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蒙元建筑传统文化的顶峰——元大都的设计思想和规划探索


    
      蒙元建筑传统文化的顶峰
      ——元大都的设计思想和规划探索
      撰写/却拉布吉
      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登上大蒙古第五任皇帝宝座之后,决心统一中原,实现成吉思汗的宏愿。做了一系列思想上和物质上的准备。
      早在蒙哥大汗时期,雄才大略的忽必烈统领汉地当藩王时期,把藩王府当做进取中原的前沿阵地,宪宗六年(公元1256年)命大臣刘秉忠营建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东15公里遗址尚在)《元史•列传四十四•刘秉忠》载:“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忽必烈建上都筑大都功勋诏箸,功不可没,他对天文地理无不精通,原名子聪,忽必烈爱才,至元元年赐名为秉忠。
      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忽必烈改元为至元元年。又于至元八年(1271年)将大蒙古国号改为大元。元字源出《周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元。”元朝之称主要用于中原汉族居住地区,蒙古四大汗国之间乃用“蒙古国”“大元蒙古国”称号。忽必烈在改用国号之前,于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开始筑建新的都城。《元史•刘秉忠》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官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元大都营建的开始。一、
      元大都的设计思想主要是忽必烈遵循蒙古族古老的信仰
      “懒长生天之力”兴旺发达的哲理和至力“祖述变通”鼎新改革,
      宜新宏远的精神,要营建和蒙古帝国势力相当的世界上最大最美丽的城市。
      忽必烈薛禅可汗经过十余年南征北战,结束了中国南北分裂五百年的割据状态,统一了当今中国范围和东亚、中亚大陆的第一个少数民族皇帝。忽必烈作为一个有作为的统治者,当时建筑大都城的思想基础大有和相当年汉高祖营建未央宫的情景相同,史书载刘邦视察其新建皇宫及其华丽“上见其壮丽甚怒”,责问萧何欲要治罪,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以成重威。”史载忽必烈本人生活俭朴,而把帝国京城,宫殿盖得富丽堂皇,主要是为了张扬国威。所以忽必烈认为:“大业甫定,国势放张,宫室城邑,非宏深,无以雄八表。”②而忽必烈的继承者也奉行这种观点。《元史•卷二十三•武宗二》载:“壬午,诏中都创皇城角楼。中书省臣言:“今农事正殷,蝗蜉遍野,百姓艰食,乞依前旨罢其役。”帝曰:“皇城若无角楼,何以壮观!先毕其功,余者缓之。”
      蒙古族“懒长生天之力”的思想,来自成吉思汗十三代先祖是“苍天之骄子”的传说:《蒙古秘史》第20节和第21节记载了很有寓意的一段故事,成吉思汗十二代始祖尕奔蔑儿干,阿阑豁阿夫人,时因阿兰豁阿其夫殁后又生三子,其二兄遂生疑,阿阑豁阿母曰:“疑我生此三子,何人怎生之子云,汝等疑之固是。”“每夜,明黄人,缘房之天窗,门额透光以入,抚我腹,其光即浸腹中焉。及其出也,依日、月这隙光,如黄犬伏行而出焉。汝等何得可造次言之耶?以情察之,其兆盖天之子息乎?汝等何得此诸黔首之行而言耶?俟为天下之主时,下民方得知之耳!”这里说得是天上光浸透腹中而生子,必定是永恒天之子,这就是成吉思汗所敬仰的“长生天”和后来成吉思汗被誉为“一代天骄”谓称的原因。以后成吉思汗每临重大军事行动就登上高山之巅,御下马鞍,解开要带褂在脖颈上,向天祈祷:”愿长生天保佑!“然后下令进兵,所向无敌。
      “懒长生天之力“是蒙古民族生长发展中形成的哲学观点,从原始的萨蛮崇拜敬仰日月山川的认识又提炼升华达到了新的境界。“懒长生天之力”是古代蒙古民族之魂,精神之柱,具体体显在成吉思汗的天赐圣物苏勒锭上。苏勒锭这个词在蒙古族文献上第一次出现是在《蒙古秘史》63节,记为“速勒迭儿”是指成吉思汗父亲也速该家族的《灵神》,这是“长生天”赐物,随着大蒙古帝国的兴旺发达变成了蒙古族毕恭毕敬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神物,是全体蒙古民族的“精神之魂“。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供有实物;上有一尺长铁矛下有九尺长柏木柄,长矛和木柄的衔接处,有白银圆盘子。转圈凿有九九八十一个小孔,用来固定马鬃缨子的。形状如同一个硕大的红缨枪,打仗时挚在军前,平时安置在可汗宫前。有的学者称“黑纛”或“军旗”(因苏勒锭缨子分黑马鬃和白马鬃缨子,意义效果相同。)另外,苏勒锭一词也有“徽标”、“朝气”、“精神”等之意。
      著名蒙古学家符拉基米尔佐夫,在他名著《蒙古社会制度史》中解释为:黑纛是成吉思汗后裔军事领主的标帜。“萨襄彻长在《蒙古源流》中写道:(成吉思汗)于斡难河源,树其九斿之白纛.”
