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草原文化”内涵简述 芒•牧林(内蒙古师范大学亚细亚民族溯源研究所 教授)


    
      “草原文化”内涵简述
      芒·牧林
      (内蒙古师范大学亚细亚民族溯源研究所教授)
      内容提要:笔者以“草原文化内涵”为题,将“草原文化”概念界定为草原上诞生并在草原上发展起来的各民族及其祖先的全部历史文化,是把两者的内涵关联起来叙述。笔者论述“草原文化”的地域范围限定在亚洲北方草原——包括大漠南北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和呼伦贝尔草原、甘肃青海草原和新疆地区草原。因为这里曾经是中华民族祖先——蒙古人种诞生的摇篮,也是中华民族各成员的始祖——“犬鹿氏”的北部分支后裔、操阿尔泰语系的众多游牧民族活动的舞台,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最大统一时期——元朝版土范围的地方。本文由“‘草原文化’概念的界定”“草原文化的内涵”、“考古学文化简介”、“结语”四个部分组成。关键词:草原文化内涵
      小引
      本届百家论坛主旨是:“分析草原文化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草原文化与当代文明、构建国际草原文化研究合作框架”。据此我想:要构建国际草原文化研究合作框架,须把草原文化内涵弄清楚。
      “草原文化百家论坛”已经举办了两届,我都没参加。从以往研究草原文化的现状看,似乎有一些问题尚未系统深入地论述。即何谓草原文化?草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有何区别?草原文化与民族文化有何关联?草原文化与民族历史源流有什么关系?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关系如何?等等。在讨论草原文化的方方面面时,人们的意见往往产生一些分岐。究其原因,这可能是对草原文化内涵的认识不尽相同之故。本文就“草原文化的内涵”以纲目式的谈谈自己不成熟的意见。
      “草原文化”概念的界定
      何为草原文化?对其概念人们的解释各不相同。从文字上看,它是“草原”和“文化”两个名词组合而构成的复合词。
      “草原”一称是自然地理学的名词,是人类生存、活动的舞台之一,是指与山林相对的由平原和丘陵构成的原野(又称作为“苔原”)。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即“草原文化”是包括草原上诞生并在草原上发展起来的各民族及其祖先的全部历史与文化,是把两者统一起来的内涵关联起来的述语。
      就世界范围而言,地球上五大洲都有广阔的草原地带。限于篇幅,本文把考查范围限定在蒙古高原为中心的亚洲北方草原——包括大漠南北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和呼伦贝尔草原、甘肃青海草原和新疆地区草原。因为这里曾经是中华民族祖先——蒙古人种诞生的摇篮,也是中华民族各成员的始祖——“犬鹿氏”的北部分支后裔、操阿尔泰语系的众多游牧民族活动的舞台,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最大统一时期——元朝版土范围的地方。所以,亚洲北部的草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关系密切。讨论“草原文化”必然涉及到亚洲北部草原。
      草原文化的内涵
      有人说:“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三大主源”。这个话说的对不对?对,但不太准确。之所以对,是在于所谓“中华民族文化”是指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文化,故三者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但就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它们有先后之别,源与流之别。
      草原文化历史悠久,底蕰深远,内含丰富,是“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之源。依据将前面所界定的“草原文化”的概念涵义和它的发展历史,其内涵简述如下:
      一、考古学文化:亚洲北部地区草原文化,自旧石器中期至新石器时代末,绵延数十万年,孕育出中华民族历史和亚洲北方民族文化的渊源。
      旧石器时代至中石器时代(距今50万

