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游牧文明的现代性 孛.吉尔格勒(内蒙古行政学院)


    
      游牧文明的现代性
      孛.吉尔格勒
      (内蒙古行政学院)
      非常感谢各界博士能够组织这么一个会议,让我们这么多的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在这有一个平台进行交流和对话。我今天发言的问题主要是《试论游牧文明的现代性》这样一个问题。主要有七部分组成,由于时间关系我可能只是简单的谈一点观点。第一、生境与文化。
      我们上午有许多的学者发言,谈到草原文明、草原的定义、概念和内涵。我们也知道,有各种表述,我认为游牧文明这样一个表述可能更符合文化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概念和范畴。所以,生境文化是一种很重要的学科,像斯托尔的就创立了生态文化学这样一个学科,这是美国的人类学家。他认为生境,有什么样的省境可能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但是有什么样的文化部见得有什么样的生经,基本上是这样一个观点。
      我们现在谈的草原文明,其实草原我们知道很晚形成的,特别是蒙古高原,包括内蒙古118万平方米,蒙古国的116万平方米,草原形态刚开始是自然演化的过程,重要是中国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板块,四种板块所组成,我们的蒙古高原基本上是大的海洋时期。形成现在的草原基本上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是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开始形成了我们现在草原这样的生境。我们的草原基本上分成四大类型。比如内蒙古从东边叫森林草原,在往这头是典型草原,又叫干旱草原,还有阴山山脉这样的是属于草甸草原或者是山地草甸草原,像巴盟、阿拉善、鄂尔多斯是属于荒漠草原,一种是荒漠化的草原,一个是草原化的荒漠,主要是有六大特征
      1、降水量。从森林草原,也就是从大兴安岭一直到阿拉善这样一个过程,降水量基本是在550毫米到20毫米,这么一个年降水量上。
      2、蒸发量是他的三倍到五倍,我去年做调查是在阿拉善左旗,已经达到五倍到七倍。
      3、降水量基本集中在七月和八月。
      4、形成草原生境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腐殖土壤,只有30厘米左右厚。所以他是一个非常脆弱的。到了05年我们中国地质科学院做了一个研究,最后的论证报告里面谈到我们内蒙古草原一旦被破坏,174年也恢复不了。所以他的腐殖土壤是极为脆弱,一旦开了荒就要出现荒漠化。
      5、风,我们向后山的风基本是90天、89天、70天这么一个样子。最多风速能达到30米/秒,17米/秒就是六级大风,主要是集中在四月份,三月份的时候。所以说土地干裂,又是降水量低,又是一个缺水草原,在加上他的风,所以说沙尘暴一定要来到。
      6、无霜期基本上118天。
      这样的一种草原类型是在公元前三千年基本形成的,以前不是属于干草原的生境,科学家告诉我们,特别是70万年前,大窑文化基本是定居的、农耕的;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距今六千多年是定居的文化,农耕的文化,而且出现两个很重要的文物,一个叫东方维纳斯,一个是中华地玉龙。新时代时期基本上还没有形成现在的蒙古高原生境。所以说,他的这种特点决定了游牧民族或者我们叫马背上的民族,基本开始他的文明逻辑史,应该是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是比较准确的。生境导致了我们的游牧民族开始产生,以前的蒙古高原基本是定居的农耕的,气候环境土壤皮制是适合农耕的地区。所以产生了游牧民族,是一个很短的历史。第二、草原游牧这么一个题目。
      1、我们现在叫做草原文明,我个人观点认为,草原文明内涵和外延不好把握。第一个说草是创造不了文明的,从文化人的观点来,文明的主体是人。你要说是草创造了一种文明,那我们的人力的这种主体性,创造性,主动性就在这个定义里显现不出来。
