 研究表明:扎赉诺尔人是典型的蒙古利亚人种,其特点是颧骨突出,铲状门齿、鼻梁不高。此外,研究进一步表明:扎赉诺尔人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一样,都有用人工使人头骨变形的现象存在。这种用人为方法使身体局部变形的作法,是中石器时代文化的特点。在人类体质发展史上,随着旧石器时代的结束,原始人进化的历程告一段落。到了中石器时代,人类开始进入现代人的行列。因此可以说,扎赉诺尔人是亚洲及内蒙古草原现代人类早期阶段古人类中的代表。笔者认为:扎赉诺尔文化十分重要,扎赉诺尔是亚洲东方、太平洋沿岸古代文化向北美传播的重要地区,中国北方文明的起源,也与扎赉诺尔文化有关系。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在1992年为《中华祖先拓荒美洲》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曾经论述说:“亚洲和美洲的史前文化联系,蒙古人种或中华祖先向美洲移民并开拓美洲,已成为世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最有意义的重要课题之一。”⑨ 贾兰坡先生还指出:“中国人和美洲土著,都是蒙古人种或黄色人种。黄色人种一个显著而稳定的特征,是具有颧骨突出、脸面扁平、鼻梁不高而较宽等等,他的煤铲形门齿,在世界人种的比例最高——这些特征在周口店北京人的面骨上均已经存在……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古人主要是自南向北迁徙流动,足迹遍布环太平洋地区。”贾兰坡先生对在我国新疆、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和蒙古国以及北美的阿拉斯加都发现过的相同的旧石器文化,也作过深刻的分析。他指出:“北美的旧石器文化,据我看本是从我国华北地区分布过去的,因为相同性质的文化以华北的发现为最早。分布的路线可能从我国的宁夏、内蒙古经蒙古和我国的东北部先分布到东西伯利亚,最后通过白令海峡分布到北美。根据目前的发现物来看,旧石器文化的主人在距今一万多年前即到达了阿拉斯加的西部……据碳14测定距今为一万一千年。”(引书同前) 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区的旧石器,使用硬质石料,包括水晶石、玛瑙石等制成,这是配合狩猎,畜牧经济需要的产物。所谓旧石器,指加工生产的石制品很细小,加工的过程也很细致,保留在石器上的剥离痕迹,宽则数毫米,窄则一毫米左右,石器的边缘锋利如刀刃,最宜用来射猎与切割。内蒙古地区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分布面积广泛,时间强度很长。最早的旧石器可以追溯到萨拉乌苏遗址,距今约3万年。而最晚的旧石器则可以进入到历史时期,这是内蒙古草原文化的特点。其中,重要的发现,是对呼伦贝尔鄂温克族自治旗的辉河水坝遗址的发掘研究。⑩ 在鄂温克旗的辉河水坝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了相当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地层可以划分为6层,早自无陶的中石器时代,延续自铁器时代都有旧石器地层。这些文物堆积,为我们研究草原游牧文化的发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提供了一处十分典型的地层埋藏。从辉河水坝遗址的地层中所发现的旧石器文化,反映了这里的先民主要以渔猎和畜牧经济为生,各种旧石器的工具,就是他们进行狩猎、捕鱼、畜牧生产和生活的工具。这就是说: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直到新石器时代以后的几千年间,在铁器尚未普及到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森林时,从事狩猎和畜牧是这一地区的主要经济形态。在这一地区发现的十分锋利而且加工细致的石镞,以及用骨器制做的弓弭,说明在当时的草原先民,已经发明了弓箭。 弓箭的发明和使用,在草原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弓箭是一种复杂的复合工具,它是人类在旧石器时代长期使用的投掷工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投枪相比,弓箭具有携带便利、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等优点,它是内蒙古草原先民生活发展的标志,也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基础内容之一。