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在元上都生活过的中外名人


    
      在元上都生活过的中外名人
      八思巴
      八思巴(1239—1280),原名罗古罗思•监藏(慧幢),7岁时就能诵读十万字的佛经,号称圣童。因学识渊博,被忽必烈尊奉为西藏喇嘛教萨迦派首领,为国师、帝师。1265年,八思巴返回西藏居留3年,其间奉忽必烈之命创制“蒙古新字”。蒙古新字是八思巴依照藏文30个字母创制的由41个字母构成的一种新文字,其语音拼读均按蒙语,后来蒙古新字又称八思巴蒙文。八思巴向忽必烈呈献蒙古新字后,忽必烈极为高兴,并於1268年下诏,凡是诏书及各地方公文等均必须使用蒙古新字,试图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种新文字。公元1269年,忽必烈下令推行八思巴历经6年创制的蒙古文,又称“八思巴蒙古文”。八思巴蒙古文使用了100余年,是祖国文化宝藏中一块闪烁奇异光彩的瑰宝。
      1264年,忽必烈迁都大都(今北京),在中央政权内设置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又命八思巴以国师的身份兼管总制院事。
      1270年,由於八思巴为元朝中央创制新文字,为元朝皇帝授予神圣灌顶,深得元朝皇帝器重。忽必烈晋升八思巴为帝师,并更赐玉印。
      1280年,八思巴在萨迦寺拉康拉章英年早逝,享年46岁。八思巴在萨迦寺圆寂后,忽必烈又赐封号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1320年,元仁宗下诏,在全国各路建造八思巴帝师殿,以此永远纪念这位功臣。
      扎马鲁丁
      扎马鲁丁是“西域”人,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是把伊斯兰教天文历法较全面介绍给中国的第一人,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1271年(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五一牧场境)建立了回回司天台,将上述回回天文仪器安放在上面,任命扎马鲁丁为提点(相当于今台长),职责是用西域仪器观测天象,编制回回历。这里成了13

      1273年(至元十年),扎马鲁丁又被任命为秘书监事,引进了许多波斯文和阿拉伯文的天文学、数学、星占学等方面的图书、仪器,其中著名的有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托勒密《天文学大成》等著作,还有大量的阿拉伯地图等,成为当时中国与阿拉伯进行科学文化交流的中心。
      除天文研究外,扎马鲁丁还推动了中国地图测绘技术的发展。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忽必烈接受了扎马鲁丁提出的编纂全国地理图志的建议。这项工作在扎马鲁丁的领导下进行,经过15年的努力完成了共计483册755卷本的全国地理图志,即著名的《元大一统志》,后又补充了云南、甘肃、辽阳等地,于1303年(大德七年)完成,共1300卷,该书在后来的战乱中散佚。《元大一统志》是我国古代编纂的第一部规模巨大的全国地理总志,其内容之翔实,卷帙之浩繁,前所未有,对元、明两代中国制图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守敬  
      铁幡竿渠位于元上都遗址西北,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于公元1298年(元大德二年)设计建造,称为铁幡竿渠。此渠将铁幡竿山的洪水引人滦河,是我国北方草原上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古代水利工程。
      郭守敬,水利专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字若思,生于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年)。幼年师从刘秉忠学地理、天文。中统三年(1262年),由张文谦举荐,忽必烈在元上都召见郭守敬,遂被任命为提举诸路河渠,次年升为副河渠使。后升任都水少监,后任工部郎中。
      1276年,郭守敬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攻研天文、算学、水利。至元十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在统一前夕,命令制订新历法,由张文谦等主持成立新的治历机构太史局,郭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天文台。当时,有杨恭懿等来参予共事。经过4年努力,终于在至元十七年编出新历,经忽必烈定名为《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
      为了编历,郭守敬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还在全国各地设立27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
      晚年,郭守敬致力于河工水利,兼任都水监。至元二十八至三十年,他提出并完成了自大都到通州的运河(即白浮渠和通惠河)工程。至元三十一年,郭守敬升任昭文馆大学士兼知太史院事。他主持河工工程期间,制成一些精良的计时器。
      为纪念郭守敬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于公元1271年离开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与父亲、叔父历经3年半时间到达上都城。忽必烈在上都接见了他们父子3人,并把他们留在宫中。马可•波罗聪明谨慎,擅长辞令,很快就掌握了蒙古语言、风俗和骑射,深得忽必烈宠信,共在元朝居住了16年。他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主要内容是关于在中国的旅游纪实,兼及途经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全书以纪实的手法,记述了在中国各地包括西域、南海等地的见闻,记载了元初的政事、战争、宫廷秘闻、节日,游猎等等,尤其详细记述了元大都的经济文化民情风俗,以及西安、开封、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各大城市和商埠的繁荣景况。它第一次较全面地向欧洲人介绍了发达的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中国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
      《马可•波罗游记》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也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它打开了欧洲的地理和心灵视野,掀起了一股东方热、中国流,激发了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结。许多人开始涌向东方,学习东方,以至于欧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许多中世纪很有价值的地图,是参考游记制作的。许多伟大的航海家,扬帆远航,探索世界,是受到马可•波罗的鼓舞和启发。
      刘秉忠
      刘秉忠(1216—1274),元朝的政治家、作家。初名侃,字仲晦,后更名子聪,改名秉忠,河北邢台县人。蒙古灭金朝后,刘秉忠出任邢台节度府史令,不久就归隐武安山。他自幼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早年曾出家于天宁寺(今邢台西大寺)为僧,从浮屠禅师海云游,更名子聪。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广罗人才,组织“金莲川幕府”,海云(宋印简)禅师以刘秉忠“博学多才艺”推荐给忽必烈。忽必烈把他留在身边,委以重任,经常与其商谈军国大事,后官拜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即丞相)。他为忽必烈的元王朝服务近三十年,立下汗马功劳。
      蒙古贵族在统一中国的初期,大肆进行烧杀抢掠,变农田为牧场,使社会经济受到严重摧残和破坏,刘秉忠就向忽必烈介绍一整套封建治国平天下的经验和理论,使忽必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奖励农桑,兴修水利,设立学校,统一建立官制,对于医治宋末元初的战争创伤,促进我国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刘秉忠还注意推荐和选择人才,其中邢台人郭守敬、沙河人张文谦以及元代的大学者张勇、王恂等,都曾和他一起在邢台县西部紫金山同过学,这些人都经刘秉忠推荐入元朝为官,并对我国当时的天文、数学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
      1256年,刘秉忠奉忽必烈之命,在桓州东金莲川一带选址建造城廓宫室。刘秉忠在“龙岗蟠其阴,滦河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的金莲川草原选择风水宝地,经3年营建,建成开平府,中统四年(1263年)改称上都,为忽必烈的龙兴之地。1271年忽必烈宣布改蒙古汗国为“大元”,改中都(今北京)为大都,由刘秉忠筹划选址,元大都在金中都的基础上,在其东北另建起元大都的城廓,遂确定两都制度,使上都和大都成为元朝并列的两大首都。
      刘秉忠的文学造诣很深。主要作品有诗、词和散曲。著有诗集《藏春集》6卷,另有散曲12首。《元史》称他的诗作,萧散闲淡,和他的人品、风度一样。刘秉忠于1274年病故,享年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