      2、叫草文明,也可以叫河谷文明、大山文明、森林文明,好像我们在搞自然科学,或者是地形地貌学跟人类科学是挂不上钩。游牧文明至少有这样几个把握住了内涵,第一个“游”是流动的人群,这是游牧民族的民族文化特征,“牧”表示游牧民族的劳动成功,所以说游牧文明这个词我们知道在各个国家都在用,比方说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大会,他底下就有一个叫游牧民族委员会,还有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在乌兰巴托成立的,叫游牧民族研究院,从学科的角度和和世界结合的角度游牧文明比草原文明表述的更为确切。游牧文明最重要的是有什么样的特征,我认为有六大特征以后形成游牧,基本上可以把它概括为四季五畜,游牧之族。秋、冬、春、夏营盘不断的进行流动,很多人不理解,认为游牧是不定居的,实际上不是的,他是在四个营地之间流动的文明。这种四个季节是我们游牧地区很重要的制度和文化特征。
      3、畜牧,刚开始是野生的,我们从考古学,阴山岩画或者是其他岩画我们看到了整个畜牧从野畜转成家蓄的过程。动物也有一个驯养性。蒙古国还有一个叫“期训”,其中就有一个驯鹿,还有一个是牦牛,并不是说牦牛就西藏有。驯鹿我们知道大兴安岭的一个地方是属于驯鹿的一些部落。但是更重要的特点就是牧畜,是经过四个营盘的放牧,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如何合理的利用草牧场这样一个问题,所以说是怎么经营呢。第三、努图克沁,他们拥有最丰富的牧草分类,气候的民间知识,也就是说牧民的睿智构成了游牧文明的一种制度,努图克沁这个词就是说他是一种整个草牧场的一种概念。怎么开始游牧,一个人是没有办法游牧的,没有办法搬家的。所以他们叫(毛等蒙文),群居或者几家连起来的方式进行游牧。
      从匈奴时代,特别是公元前209年匈奴建立一个国家以后,基本就有了努图克沁,书上记载是叫努图克沁,美国著名的学者拉铁摩,他认为匈奴鄂托这个词就是后来蒙古人的(蒙文),他谈到一个分界线,就是后来的千户这样的观点。
      成吉思汗时期努图克沁形成了制度,《蒙古秘史》有宿卫派出勘察营地者,选定宫帐的下营地,当我放鹰和围猎时,随从们我和一同放鹰或围猎,在车辆那里,可斟酌留下一部分宿卫。这是成吉思汗时期。
      到了斡阔台时期,斡阔台降旨,迁移营地时,先由宿卫中派出勘察营地者,选妥宫帐下营地址,这个跟成吉思汗时期没有大的变化。斡阔台说要给各地划分牧场、水源使他们拥有放牧的营地,有千户所指派的管营者。在旷野无水地带只有野兽,为了使百姓能住的宽敞些,委派察乃,委兀儿台两个人为首长,率领管营盘者到荒野挖井。蒙哥汗时期的是萨满教起了很大的作用,当他们迁营时,萨满走在他们的前面,他们决定宿营的地方,并首先卸下他的帐篷,然后他们在卸下来之后,斡耳朵才卸下来。在节日或每个月的第一天,他们在前面提到的毡像拿出来,在他们的帐篷里整整齐齐地排成一个源泉。
      到成吉思汗第15孙达延汗的时候,他基本上从蒙古国到河套地区进行一种流动的迁徙。后来到了清朝的时候发生了变化,我们到清朝有一个重建治,给蒙古人建立了很多的旗,一共建立了198个旗,内蒙古是49旗,外蒙是56旗,摩西蒙古是29旗,而且还有驻京八旗,驻外八旗,当时满清为了统治蒙古人,把蒙古这样一个地区,用旗这样一个东西进行分割,切断内蒙古人的内部的联系,专门规定不得越旗放牧,从那以后这种活动方面基本控制在旗这么一个概念界限内。
      再往下发展,旗里面不断的演化,科右前旗我这次去调查发现了有11个(脑等蒙文)。后来他又发展到什么程度呢?乌兰夫当主席的时候,1951年乌兰夫主席在呼盟组织了一个大的场所,有松木的,114万头牲畜指定的过冬的场所。到了84年以后,草场牧民定居化以后,努图克沁基本开始推出了我们的游牧社会,所以说我今年做了六个考察,基本上是80岁,90岁,70岁,一个老人是我们的博物馆,我们正在失去了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很重要的一个事情。
      对于游牧有不同的观点,最主要就是单线进化论,1871年美国的路易斯为游牧文明进行了一个单线进化论的概念,他认为我们蒙古人的所有游牧制度都是从萨米特人传过来的,包括日本的学家也有这样的观点,后来我们到苏联给蒙古人联合考古调查已经证实在我们蒙古高原,其实是我们的游牧制度是从狩猎者那么转化过来了。因而说,内被而地区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遗址。