      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距今8200

      贝加尔湖周边发地区谢沃夫文化、科瓦河口遗址、钦丹特遗址;蒙古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亚玛特湖遗址、敖色奥特遗址等。
      二、氏标文化:所谓“氏标”亦称族徽、“图腾”,是指中华民族各成员的祖先崇拜符号。中华民族的先民自进入氏族社会起,就有了怀念、供奉和祭祀自己祖先的习俗。所谓祖先崇拜符号,是他们在东北草原上所从事的生产特征——驯养犬、鹿、亥(猪)、鹰及渔猎对象鱼等动物;称自己为“养犬人”——“犬氏”、“养鹿人”——“鹿氏”、“养猪人”——“亥(夷)人”、“养鹰人”——“鹰氏”,捕鱼为生者——“鱼氏”等。随着时代的延续,他们所驯养的动物名称转化为“氏称”,“氏称”的动物形象又转化成了他们祖先的象征符号——氏标(图腾)。
      中华民族以“龙”为自己“族徽”(图腾)予以崇拜,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然而“龙”的原型,远在新石器时代初形成于东北草原。现今的以鹿角、犬首、鱼体、鸟足和鹿尾等几种动物肢体特征组成的“龙”,其原形就是从以上所讲的“祖先崇拜符号”“犬”、“鹿”、“鹰”等动物形象组合而成。
      三、历史文化:草原文化主人的历史可分为史前时代和文字史时代两个阶段。
      (一)史前史时期(距今1.5万-5千年前):蒙古人种的犬鹿氏诞生之后,先后分三次分化迁徙,分别到达东、西西伯利亚、第二松花江流域和辽河流域,形成“鲜卑”、“丁灵”、“夷人”、“胡人”、“肃慎”、“华夏”等民族的先民。
      (二)文字时代:当中国进入“三代”(夏、商、周)(距今4千年前)以来,北方草原上先后兴地诸游牧民族,纵横驰聘,轮替呈雄,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历史剧。
      1.当商、周(公无前18世纪——前842年)在中原地区兴起之时,北方草原——阴山河套地区(史又称“北蛮”)活跃着匈奴和蒙古族的先民昆方、犬戎——犭严狁。
      2.当中原进入秦汉时代(公元前221

      3.东胡(公元前3世纪)在辽河流域兴起的犬鹿氏后裔胡人(史称“东胡”者)于公元前2世纪初被匈奴击破,余众遁入兴安岭改称做“鲜卑”、“乌桓”。
      4.鲜卑(由公元156

      5.柔然(公元402

      6.突厥(公元552

      7.契丹(公元907

      8.金(女真,公元1115

      9.蒙古(公元前7世纪

      四、宗教文化:宗教是草原文化的主要成分之一。可分为祖先崇拜的萨满教、自然崇拜的多神教及后世传入的佛教和伊斯兰教等。
      1.萨满教:是中华民族各成员及其祖先信仰的原始宗教。又称做“巫教”,蒙古语谓之“bö:mörgűl”。萨满教形成于蒙古人种诞生之初,旧石器时代末、新石器时代初。在大、小兴安岭和辽流域,由蒙古人种的祖先崇拜演变而来。凡在草原上兴起的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犬鹿氏”后裔殷、周、犭严狁、匈奴、东胡、鲜卑、柔然、突厥、女真、契丹、蒙古等民族,原本都是信奉萨满教的。
      2.自然崇拜:中华民族各成员的祖先在其“蒙昧时代”就已有了自然崇拜活动。到了新石器时代初,成为具有完整的祭祀内容和形式的崇拜体系,继承至今。例如“太阳神”、“月亮神”、“火神”、“水神”、“山神”、“宙神”、“生育神”以及凶猛动物“熊”、“蛇”、“鳄”、“虎”等也被奉为神者。
      3.佛教;原本是起源于印度的宗教,自汉代起传入中国,唐朝大力传播。自辽、金、元时代起,佛教在草原上传播,逐渐取代萨满教,成为契丹、突厥(维吾儿)、蒙古等民族信奉的主要宗教。
      4.伊斯兰教:原本是阿拉伯民族的创立的宗教。首先在突厥诸民族中传播,后来随着蒙古远征军由中亚民众构成的军队成员被带到草原上来,伊斯兰教也在草原上传播开来。
      5.景教:它也是阿拉伯人创立的宗教。在辽代传入阴山以北草原地区,汪古等部落所信仰。
      五、经济文化:草原的经济文化主要以狩猎和游牧为主,但游牧经济的源头要追溯到中华民族的原始祖先蒙古人种的犬鹿氏诞生之前的时代,可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采集狩猎时代,即旧石器时代末期,距今2万年前。
      2.驯养家畜时代,距今2万

