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以来草原文化文献信息资源特色研究概述莎日娜(内蒙古大学蒙古学文献信息中心副研究馆员)
摘 要:以我国近十年以来草原文化作品出版概况为背景,阐述草原文化作品和理论研究专著的特点,以及当前草原文化文献信息资源的主要载体类型。关键词:草原文化文献信息特色研究 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纵观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发展史,辽阔、美丽、富饶的内蒙古大草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而且这里自古就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生活和活动的历史舞台。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在这广阔无垠的区域里,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明和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同时也流传给后人大量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作品和历史文化典籍。可以说,草原文化以其神奇魅力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代表和体现着蒙古游牧民族豪迈的精神气质及深邃开阔的文化理念。它作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令世人充满无限的遐想和向往,而且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蒙古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一、草原文化作品及其大型丛书系列的出版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批文人学者满怀对草原文化的深情厚意,以蒙古族文化为切入点,用他们极富个性和色彩鲜明的创作笔触,不断从现实生活的层面上挖掘和描绘着草原游牧民族的风土人情,在充分表达对草原文化赞美、歌颂的同时,从年代久远的历史渊源上对草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些独具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各类型文学作品及理论研究专著的问世,不仅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草原文化在国内外的广泛传播和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史和文明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草原是孕育蒙古民族生长的摇篮。蒙古族的历史与草原文化血脉相连,息息相关。蒙古族的兴旺发达离不开草原文化的哺育。1993年6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扬•道尔吉主编的《鄂尔多斯风俗录》,通过对鄂尔多斯饮食习俗、服饰起居、礼仪习俗、岁时节日、竞技游戏、鄂尔多斯婚礼、诞育丧葬、崇尚禁忌、生产习俗等方面的详细描绘,揭示了鄂尔多斯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表达了对鄂尔多斯这方土地的深深厚爱。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十二世纪统一蒙古各部落后,以特有的“马背文化”享誉古代欧亚大陆,为世人所敬仰。著名的科尔沁草原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驰骋过的疆场,也是英勇反抗旧势力的著名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家乡。近年,大量以科尔沁草原文化为背景的作品引人注目。2004年7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孟和主编的《科尔沁文化丛书•科尔沁民歌选》、《科尔沁文化丛书•科尔沁历史名人》、《科尔沁文化丛书•科尔沁民俗》等系列图书,其中由叁布拉诺日布编著的《科尔沁文化丛书•科尔沁曲艺》一书,通过对科尔沁曲艺曲种、曲目、曲艺音乐、说唱艺术的特征及流派、曲艺活动的概况、曲艺人物等方面的详细介绍,使人们对以科尔沁大草原为舞台孕育而发展起来的民间曲艺艺术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1998年6月辽宁教育出版社组织出版了一套《中国地域文化丛书》,其中邢莉等人著的《草原文化》,通过探究草原文化的渊源,介绍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先后称雄草原的演化过程,以及“牧人生活的全景”、“牧人的信息之桥”、“婚礼与葬仪”、“科技文化”、“名胜古迹”、“草原艺术”、“草原寻古”、“节日习俗与祭祀风尚”、“人神殊途相通的精神世界”、“跨越长城的文化交融”等一系列与草原文化相关的内容。2003年9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乔吉等人主编的《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以内蒙古地区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这一历史特色为主题,通过把游牧文化中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名胜古迹、风物民俗、服饰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分编成十个专题分册,每册十万字左右,共百万余字,图文并茂,专述专论,向人们展示了一部融历史真实性与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旅游文化读物,其中《来自森林草原的人们―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风情》、《蒙古包文化》、《草原明珠―内蒙古主要城市由来》等分册,不仅丰富和扩大了人们对草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且对于推进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节的蓬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1997年4月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那顺德力格尔主编的《马背上的柔情―蒙古族散文选》一书,书首题“谨以此书献给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此书是昭乌达译书社继《蒙古族历代情歌选》、《蒙古族历代民间故事选》、《蒙古族历代诗词选》之后搜集、编辑考订、翻译成汉文出版的《苍狼文丛》之一部。