      留金锁先生多年考证后指出元代蒙文《十善福白史册》是忽必烈薛禅可汗亲自撰写的。忽必烈在书中阐述元廷“政教合一”政策时写道:“懒长生天之力,英明皇帝成吉思汗的福萨下,吾五色四夷……泱泱大国以求国泰民安……。”“懒长生天之力”是蒙古族筹办一切事物的宗旨之一,忽必烈营造举世无双的元大都也没有放弃这个神圣的信念。
      忽必烈建成元大都内的宫城以后,在前三门和东西门前都树立了苏勒锭。并且在御苑太液池万岁山山巅还树立了小头直径五寸,大头直径九寸,高一百尺的镀金铜心苏勒锭。(万岁山即今日北京北海公元白塔山,请见拙文《铁幡竿,铜幡竿,镀金铜幡竿之考》)二、
      元大都的规划是蒙古族“古列延”的继承和发展。
      “古列延”是蒙古族最早的生产单位、军事单位和居住之地。逐步发展成为以汗宫斡尔多宫帐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为一体的“古列延”,后来形成游动的城市,这就是蒙古人最早的城市。
      “古列延”本意是圈子、院子、营盘的意思。《蒙古秘史》129节为“圈子”
      “营”,明、清两代音译为“库伦”、张穆《蒙古游牧记》则译为“囫囵”。
      “古列延”是最初产生于蒙古族氏族社会,当时生产能力低下,无法抗拒大自然的灾害,食肉动物的袭击和部落战争的杀掠。处于被迫人们聚集居住,把勒勒车围成一个圈子,部落酋长居中,其余住在他的周围。前方把两辆车辕竖起来做大门。这就是最原始最古老的“古列延”的形式,也就是蒙古族最早游牧流动城市的雏形。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争夺人口、牲畜和财富的战争频繁,“古列延”的规模日趋扩大,从几百帐幕、几千帐幕发展到万余帐幕。阿拉善巴丹吉林大沙漠边缘的曼德拉乌拉山方圆十余里的岩画中除狩猎、放牧劳作和各种草原植物动物图案之外,第一次出现了有好多毡包围成环形的“古列延”之图。
      拉施特在《史集》中记述到:“在古时候当某部落屯驻在某地时,就围成一个圈子,部落首领处于象中心点那样的圈子中央,这就称做“古列延”长春真人丘处机于成吉思汗十四年(公元1221年)从山东去中亚撒麻耳干谒见成吉思汗时路过斡赤斤诺彦的古列延时,曾看到“皇车毡帐,成列数千”的壮观景象。法国蒙古学权威勒内•格鲁塞在《草原帝国》中写道:“他们没有城市的概念,只有在迁徙的过程中渐渐组成了帐篷群。他们将随车携带的毡帐围成一圈,在圈子里生活……成吉思汗大汗的毡帐已经变成了正真的流动皇宫,毡帐中铺盖着皮毛和毯子,即为宽敞、舒适。”
      蒙古族历史上最有名最惨酷的一次战役是十二世纪末札答阑部与蒙古部之间十三翼“古列延”之战。成吉思汗调动了十三个“古列延”约三万余精兵,札答阑部札木合也组织了千余台勒勒车的十三个“古列延”骑兵来对抗,最后成吉思汗大败。便出现了“札木合用七十个大铁锅煮敌酋”的传说。
      元大都是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古列延”发展的延续,按蒙古族的居住习俗和蒙古宫廷的建制,是把国家的都城,皇宫看做是有生命的有灵心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所以要把都城建在国家的中心,把皇宫建在都城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蒙古人所说的《肚脐眼》(中心点)。再由外城、内城、皇城和巴托浩特层层圈围起来,在最里面的心脏部位上营建了帝国的中枢指挥总部——大明殿。如同“古列延”中心是王汗宫殿,以次是羊群扈卫、牛群扈卫和马群扈卫。军民一体的连锁防卫辐射到几十公里,几百公里。这样,外敌难以入侵,而一旦出击却很迅速便利。
      关于蒙古族敬仰“肚脐眼”{huisenqig}的根源,满都夫教授在其《蒙古族美学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58页有更精湛的分析:“《蒙古秘史》上记述忽图刺称汗时,在“蓬松树”下举行的欢庆歌舞活动时——“蓬松树”,就是“萨满树”。这里的“萨满树”——“本自地脐生”的意思,是说这种神树是从大地的“地脐”上生长出来的,以致在父权制时代的“天父和地母”论,也把大地称为母亲,因而这神树与大地母亲之地脐联系的观念,同样以闺女于母亲脐带相连的关系类比着神树与大地的关系。”
      所以元大都是由四层城墙形成的。史书一般认为为三层,即外城、皇城和宫城,但忽视了四大宫殿(即大明殿、延春阁、隆福宫和兴圣宫等“工字形[batuqihatu]宫殿外围还有一层由庑屋形成的围墙,建制和外城、皇城及宫城相同,都有正门、掖门、东西便门,钟楼鼓楼和角楼。这就是“古列延”的最里一层,称作“巴托浩特”[batuhot]——坚固之城的意思,这是不同于中国历代皇朝宫殿的特色之一。三、
      元大都城市规划最大特点是突出了蒙古民族崇尚“青山绿水”的历史传统。