      3.原始农耕经济时代,距今8000

      4.游牧经济时期:北方草原气候较寒冷,雨水很少,土地贫疾,一般不适于农耕,故尽量更多的繁殖家畜(主要是马、牛、羊),过逐水草而行的游牧经济生活,其时代距今4000年前开始,延续至今。
      六、科技发明:中华民族的原始祖先蒙古人种及其犬鹿氏,自旧石器时代末至新石器时代初,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发明。据粗略考察有如下几种:
      1.弓、箭的发明(距今2.5万年前);
      2.石制的刀、斧、钵、锄、磨盘等,(距今2万

      3.骨制的刀、针、杈…(距今2.5万

      4.制陶术(距今1.2万

      5.青铜冶炼术(距今4.5万年前);
      6.加工玉器术(距今8.2千年

      七、建筑文化:我们的祖先自血缘家族氏的原始公社到进入氏族社会鼎盛时期(距今2万

      1.人工洞穴——地洞(在鄂尔多斯地区发现);
      2.用兽骨垒成的窝铺遮风雨的营地。
      3.用细树干搭建的居室——现今鄂伦春人所居的“希任柱”是其遗迹;
      4.蒙古包——是在树干搭建的居室基础上改造、发明者;
      5.半地窑式的房屋——白音查干、兴隆洼遗址的居室是现今房屋的原型;
      6.窑洞——莽汗山南麓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6000后前;
      7.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距今6000年前);
      8.古城、红山文化距今5.5千年前;
      此外,自匈奴兴起至元朝的建立,草原上建造的建筑文化遗存有:
      9.多处长城遗址(距今2000年前至明代);
      10.元代城市遗址:哈剌和林和元上都遗址;
      11.寺庙建筑群:自清代至今在内蒙古草原上可容千余名喇嘛的大型的寺庙多处;如;乌丹召、大召、贝子庙和麦岱召等。
      八、民俗文化:中华民族的祖先自旧石器时代末、中石器时代诞生在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地区以来,形成了许多习俗并传承今,其中有些习俗的内容和形式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仍成为草原上人们的传统民俗文化。
      1.那达慕会——氏族社会时期的春秋聚会习俗的遗风;
      2.祭敖包——祭祀祖先习俗的遗风;
      3.春节(蒙古族谓之白月节)——远古元旦遗风;
      4.腊月二十三祭火神——远古祭火仪式的遗风;
      5.生日、属相计生年、满月——人生主要纪念日;
      6.婚礼;
      7.葬礼等。
      九、军事文化:自公元前3世纪匈奴族兴起,直到13世纪成吉思汗远征亚欧大陆及其子孙建立元朝,实现中华民族最大统一为止的上千年的战争岁月过程中,北方民族创立了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军事文化。归纳出来有:
      1.神奇的骑兵是最基本兵种;
      2.以牧户为基础,按照十、百、千、万的“士甲”编制结构,招之即来,来则能战的草原独有的军队组织形式;
      3.长驱直入、攻其不备的军事战略;
      4.前方后方溶为一体的全民皆兵的军事路线;
      5.统帅和各级首领,亲自帅众,冲锋陷阵的作战风格。
      战无不胜、所向无敌的军事活动震撼世界,这可能是“草原军事文化”的独特之处。
      千百年来,北方草原民族没有先进的兵器,只有弯弓、马刀和投石器;也没有专业军队(将领和士兵都是没有文化素质的牧人)。
      十、艺术:我们的祖先自氏族社会初起就有了通过艺术活动表现他们社会生活、生产、斗争等以激励人们勇往直前的精神活动。这种艺术活动边传承,边创新新的艺术式和表现手法不断发展,形成了灿烂的艺术之花,成为草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1.美术:随着我们的祖先进入氏族社会,他们的活动有了很大改善,加之萨满教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人们生活和宗教活动的美术有了长足发展并传承至今。如:
      雕塑——采用石头、木材、玉石、陶器以及金属物质雕塑祖先崇拜的艺术母体——女神、犬、鹿、猪、鹰、鱼等氏标形象,以及自然崇拜的太阳、月亮、男根、女阴和人们畏惧的凶猛动物熊、虎、蛇、鳄鱼等形象作为祭祀活动之用。到了青铜时代又在祭祀用的器物的造型和浮雕表现其宗教崇拜物等形成了古代北方草原独特的雕塑艺术传统。
      绘画:在各种载体上绘制表现人们宗教、生活各方面的现实场景。陶纹、岩画、壁画以及建筑物上的装饰画等。
      2.音乐:分为歌咏、器乐和乐器三类:我们的祖先在进入氏族社会后以歌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企求平安,追求幸福的愿望和表述历史活动等,形成了独特风格的歌咏体系。如草原长调、叙事民歌、宗教朗诵词等。