萧乾先生在为此书所作的序言中称这本散文是“张时间之弓,集地域之箭,把苍凉坚韧的北方骑马民族的灵魂与筋骨凸现于读者眼前。阅读这些文字的好处在于可以感受一个曾经是很强大的民族的深沉呼吸,并得知它将不断走向昌盛的理由。”近年,涉及草原文化内容的丛书系列还有很多,例如2004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赛音塔娜主编的《中国民俗大系•内蒙古》、1997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可爱的呼和浩特丛书》、1998年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商务印书馆(香港)中国地域文化大系2001年9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西部风物志丛书中的《内蒙古•呼伦贝尔风物志》、《内蒙古•锡林郭勒风物志》等、199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项英杰的《世界文化丛书•中亚:马背上的文化》、1993年8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文化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重点资助项目)、1993年8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林干先生主编的《内蒙古历史文化丛书•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新论》、1998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色音编著的《社会学人类学论丛•蒙古游牧社会的变迁》、1998年民族出版社出版,郝时远等人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研究丛书•新巴尔虎右旗蒙古族卷》,其中1998年上海远东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出版,赵芳志的《中国地域文化大系•草原文化―游牧民族广阔的舞台》通过莽莽高原的先民――玉和石拓出的文明曙光、从邦国农夫到草原牧骑――独树一帜的草原青、游牧人王朝的崛起―匈奴、鲜卑与乌桓、游牧人王朝的繁荣―突厥、契丹、女真和党项、游牧人王朝的繁荣―从蒙古汗国到大元一统、草原丝绸之路等精美专题图片,将充满草原生活气息的艺术珍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本书的编撰者还设置了相关的地域位置、文化遗迹的分布示意图。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经济史研究会从1987年开始,经过各方面近十年的努力,于1996年组织领导小组及编委会、确定撰稿人员陆续编写与出版了《中国蒙古学文库》丛书系列,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其中有胡泊主编的《蒙古族古代军事史》、陈献国主编的《蒙古族经济思想史研究》、奇格著《古代蒙古法制史》、盖山林先生编著的《蒙古族文物与考古研究》,书中详细介绍了蒙古族的古代城址、清代札萨克王公附第、蒙古包和蒙古族的车辆、蒙古族敖包、蒙古族昭苗和喇嘛塔、蒙古族衣冠之制、蒙古族器具、蒙古族手工业制品、蒙古族天文学遗迹、蒙古族岩画、蒙元时代蒙古族石人、蒙古族舞蹈遗迹和乐器、蒙古族民间图案、蒙古族的葬俗和墓葬、蒙古族文物举要、蒙古族的历史画卷、满蒙联姻的历史文物、元代蒙古族的景教遗迹。1999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蒙古族卷》、对蒙古族自然神灵的信仰和崇拜、神灵观念和神灵系统、图腾崇拜、生殖崇拜、铁匠崇拜、蒙古萨满巫术与占卜、蒙古族民俗礼仪中的萨满教遗存等做了详细介绍,2000年10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马大正主编的《中国边疆通史丛书•中国边疆经略史》,等等。大量有关草原文化读物和研究丛书的出版,坚持普及与提高,探索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为繁荣和弘扬草原游牧民族和蒙古族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二、草原文化著作选题新颖且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学术研究价值 在当前诸多草原文化研究著作中,理论研究性专著的不断涌现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这些著作从各个角度和不同历史时期的草原文化形态等方面入手,深刻阐述了草原文化所具有的鲜明特色及所涵盖的学科特点,内容包括草原文化的历史、草原生态经济文化研究和蒙古游牧民族的历史、语言、音乐、美术、文物、绘画等等,为全方位深入研究和探讨草原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物质文明中如何重视和解决草原文化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献信息资源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研究基础。 在草原文化史和游牧民族信仰研究方面,有1997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奎曾主编的《草原文化与草原文学》;2002年9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戴佩丽著《突厥语民族的原始信仰研究》等。成就最为突出的是1999年6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著名学者孟驰北先生历经艰辛和病痛缠身十四载所著的《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一书,全书100余万字。这部专著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草原文化和人类发展的著作。并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人类草原文化学。本书的出版也成为人类历史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收获之一。”书中对草原文化的起源、特点等方面所进行的生动描述和分析,对草原文化与人类发展关系的全面阐述,以及对复杂多变的现代物质文明给草原文化带来某种困惑的独特思考,都给人们留下了非同寻常的深刻启示和感悟。2001年6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仁钦道尔吉著的《蒙古英雄史诗源流》,重点介绍了国外蒙古英雄史诗的搜集和出版、中国英雄史诗的搜集和出版、国外对蒙古英雄史诗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总论了蒙古语族人民英雄史诗的蕴藏和分布、蒙古英雄史诗的类型分类、蒙古英雄史诗的部族特征和地域特征,以及蒙古英雄史诗的各种文本等,其中也不乏对草原蒙古游牧民族民情风俗的生动论述,由此而揭示出蒙古英雄史诗中的草原游牧文化特质。