随着弓箭的发明和使用,人们可以射猎到更多的野兽,这就为驯养动物并且为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弓箭的发明一方面需要长期的积累,一方面必然会带动许多新的发明。 除了发明了弓箭以外,古代呼伦贝尔的先民,还利用锋利的旧石器,发明了一种复合式的短刀。这种短刀,用兽骨制成刀柄,在骨柄的缝内镶有锋利的石片,这种骨刀可以较为迅速地切割、刮削兽肉和兽皮,是历代草原游牧民族所使用的短刀的前身。 在发明了弓箭和短刀之后,北方草原的先民们,在大约距今8000年左右,开始逐步驯服了野马,并使之为人类的朋友。⑾ 就中国北方而言,学术界一般认为,自更新世以来,三门马演进为蒙古野马,蒙古野马演进为现代北方马。三门马是更新世以来中国北方现代马的直系祖先。继而,在距今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历史进入全新世,人类活动范围加大,成为自然生物界的主宰者,马类的发展便与人类的活动有了更密切的关系。稍后,马类开始由长期自然演进,大约在距今8000年左右,有一部分蒙古野马被生活在蒙古高原地区的人类所驯服,逐渐地,最终在距今7000年左右,人类发明了驯马术,可以使烈马供人驾驭与骑乘,这是草原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只有驯马术的产生,才使以游牧为特色的草原文明有了基础。 据考古研究,人类饲养的绵羊是野生的羊原羊驯化来的,山羊是由野生的羚羊驯化的。⑿从我国北方各个原始时期石器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羊的遗骨和岩画来看,北方民族对羊的驯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内蒙古的阴山、狼山,以及东部草原的岩画上,有群羊、双羊奔驰、母羊哺乳幼羊、猎人射猎野羊、羊倌放牧羊群等不同的画面。从岩画上所看到羊的种类有盘羊、山羊、羚羊、青羊、岩羊、绵羊、山羊等。由此,可以知道:内蒙古草原是羊的起源与驯化之地。研究表明: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末次冰川期,属于蒙古人种的亚洲古人类,为了追猎成群的猛犸象、披毛犀和野牛,开始成批地从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陆续北上经内蒙古东北部,穿越白雪皑皑的白令海峡陆桥进入北美大陆,其后创造了美洲古代文明。⒀这次人类历史上首次的跨洲大迁徙,起源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蒙古人种到达美洲的第一站,就是今天美国的最大的洲——阿拉斯加。生活在这里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与亚洲人一样,都是蒙古利亚人种(又称为黄种人)。如今,由印第安人创造的美洲印第安文明早已闻名于世,而它的根应该说是在中国内蒙古。 在距今约9000年前,内蒙古的先民们逐渐进入到新石器时代,原始的农业和人类定居的聚落在内蒙古东南部、中南部和西部的广大地区出现,并且形成了相当繁荣发达的局面。最终在东部区产生了内蒙古地区最早的女神崇拜、玉龙崇拜和祭祀文化,这些文化标志着内蒙古地区的先民已经完成了草原文明的最初历程,迈进了人类文明的门槛。注释:①《史学情报》1988年第一期。②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分册》(上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③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第415页“萨拉乌苏遗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④见贾兰坡著:《河套人》,龙门联合书局出版,1951年。⑤吴汝康:“河套人顶骨和股骨化石”《古脊椎动物学报》,1958年2卷第4期。⑥这两个测年的结论,见天津自然历史博物馆编印的《萨拉乌苏遗址陈列馆陈列大纲》⑦桑志华、德日进等:《中国的旧石器时代》,1930年,巴黎⑧赵芳志主编:《草原文化》第31页“扎赉诺尔人及扎赉诺尔文化”,商务印书馆(香港),1996年。⑨韶华宝忠双、欧阳如水明编著:《中华祖先拓荒美洲》,贾兰坡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⑩赵越主编:《古代呼伦贝尔》第25页~28页“呼伦贝尔的旧石器”,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年。⑾参见《生物史图说》,北京自然博物馆编,科学出版社,1982年。⑿见《古脊椎动物化石手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1979年。⒀参阅《中华祖先拓荒美洲》,贾兰坡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