      器乐:用乐器演奏出的组合音乐,如“胡加十八拍”、“阿斯尔”、“元代宫庭音乐”等。
      乐器:草原上的人们在他长期进行音乐活动中,创制出许多古代的乐器。如:箜篌、鹿笛、口琴、胡笳(即“胡琴”)、鼓、马头琴等。
      3.舞蹈:我们的祖先自新人阶段就用其身体动作表现生产(如:狩猎、驯兽、捕鱼、采集)、生活(如:相互交往、交媾(作爱)、打斗等)和举行宗教活动(如:请神、驱魔、膜拜及求雨等)中经历的种种实现,表示胜利、失败、收获的过程中的喜怒爱乐的行为。舞蹈艺术一直随着我们祖先的形成、发展的历史,不断传承、创新,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和形式的舞蹈种类。但由于舞蹈是人们以身体动作表现的艺术,随演随消失。故远古时代祖先们的舞蹈活动,后世人们是看不到的。然而舞蹈的某些动作和形式是可以传承的,所以草原人们的舞蹈也有其他的艺术传统和风格一样,后来创造的舞蹈中传下它们早期的影响,形成草原舞蹈独特风格和舞蹈语言。
      现今流传较广的舞蹈艺术有:蒙古族的止摔跤舞、鄂伦春人的猎人舞、科尔沁草原的萨满舞、库伦草原上创造的安代舞、鄂尔斯的筷子舞,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查马”以及现今的蒙古舞等。
      十一、文学:在文字产生以前很久,草原上的人们已经创造出了“文学”,不过那只是以口头创造形式继承下来的。
      1.诗歌——情歌、祝词、赞词、祭词等;
      2.英雄史诗;
      3.古民间故事等;
      创制使用文字以后,出现了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学。如:蒙古族的《蒙古秘史》、维尔族的《福乐智慧》等。
      十二、名人文化:自从草原进入历史时代起,北方民族中出现了不少历史、文化名人,他们为草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其中有的人物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历史产生很大影响。如:呼韩邪(匈奴单于)、王召君、成吉思汗、忽必烈、耶律楚才、却吉敖斯尔、明安图等。
      以上十余项为“草原文化”的主要内涵,讲的尚不祥尽、不完整。
      考古学文化简介
      前一节是我把草原文化内含以纲目形式作了略述,从这个纲目中人们看到草原文化的大概。将这个纲目逐项考述则它将成为一套由十数卷专著组成的系列丛书。为使读者对“草原文化”纲目具体内容有所了解,限于篇幅下面我把中国境内北方“考古学文化”的具体内容作—简要介绍。
      有些人说:“草原文化是指北方民族文化。”这个说法对不对?我说“对,但不准确。”为什么?“对”在于所谓草原文化指居于北方草原地区古今诸族及其文化而言,这种说法没有错。但,北方草原上居民不只是居住于该地区的后世民族,还有中华民族原始祖先蒙古人种、犬鹿氏诞生在这里并从这里向四面八方分化迁徙到中原地区的华夏、蛮夷先民。有何根据?
      我在本文中提出“草原文化”是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渊源;是中华民族原始祖先蒙古人种犬鹿氏诞生的摇篮。有何根据?考古学文化是根据古人类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资料研究人类历史的科学,考古发掘出来的人类活动遗存是无言的史书。我们可以从草原上发掘来的物质文化资料,发现和认识、论证中华民族祖先的诞生、发展的历史概貌。
      一、中华民族原始祖先诞生的摇篮: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先生曾说:“……治中国古代史的学者,同研究中国现代政治学者一样,大概都已感觉到,中国人应该多多注意北方:忽略了历史的北方,我们的民族及文化的原始,仍沉没在‘漆黑一团’的混沌境界”。他还说:“两千年来中国的史学家,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以为中国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长城以南的事情。这是一件大大的错误,我们应该觉悟了!我们更老的老家——民族的兼文化的——除了中国本土以外,并在满洲(按,可能是指东北三省)”、内蒙古、外蒙古(指蒙古国)以及西伯利亚一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栖息坐卧的地方。”李济先生还号召说:“……我们以研究中国古史学为职业的人们,应该有一句新的口号,即打倒以长城自封的中国文化观,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的腿,到长城以北去找中国古代史的资料。那里有我们更老的老家”。①
      经本人的研究“中华民族列祖列宗栖息的地方”就在我国东北北部兴安岭、额尔古纳河、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地区诞生,并从辽河流域南下到内地。②
      从20世纪20年代到本世纪初,在内蒙古地区自旧石器时代中期至末期(距今50