除此,还有199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冯继钦等人主编的《契丹族文化史》等专著。 在北方游牧民族历史研究方面,其中涉及经济史方面的有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被国家新闻出版署确定为100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国家重点选题”之一,1999年远方出版社出版,阿岩、乌恩著的《蒙古族经济发展史》,从历史的角度对北方游牧文明与蒙古族族源、统一前后的蒙古社会经济、元代蒙古族经济、北元时期的蒙古族经济、清代蒙古族经济、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的蒙古族经济、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蒙古族经济进行了论述,探索和揭示了蒙古族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涉及其它方面的还有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包玉山著《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历史与未来》、2002年北京京城出版社出版,巴特、洪坚著《蒙古族古代战例史》,作者在前言中写到:本书以精选的战例来提纲古代蒙古族战争史的进程主线,其历史定位于自铁木真汗统一蒙古诸部始至清朝征服蒙古准噶尔汗国终,按金、宋、元、明、清五朝的顺序展开,介绍、评析了90余个主要战例,并且对每一战例均附有作战经过图,共计109幅。涉及北方民族史方面的有1994年台湾南天书局出版,刘学铫著《鲜卑史论》,本书就鲜卑民族之兴起、强大,建立各政权乃至其文化对中华之影响,以及其余诸契丹之辽、西辽之兴亡,作了系统性的叙述,全书共分十一章,约三十万字,详列注释,引徵专书及专文约200余种,被誉为“前所未有专著,不仅可补国史之不足,亦可为辽金元史之先导,应属历史学、民族学界之不可或缺之专著。”除此,还有1996年11月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刘锡淦著的《突厥汗国史》等。 在蒙古语研究方面,2001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孟达来著《日本留学博士丛书•北方民族的历史接触与阿尔泰诸语言共同性的形成》一书,从古代北方民族的变迁与阿尔泰诸语言的早期接触、核心关系词的分布与词汇关系、形态和语音上的共同性与推移性等,论述了北方民族的历史接触与阿尔泰诸语言共同性的形成。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吉田顺一评价这本著作:“利用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的各种材料来探寻史料短缺、史实不明的亚洲北部以及东北部草原地带和森林地带诸民的历史变迁与分布、连续接触与相互影响的状况,并将从中获得认识与阿尔泰诸语言的重要现象和特征相互印证,试图探明阿尔泰诸语言共同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本质。作为结论,提出了阿尔泰诸语言之间所呈现出的共同性现象并非反映这些语言在起源上的同一性,而是这些语言之间的历史性接触结果的见解,是在阿尔泰诸族的历史现实基础上推导出的,因而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可信性。”2004年9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院范丽君译匈牙利当代著名蒙古学家卡拉•捷尔吉著的《蒙古人的文字与书籍》一书,以大量篇幅论述了蒙古文字的历史演变和各种古老文献的系统研究,对于再现蒙古人的文化发展史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在蒙古民间文学研究及蒙古游牧民族音乐史方面的著作也颇有特色,例如,2001年9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岗龙著的《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一书,以独特的学术思路和研究方法,通过蒙古神话的比较研究、蒙古民间传说的比较研究、蒙古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蒙古英雄史诗的比较研究、蒙古民间歌谣简论,揭示了蒙古民间文学在与周围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开放性格和文化内涵。1998年12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乌兰杰著的《蒙古族音乐史》一书,重点概述了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的特点,介绍了草原游牧文化初期的音乐形势,以及蒙古汗国时期的音乐、元代蒙古族音乐、“北元”、漠北时期蒙古族音乐(1368-1644)、清代蒙古族音乐、现代蒙古族音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蒙古族音乐(1949――)等,著名学者陶克涛先生予以较高评价,认为“蒙古族音乐史是整个蒙古学乃至毡乡学的一部分,是一个广泛的而又是亟待经营与开发的学术领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工程。《蒙古族音乐史》是蒙古人自己写的一部汉文著述(至少在我国境内)。本书在探讨蒙古族历代乐人(乐师)、乐器、乐谱、乐曲;音韵、乐律(当然也有吕)、乐理与乐制等的文化形态;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们的演进和变化途径;它们的民族、地域及时代特点;它们与蒙古族诸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习等的关系;与先代及外族(如阿尔泰语系各族、汉族等)的关系首先是音乐范围的关系,并从这些探索中力求觅得蒙古之为一个族的音乐发展的传承与规律,以为前鉴而昭示后来新音乐的成长的学术实践中,多作出努力与尝试。成就是显然的。本书的出版不光填补了这一园地的空隙,使蒙古族学坛上又添了新的花朵,而且也为建设蒙古社会主义文化进程所必须。”有关蒙古族音乐史研究方面成绩显著的著作还有2002年6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包•达尔汗的《蒙古佛教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一书,中央音乐学院田联稻教授给予这部著作很高的评价,“蒙古佛教音乐文化的多元性,恰恰是流传在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音乐文化突出的、独特的、十分值得探究的问题。可以说这篇博士论文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宗教音乐研究工作的空缺部分”。这部著作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佛教音乐较为全面的了解,而且认识到它对草原蒙古民族音乐文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意义。