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杂志总39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8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7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6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百家论坛










当前文章:蒙古包祝词宗教文化复合变迁特征


    
      蒙古包祝词宗教文化复合变迁特征
    孟和乌力吉(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蒙古包祝词从综合视角看应属于居住与生产类祝赞词范畴。不管在数量和篇幅上,还是在结构和内涵上,它均在整个蒙古族祝赞词领域里占有独特位置。蒙古包祝词产生于蒙古高原自然地理环境和游牧经济社会环境,其源头系萨满祭词、神歌以及生产歌谣和山水祷词等。在其形成过程中,原始自然文化和萨满教信仰对其产生过深刻影响。但随着藏传佛教(这里指黄教)广泛传入蒙古高原地区,蒙古包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逐步接受喇嘛教建筑文化理念和相关规范,蒙古包祝词也在文化特质、结构模式、仪式行为、象征符号和风格内涵上均发生相应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蒙古包祝词是这一时期(16-19世纪)逐步充实和定型的。并且,在众多蒙藏宗教人士理性参与和积极努力下逐步建构起来的。这种多元复合型结构一直稳态延续到20世纪前半叶。笔者曾认为蒙古包祝词有以下几个特征:1、形式上是语言艺术,甚至可能为一种独特的综合艺术;2、蒙古民族人生观、价值观的某种体现,是其思维、认知方式之一,其中对自然和社会的圆满认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行为规范尤为重要;3、推崇方向,注重数学、重视现实,强调对人或主人公社会的圆满期待;4、蒙古包文化的流动载体,蒙古族生态文化的传承者,传统社会关系调节者之一。这种观点当然有其合理性,但从历史动态过程和蒙古族居住文化多元结构角度分析,应要继续充实以上观点,其中复合变迁特征很重要。
    一、蒙古包祝词内在结构和外显功能变迁
    原始蒙古包祝词具有浓厚的现实性、本土性和民俗性特征。藏传佛教在蒙古高原传播过程中,从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入手,对蒙古族游牧居住文化认知进行宗教涵化。其出发点是民族认知层面,终结点则是民族文化外层的物质、行为、制度等。并逐步扩展到游牧文化各个重要的功能环节。其中,重头利用环节为现成的众多祝词及其相关仪式。家庭制度和居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人口繁殖和社会延续的基本保障。蒙藏宗教精英精通于此理。蒙古包祝词逐渐接受宗教文化诸多特质的过程中,在叙事模式和结构安排上发生转变。其原有的现实功能和民俗特征也一定程度上为神秘性和宗教色彩取代。
    藏传佛教居住认知观念和行为方式对蒙古族传统游牧居住社会文化的影响是间接的,但根本性的。它通过对蒙古族主要居住形式-蒙古包的结构特征和居住认知的影响,逐步有效地充实传统的或原始的祝词内涵,最终导致传统游牧文化整体的结构性变迁。
    二、跨文化互动与蒙古包祝词复合特征的形成
    藏传佛教对蒙古包和蒙古包祝词的影响是长远的,理性的,多层面的,全方位的。而且,这种影响不限于某一个文化特质,相反,对整个游牧文化形成结构性压力,遂促生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缓慢而全局变迁。受藏传佛教文化影响的蒙古包祝词在蒙古族民间文学和祝赞词领域里占有独特位置,并与敖包祭词、婚礼祝词、寺庙祷文等其他文化特质有机结合,共同创建结构化的新型游牧文化内在稳固系统。蒙古族传统祝词与佛教文化在碰撞和涵化过程中都找到了相互渗透的功能性结合点,加之汉族农耕文化的区位影响和文化特质的局部嫁接,在客观上促成多数蒙古包祝词均为多元文化复合的整体。这里"复合"指两个以上不同文化的诸多特质相互影响、重叠,融为一体的多元文化现象。"复合"本身为一个长期的变迁过程和内在动力;同样,在"变迁"中逐步形成"复合整体"。
    但更多的蒙古包祝词主要是萨满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互动的结果;蒙古族先民对大自然的感性理解和宗教活动家社会理性行动互动的结果;蒙古族民间文艺和佛教经文的互动结果;游牧民族自然生态观念和藏传佛教社会政治目标互动的结果,蒙古族传统游牧本土知识技能与宗教居住认知观念互动的结果。即二元文化复合变迁特征十分明显。
    三、蒙古包祝词现代变迁与多方理性保护
    蒙古包祝词是蒙古民族对其生态环境与居住结构的感性理解,现实诉求和理性认识。是蒙古族传统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长期指导游牧民族的审美认知和行为方式,并为蒙古高原生态地理环境的平静和游牧民俗文化的维持与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蒙古包祝词宗教文化复合特征经过几百年的互动、融合而逐步形成的,是内涵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然而,目前内蒙古传统游牧社会文化正在经历外缘式现代大变迁,其速度和范围和深刻程度远远超过了几百年藏传佛教文化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在社会巨变中,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的祝赞词传统也在面临着解体的困境,因此民间和政府的合作保护是当务之急。在人的物质欲望无限制地释放的现代消费社会环境中,应吸收和继承蒙古族传统祝词人地和谐关系理念和纯朴的人生价值观念,熏陶情操,净化心灵,约束现代人无节制的社会行为,最终使其成为有效的内在社会控制。这在客观上并不亚于现代法律等外在社会控制的效用。
    关键词:蒙古包祝词宗教文化复合变迁特征
    参考文献:
    宝柱等整理:《蒙古族民间祝词颂词》(上中下,蒙古文版),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年
    [蒙古]达·迈达尔、拉·达力苏荣著:《蒙古包》(蒙古文版),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7年
    东乌珠穆沁旗政协编写:《蒙古包文化》(蒙古文版),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苏鲁格著:《蒙古族宗教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
    乔吉:《内蒙古寺庙》,内蒙古人民欻版社,1993年
    窗体底端
    色音著:《蒙古游牧社会变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亦林真著:《蒙古学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宝力高较注:《诸汗源流黄金史纲》,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9年
    贺希格套格套等编:《蒙古族文学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
    刘金锁等编写:《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1年
    杨庭硕等著:《生态人类学导论》,民族出版社,2007年
    唐纳德?L哈迪斯蒂著,郭凡、邹和译:《生态人类学》,文物出版社,2002年
    [日]梅棹忠夫著:《回想蒙古》(日文版),中公文库,1991年
    [日]秋道智弥、市川光雄、大冢柳太郎著,范广融、尹绍亭译:《生态人类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英]IanHodder,Ian.ed:TheMeaningofThings:MaterialCultureandSymbolicExpression,London,UnwinHyman,1989.
    SetevenVago,SocialChange,Peking,UniversityPress,2005.
    作者简介:孟和乌力吉,笔名敖查赫轮。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博士。曾发表40多篇论文,出版两部专著和三部合著。获得3项省部级优秀成果奖。主要从事的学术领域有:环境社会学、生态人类学、民族文艺学与蒙古文学、文化变迁与蒙古族居住社会文化等。联系方式:0471-688894515848156892E-mail:oqahilol@tom.com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