      大窑文化遗址:在呼和浩特东郊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和中石器时代至到新石器时代,延续几十万年(距今50万

      阎家岗遗址(哈尔滨人):位于哈尔滨市西南25公里的松花江右岸阎家岗农场内发现—古人类头骨残片,经鉴定属接近新人的晚期智人(距今22870±300年),故命名为“哈尔滨人”。⑤
      昂昂溪大兴吨地点: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东南18公里的大兴屯,先后发现三处古人类文化遗址。经鉴定距今11800±50。⑥
      扎赉诺尔人:位于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29公里,额尔古纳河左岸,离中俄边界5公里处的一座小山——蘑菇山及其附近的完工、小孤山三个古人类活动遗址,先后发现15具完整人类头骨化石。此处系扎赉诺尔煤矿矿区所在地,故命名为“扎赉诺尔人”。经测量,“扎赉诺尔人”有蒙古人种的原始特征,眉弓粗壮,颧骨凸出、门齿呈铲形(牙齿内侧均呈孤形)。经14C测定,该遗址距今11400±200年,而上层为距今6500年左右,故“扎赉诺尔人”是典型的蒙古人种新人——可称其为中华民族的原始祖先的典型代表。⑦
      嘎仙洞遗址:位于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旗阿里镇西北约16公里处,大兴安岭北段东麓,在山坡半山腰际。从洞口处文化堆积层发掘出石器、骨器、角器和火侯不高的挟砂、手制罐类和鬲的残片,经测,其年代为距今一万年左右。嘎仙洞出土的文化器物,与完工、扎赉诺尔文化有着许多内在联系,可视为同一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⑧
      依据“扎赉诺尔人”、“完工遗址”、“小孤山遗址”和“嘎仙洞遗址”均属於旧石器时代末、中石器时代(距今1.2万