除此,1999年10月,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永儒布著的《蒙古族民歌与交响乐研究》、2003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珠兰其其柯主编的《蒙古族长调歌曲研讨会论文集》等,都为深入研究和探讨蒙古族音乐史及其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做出了贡献。 蒙古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独特的草原文化不仅孕育了蒙古民族的勤劳勇敢、而且赋予了蒙古民族的聪明智慧和多才多艺。在游牧民族美术历史上早就产生了草原画派,而且还出现了绘画美学家。一位是布颜图,著有《画学心法问答》(十八世纪中期)、一位是松年,著有《颐园画论》。这两部草原人谈绘画的专论,不仅继承了我国传统的绘画理论,表明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在我国的绘画美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对后人的绘画技艺和理论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近年来,在展示草原美术绘画艺术方面的作品又不断涌现,蒙古族的美术绘画艺术作品走出了国门在世界画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美术理论研究专著。例如,1992年4月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鄂•苏日台著的《狩猎民族原始艺术》一书,第一次以我国北方狩猎民族所具有的原始美术特征为主线,以民族学、民俗学、原始宗教、美学、比较学等多学科入手,对北方狩猎民族原始艺术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进行了探索。并以北方狩猎民族原始艺术的事实,对德国艺术理论家艾思斯特•格罗塞,以及俄国艺术理论家普列汉诺夫等人研究原始狩猎民族艺术特征的某些论点提出了见解。又以生动的事例对原始狩猎民族艺术与原始萨满教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认识。既丰富了我国原始艺术的研究,也填补了少数民族原始艺术的空白。1997年4月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鄂•苏日台著《蒙古族美术史》,1997年6月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阿木尔巴图编著的《蒙古族美术研究》,等等。均从美术史和美术研究的视角再现了蒙古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展示了草原绘画、狩猎、美术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关于草原游牧民族生态文化研究方面的专著也有新的进展,例如,1997年10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暴庆五主编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资助课题《草原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一书,从草原资源和生态现状入手阐述了草原生态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草原生态经济欠协调发展的原因,对草原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进行了全面论证,提出了草原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对于重视和推动草原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以及解决草原地区乃至全国与此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004年11月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葛根高娃、乌云巴图著的《蒙古民族的生态文化》一书,也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认为“这部专著基于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从挖掘选择蒙古族生态文化遗产入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蒙古族生态文化从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解读,从而揭示出蒙古族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为今天蒙古族生态文化的发展与草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与现实的参照。”他们还共同撰写了《蒙古族传统文化论》等专著(2001年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参考。除此,2002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孛尔只斤•吉尔格勒主编的《游牧文明史论》、2002年12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鄂尔敦布和等人主编的《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及其防治对策》、1998年6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色音著的《蒙古游牧社会的变迁》等专著,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蒙古民族的生态文化、宗教信仰、传统文化,以及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草原文化作品语言生动、题材广泛、载体类型多样 草原游牧民族所具有的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赋予了草原文化作品丰富多彩的深刻内涵。近十年来,草原文化作品不仅著述颇丰,而且在创作题裁、内容、类型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点。 (一)浓厚的乡音乡情 草原文化作品在语言表达方面大都具有独特感人的地方方言特色,营造出一种朴实浓厚的乡音乡情。例如,1992年12月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娜日斯采录整理的《达斡尔民间故事百篇》,这些故事无论是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在故事的叙述语言上,都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格言、谚语、祝词、赞词,并运用了夸张、风趣、幽默、讽刺的语言,散发着浓厚的民族风情和草原文化的气息。