      蒙古民族游牧文明的核心是人于自然的和谐统一。蒙古族千百年来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生活战斗,生性视野开阔,心胸宽广,从不保守,斤斤计较,对别的民族的好东西很容易接受,同时可以遗弃自己陈俗陋习。所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仅仅做了八年的准备就走向了世界。
      蒙古民族依赖大自然,热爱大自然。高山峻岭,江海大河,草原森林不仅给牧人带来了物质财富,还使人享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优美。成吉思汗时代,锻造了能够忍受极度严寒、酷暑、饥饿、长途征战,坚忍不拔、团结友爱、勇往直前的蒙古人奇特坚强的性格。蒙古族谚语说:地是生物之源,土是生活之泉,太阳是收获之父,水是丰收之母。
      蒙古族和大自然是血肉相连的,对于破坏大自然的行为是不允许的,不可容忍的。蒙古民族是大自然的骄子,蒙古民族的居住环境没有山没有水是难以生存的。忽必烈薛禅可汗决心建筑新的京城以后,他把金中都行宫大宁宫太液池(包括琼华岛)和浩瀚的海子(今积水潭)圈入了方圆六十里的大都城墙内。这在中国成建筑史上不能不算是个奇特的创举。致使七百余年以后的今天,北京人享受到北海、中海、什刹前海、后海、西海的美丽风光和清新空气。
      太液池地处大都的南部稍偏西,海子紧紧靠太液池偏西北方位。但两个湖水互不相通,也是一种奇特的设计(金代太液池和海子是一体的,元时因需求不同,人为分成两个湖。)太液池和金水河系统是供大汗宫殿用水的。海子则通过人造通惠河解决南北大运河漕运之需求。
      元大都的总规划设计上把琼华岛太液池纳入皇城内呈“
      ”形图案:即广寒殿矗立在中心琼华岛之巅,太液池琼华岛东岸是大明殿和延春阁一前一后鼎立,太液池琼华岛之西岸是隆福宫、兴圣宫,一前一后鼎立;整个皇城处在山光水色的美丽景色之中。实在是一个绝妙创举,充分体现了蒙古民族崇尚青山绿水、酷爱大自然的高尚品德。侯仁之教授在《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一文中写道:“大都布局稳定和谐,有富有山光水色,规模宏伟,为历来宫城设计所未有,实属一重大发展。”四、
      元大都的设计思想体现了汗权至高无上的思想。
      元朝统治者把宫廷建筑在京城的《肚脐眼》上(中轴线),营造的非常雄伟庄严,金碧辉煌,把汗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通过建筑艺术的美感体现出来。并在重要宫殿设置《秃速儿格》[dusreke](大酒瓮)及马头琴,显示权利和尊贵。
      蒙古汗王历来注重宫殿建设,有严格的斡尔多制度。
      成吉思汗时期在鄂尔浑河一带优美的风景区,建立了四大斡尔多,供四位皇后专用,考古曾发现蒙古帝国哈拉和林都城有75根柱子的大宫殿废墟⑪,可见当时建筑规模一斑,除土木建筑宫殿以外,还有许多恰迭尔斡尔多(帐殿)和大型蒙古包。史书载:“宫殿之外别有帐殿,名斡尔朶,金碧辉煌,层层结耕,棕毳与锦绣相措,高敞帡幪,可庇千人,每帐殿所费巨万。”
      元大都的建造不但体现了古老的蒙古建筑,营帐宫殿之风格,并走向蒙藏,蒙汉风格相结合为主的形式。元大都也是世界性的城市,所以也有少量阿拉伯、波斯风格的建筑。它的独特设计思想和建筑风格是中国建筑工程学上的一大宝库,是蒙古族建筑艺术营造学上的顶峰,给以元大都为胚胎发展起来的北京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幽燕地区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七百余年的中国统一定都史,可谓光辉灿烂,气度不凡。
      潘谷西教授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指出:“大都的建设是元代城市建设和建筑成就的典型代表。它的宏伟的规模,严整的规划,完善的设施体现了一个强大帝国首都的气势风貌。”主持美国故都费城城市规划20年之久的培根年说:“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工程,可能就是北京城了。这个中国城市是最为封建帝王的住所而设计的。企图表现出这里乃是宇宙的中心。整个城市深深沉浸在礼仪规范和宗教意识之中……它的(平面)设计是如此杰出,这就为今天的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宝库。建筑大师梁思成也把北京城比作庞大的历史陈列馆。无疑,这些专家的论述都是符合当时具体情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