      二、华夏、蛮夷、戎狄的先民们渡过其幼年时代的故乡——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以兴隆洼遗址而得名。⑨兴隆洼文化”是我国在北方地区迄今所发现最早(距今8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属于这一时期的考古化目前发现者有两种;一是兴隆洼文化,主要分布于西拉木伦河流域和燕山南北,包括整个赤峰地区西南以及医巫闾山到北京之间的辽西,冀东地区;另一个是左家山一期文化,分布范围北边到达第二松花江和辽东辽河之间的长春一带。兴隆洼文化为何成为华夏、蛮夷、戎狄先民渡过幼年时代的故乡?它是以蒙古人种的犬鹿氏后裔分化迁徙的历史踪迹证实的。
      苏秉琦先生在总结我国“中国特色考古学发展道路”时提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即“全国范围来看,我们可以将现人口分布密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为六大区系”)时指出:“六大区系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各大区系间也还有在着一此文化交汇的连接带”。(按,重点号是笔者所加)在“六大区系文化”里,苏秉琦把第一“文化大区”称这为“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核心的北方”。他虽然没有把西拉木伦河、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作为“北方”文化大区内容祥述,但他在“文化区系中的北方区示意图”(见附图一)中,将“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与“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联系起来说:“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这个专门课题明确了广义的北方三大块”;西北、北方和东北。狭义的北方则:“东以辽河为界,辽东、辽西各成区系,内蒙古中南部的河套地区与河西地带各为区系,西部以陇山为界,陇山西属北方区系,陇山东属中原区系”,“又以辽西和内蒙古中南属中原区系。”⑩苏秉琦通过“示意图”和如上叙述,把“兴隆洼文化”与内地华夏、蛮夷及戎狄的祖先联系起来,作为其“文化渊源”论证的。
      再就,与苏秉琦同时代的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把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作为各有其特色的“互相作用的圈”的起点考述的。他说:“到了公元前5000年,许多清晰可辨的新石器文化出现于全中国的确定地域内,而且各有其特点。”并在附图里把“红山文化”作为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小朱山文化联系起来。(见图2.3)
      从张光直绘制的“互相作用的文化图”的两张辽河流域和辽东地区新石器文化分布图里,把辽河流域文化——东蒙及东北南部包括兴隆洼、红山和新乐文化,作为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渊源”来表示的。由此可知,张光直和苏秉琦二位考古学家的观点交汇到一一点上;内地和西北地区逐文化的源头在东蒙和东北南部“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
      从苏、张二位考古学家的阐述和他们绘制的相关附图内涵,我们得知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8200

      结语
      “草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和北方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研究草原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事情,也是世界性的课题,因为北亚、西伯利亚地区、中亚和北欧众多民族的祖先都是在额尔古纳河(包括黑龙江)流域诞生并从这里迁徙过去。
      本文只简要介绍了草原文化的内涵,谈的也不全、不准。请各位领导、专家指正。
      最后有一个建议:我们既然提出了把“草原文化”作为内蒙古的主要文化品牌,于以研究、发扬。可否编纂一套“草原民族文化史丛书”。我想现在人力、物力条件已具备,只要今领导重视,大家努力,这种愿望是可以实现的。
      注 释:
      ①李济:《中国文明的开始》卷首引语,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年南京版。
      ②芒·牧林:《犬鹿说概要——中华民族万年史源流(寻根篇)》,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呼和浩特版。
      ③内蒙古博物馆:《呼和浩特东郊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发掘报告》,《文物》,1977年,第5期。
      ④吴洳康:《河套人类顶骨和肢骨化石》,《古脊椎动物学报》,第二卷,1958年第4期);董光等:《河套人化石的新发现》,《科学通报》,第26卷,1981年第19期。
      ⑤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阎家岗——旧石器时代晚期古营地遗址》,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吴文衔等:《黑龙江古代简史》第11页,北方文物杂志社,1987年版。
      ⑥黄慰文等:《黑龙江昂昂溪的旧石器》,《人类学学报》,第3卷3期,1984年;高星:《昂昂溪新发现的旧石器》,《人类学学报》,17卷,第1期,1988年。
      ⑦扎赉诺尔考查小组:《扎赉诺尔第四纪地段新石器遗址》,《东北地区地质技术情报》,1973年第1期;石彦萌:《扎赉诺尔附近木质标本14C年代测定及其地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13卷,1978年,第2期;汪玉平:《扎赉诺尔蘑菇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62

      ⑧米文平:《大兴安岭鲜卑石室发现与研究》,《文物》,1981年第2期。
      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10期。
      ⑩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北京版,第34~40页。
      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沈阳版,第96、168~1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