1995年7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金保年编著的《土默特风情》一书,在体裁上多采用以民间故事、顺口溜、民间谚语、爬山调等民间文学形式为主,在语言风格上,以朴实地道的内蒙古土默特方言土语,描绘了土默川的风土人情,读来通俗感人、亲切而又充满趣味。1997年4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那顺德力格尔主编的《北中国情谣•蒙古族诗词选》,则以诗歌题材的形式表达了对草原文化的一往清深,其作品所具有的生动感染力,正如牛汉为其书所作序中写下的一段话:“在茫茫的草原上,炊烟和雾霭之间,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于艰难和欢欣里面,与诗相依为命的活着。在这里可以读到他们的心声。”除此,还有1991年3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哈斯乌拉著的《马背恋情》,抒发了作者对西乌珠穆沁草原巴拉格尔河边草原人文景观的热恋和赞美。 (二)草原文化作品的选题广泛视野开阔 草原文化作品选题广泛、视野开阔,从不同侧面充分反映了草原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例如:2000年1月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波•少布的《草原风情》一书,通过“漫漫草原上的马背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蓝天碧野中的白色精灵”、“神火照耀下的生命历程”、“多姿多彩的草原文化”、“独具风采的蒙古骏马”、“虔诚执着的信仰与心愿”、“神灵世界的风波”等多个侧面,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蒙古社会发展的轨迹与深层文化内涵,书中168幅插图与照片有些还是第一次问世的珍品。鄂尔多斯草原是内蒙古地区最古老的高原,是镶嵌在祖国北部辽阔草原上的一颗耀眼明珠。2000年9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杨勇著的《鄂尔多斯草原文化》,通过对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的调查、整理和研究,向人们展现了美丽的鄂尔多斯独特迷人的草原风情和历史文化。除此,1998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杨勇峰主编的《鄂尔多斯饮食》,更是以独特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带有浓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的鄂尔多斯饮食文化。蒙古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创造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文明和道德。蒙古民族服饰,是反映蒙古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标志。1991年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的《蒙古民族服饰》较为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了蒙古民族的服饰资料,为蒙古族民族服饰的商品化生产直接提供了科学的文字依据和完整新颖的制作图样。近年在宣传蒙古族传统美德和教育子女方面的新著也有问世,例如,2002年10月远方出版社出版朋?乌恩著《蒙古族传统美德》、2001年7月远方出版社出版那•恩和编著的《蒙古族教育子女宝典》,通过“禁忌”篇和“谚语”篇,满怀深情的将蒙古族教育子女的法宝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些语重心长的至理名言,是蒙古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教育子女的智慧言传,也是东方游牧文化的典范。1999年9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钱世英的《鄂尔多斯民间采风》,通过快炙人口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等反映了草原游牧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原始信仰、勤劳聪慧、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处处洋溢着草原文化的生活气息。 散文题裁的作品,抒发对草原文化敬仰赞美之情的文集也极具深刻的感染力。1999年8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大方的《草原访古》,是作者在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处从事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写出的一部有关内蒙古草原文明的访古文集。书中通过对某些见闻片段和生活事件的描述,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草原文化独有情衷的思想感情,揭示了草原文化的社会意义。全书收录了他陆续发表在国内外报刊上的草原访古文章140余篇,共分为六个部分,三十余万字,还附有多幅文物资料插图,图文并茂,内容新颖,雅俗共赏,为人们提供了一部通俗易懂的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和考古成果的访古文集。 描绘和反映草原文化的叙事小说作品也十分引人注目。主要有1994年6月,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哈斯乌拉的《两匹马的草原》、1997年4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出版的那顺德力格尔主编的《黄金家族的守望》,李•评价此书为“人们可以读到蒙古族作家对于生活的体味,同时可以透过他们的笔端了解到北方骑马民族恢弘大气的生存环境,体味成吉思汗的后人在高天远地之间的峡谷柔肠。”2000年12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柏青主编、默尔特夫等人著的《大草原》一书,以科尔沁草原的生活为背景,把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描绘得鲜活而生动,读着他们的作品你仿佛已经置身于辽阔的草原,并被牧马人的勇敢与善良、坚毅与智慧所深深地感染。2001年7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图克斯白乙尔的遗著《科尔沁铁骑》,这部纪实性小说的整理者郑竹青在谈及这部著作时提到:“我捧读《科尔沁铁骑》的手稿,仿佛看到了蒙骑二师的广大军官在求解放打到反动派的战场上的英姿,听到了战士的呐喊,战马的嘶鸣。