      从这个时候看,路易斯从单线论做成了一个硬性的框架以后,极大的允许了对游牧名民族的观点,这个对我们影响非常深入,他对这样的形态表示游牧游耕,农耕,工业社会论,后来我们知道人类文化学批判他这种观点,特别是路易斯认为人类应该是多线的发展,就像一个自行车的车轮子,每个地区都有创造性,文化并不是说没有腿,文化有很重要的特点除了传承就是还有创造性。
      单线进化论对中国最大的误点,人们往往认为游牧比农耕落后,用单线论说游牧是靠天吃饭,他是一个脆弱性的经济。第二个观点就是游牧是一个脆弱性的经济,这是日本蒙古学家原山煌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游牧是很脆弱的,美国的学者也有认为游牧有脆弱性,他举出一大堆从匈奴到近代的白灾、水灾的造成了脆弱性。我也举出了一些例子,如果我们反证的话,我们也可以说农耕文明也是脆弱的,我们知道游牧文明就是白灾来了还有一个头蹄吃,但是农民没有办法,从秦始皇时代我们记住的全是人相食,一直到康乾盛世还有人相食的现象和报道,用这样的观点我们也可以得出农耕也是一个脆弱性的文明。所以,我认为他这个脆弱性的说法是比较单一的,就是他单线进化论影响很大,他认为传统道现在是一个过程,从开始到最后是一个单线。我们现在理解的传统和现代,现代化跟传统是一样的,他每天在创造,每天在选择,每天在传承,这是我们新的一个观点。
      再一个,认为游牧文明是停止的文明,这是英国的历史学家阿诺尔德.汤因比,他把人类文明分成了21个文明,认为是挑战,游牧文明导致了最后进入了一种停止的文明。
      还有一个,现在美国的科学家他提出了公地悲剧论,他认为游牧是悲剧论。因为工质导致了大家的自私自利,导致了草场的退化,我把他概括为游牧文明悲剧论。他这个观点从西方人的观点是正确的,他认为但是,我认为我们蒙古高原跟他不一样,因为从匈奴时代一直到现在,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操场就是公用的,并没有产生悲剧论,现在我们草原出现了沙化,是因为开垦了他所导致的沙化。这是我的一个认识。还有一个学者提出来说游牧已经走到了劲头,叫《游牧终结论》,是英国的教授做的一本书,主要是包括内蒙古、蒙古国几个国家开始做的,他的书名就叫《游牧终结论》这本书我现在已经翻成新蒙文正要出版,这是他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在这样的一种游牧循环论主要是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一个推力把游牧人推向了入土中原,水草丰美,他认为循环,我们中国的历史就是一个循环论,周而复始的循环论,好像就没有创造、没有和变迁。
      最后,我简单的概括一下我的观点,为什么说游牧文明这个词不愿用,认为太终结了,或者他并没有获得现代性,其实我认为游牧文明至少有四个方面是跟我们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相同在一起的,第一个就是他的可持续性,但游牧人游牧的地方自然形成,天然保护区,根本不需要国家的给养,我们游牧文明形成了几千年的保护森林、草原、水源、保护生态的这么一个传统。
      然后就是诚信,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不仅是一个法制经济,更是一个诚信经济,所以说釜山有一个市场经济的诚信论。诚信在这一块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精神,游牧精神跟现在社会是相融的,我们的社会都在倡导一种诚信。第三是可持续性,为什么要游牧,就是因为他脆弱,所以要可持续性发展,但凡游牧的是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地区。我们破坏了草原,又再造了一个优美的山川,我认为那是人为性可持续发展。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说到这里,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