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听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会觉得他的感情不温暖,音乐的颜色缺乏光亮,尤其是晚期作品,给人的感觉像看他的照片一样,里面有个冷漠并"皱起眉头"的人。作为二战以后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响乐大师,肖斯塔科维奇在音乐中准确地描述了20世纪经历过战争与革命洗礼后人类境况的画像。不像斯特拉文斯基与普罗科菲耶夫对音乐语言与形式的创新发生深刻的兴趣,他创作时遵循的虽然是配器与曲式上的古典原则,但色彩及美学却是完全现代的。
肖斯塔科维奇一生的真实状况如何,应当从其作品里寻找。表面上看,他一生在苏联位居高位,也备受西方世界关注。这极易给人一种误解,即他是一位有音乐家之名兼带政治面具的人,直到今天,西方世界还把他当作一个极权时代的证人看待。对他音乐的解读,也很少脱离政治以及时代等因素,回归作品的内核。
肖氏的创作抵制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虚无主义盛行的音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历代传承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复调合唱形式。
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部和声艺术,一次赴法国巴黎的演出让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观点。(复调音乐:即若干旋律同时进行而组成有机整体的一种音乐形式)
法国《解放日报》也发表专题述评说:“侗族大歌是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这种音乐要比纯粹遵循中国传统严格规则的音乐更能很快地为西方观众所接受。可以肯定,侗族歌唱家比起八九世纪之前,西方复调音乐初期的任何专业音乐家
80岁高龄的苗族古歌老人用略带沙哑、稍显沧桑的声音清唱,纯粹的歌声就像是水的源头,古老得好像来自时间的最远处。苗族姑娘所穿的苗族服饰满饰着银针、银簪、银珈以及银质的手镯、项圈,会在极暗的视线里隐约闪现流光,并在碰撞间发出流水一般轻盈的潺潺声。沉醉在银饰的碎碎水声中的感官,汲取苗寨山水、农田风光的背景下斑斓的服饰、热情的舞蹈以及古老的故事。
《仰欧桑》是在黔东南苗族地区流传千年的爱情叙事长诗,目前已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被苗族称作“最美丽的歌”。“仰欧桑”三个字是苗语的音译,此前也被译作“仰阿莎”、“仰阿瑟”,意为“清水姑娘”。它讲述的是:受天地孕育、在水井中诞生的仰欧桑美丽且善良,她嫁给太阳,但好景不长。太阳重利轻别离,离开仰欧桑到东海去,终年不归。
6年的别离让仰欧桑尝尽太阳的薄情,爱上了勤快老实的月亮,与他私奔到天边。太阳得知后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