《科尔沁铁骑》是一部难得的好书,也是一本思先想后充满哲理的教科书。” 草原岩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特别是绵延二万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阴山岩画,内容丰富、数量浩繁。据盖山林先生研究,最早创作这些岩画的是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远古人类。此后,经过各个时代游牧民族的不断创作一直延续到清代和近代。这些记载草原各族人民劳动生活的历史画卷,不仅构成了草原文明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草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物和历史研究价值。近年,有关草原岩画题材的作品不断涌现。例如,2000年5月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纳•达楞古日布著的《内蒙古岩画艺术》以独特精美的画面,汉、英两种文字介绍了190余种内蒙古岩画的名称、地点、时代。这些岩画既代表了远古时期的草原文化,也是全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些珍贵的画面还对我国著名岩画学专家盖山林先生撰写的《阴山岩画》一书中插图、图版部分的不足做了弥补。 (三)草原文化文献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多样化 信息网络环境为草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草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其文献信息资源载体形式的多样化,为人们全方位了解草原文化信息资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如今,草原文化文献信息资源丰富多彩。除了大量书本式文献的出版问世外,网络环境下草原文化网站的建立和大量信息的涌现,令人目不暇接。例如:中国学术期刊网可以从多种途径查阅到有关草原文化的学术论文,而且其他各类草原文化信息网点的建立,也为人们了解草原文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百度草原文化网站(http://www.baidu.com)涉及草原文化的各个方面。最有特色的是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内蒙古新闻网站(http//www.nmgnews.com.cn),建有草原文化论坛,包括学术动态、草原风貌、学者专论、文化产业、人物介绍、专家论坛。不仅在文化宣传方面突出了草原文化的特点,是人们了解草原文化信息概况,以及草原各个地区地方文化、民族风情、风俗习惯的重要途径,而且在经济效益方面,充分体现了以开发草原旅游业和吸引外资投入草原文化建设的新理念。还值得提及的是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工程”项目已被列为自治区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和国家委拖重点项目。这将对进一步增强草原文化研究的力度,并进一步推动和促进草原文化研究达到更高层次产生重要的影响。 近年,以反映草原生活风情和艺术珍品的图片摄影作品更是大量问世。例如:1997年6月,内蒙古画报社出版的以蒙、汉两种文字对照的《内蒙古》画册,1991年,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的《鄂尔多斯蒙古民俗文化》,2000年6月上海书画出版社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上海博物馆主办出版的《草原瑰宝―内蒙古文物考古精品》,展示了内蒙古马背民族创造的200多件文物精品。1998年12月,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苏俊等人主编的《草原文化―游牧民族的广阔舞台》,2002年3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哈斯巴特尔编绘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图鉴》以白描手法,精心绘制了内蒙古传统文化实物,并附加了蒙汉注解。2002年12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蒙古学百科全书》编委会编《跨进千年的马背民族》,2004年6月,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由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主编的《成吉思汗―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等。在期刊文献信息方面除中国学术期刊网可以从不同途径查阅到有关草原文化的学术论文外,特别是纸质期刊有中华民国蒙古文化协会主办的《蒙古文化通讯》,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世界蒙古人》等刊物,通过大量文学作品和和论述性文章介绍了草原文化。 蒙古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草原蒙古民歌和史诗是游牧人心灵的圣歌,也是游牧民族的精神血脉。近年来,通过各类载体形式和载体宣传草原文化内容的作品更是深入人心。例如:马头琴协奏曲《万马奔腾》、音乐交响诗《嘎达梅林》等,以及大量蒙古歌系列的CD盘和磁带如《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蒙古人》、《雕花的马鞍》、《草原恋》、《天堂》、《梦中的戈壁》、《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克尔伦河》、《草原在哪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优美动听歌曲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行传唱,使人们从中感受到了草原文化独有的神韵。面向大众媒体方面的全新栏目有《文化时尚》、《草原往事》、《音乐部落》等等,极具浓郁的草原游牧文明气息。除此还有《内蒙古日报》、《北方新报》、《北方经济报》、《内蒙古商报》、《呼和浩特日报》、《呼和浩特晚报》等宣传载体,以及国内外影视煤体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草原文化进行的大量宣传报道等等,都使人们充分领略到了草原文化深刻而恒久的文化艺术魅力。 总之,草原文化文献信息资源的大量出版和相关信息资源的网络化,不仅为草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文献史料和信息资源,也为我们深刻认识草原文化的源远内涵和继承草原文化传统美德,准确把握弘扬和发展草原文化的时代精神发挥重要的宣传启迪作用,并将产生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