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这是现已发掘的世界最大古人类石器制造场,这里早在50万年以前就是古人类劳动、生息、繁衍的摇篮,它的发现为地质学提供了从呼和浩特到山西一带华北地区的典型地层,被称为“大窑组”,不仅填补了内蒙古地区旧石器时代研究的空白,也为人类研究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1973年发现的大窑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33公里处的保合少乡大窑村南,地处丘陵地带,村前有兔儿山、骆驼山和凤凰山,他们都由太古代花岗片麻岩和燧石构成,燧石质地坚韧、易击打成型,是制造石器最理想的原料,从1976年到1983年的多次发掘,先后出土大量石器可以看出,这里曾是猿人,古人,新人当时制造石器的理想场所。
从遗址的地层结构看,它属于我国华北地区典型的地层。在古老花岗片麻岩上,覆盖着三层相互叠压的黄土。底层是更新世中期的离石黄土,距今约70万年到10万年左右。中间是过渡黄土层。上层是更新世晚期的马兰黄土,距今约10万年至1万年左右。
大窑遗址为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因此精制的石器很少,多为半成品、废品等。根据古地磁、放射性碳素、石器型制等考古学测定等断代方法断定大窑石器制造场分为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三个阶段。
在考古发掘中,最下层的离石黄土中出土大量石制品,这里出土的石器主要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锤、石球等,其中尤以刮削器、钻具、尖状器等为多。刮削器又分为凹刃、凸刃、直刃、圆刃、两边刃、多边刃及龟背形等。器形均偏大,,除石制品外,还发现带有人工开采痕迹的大石块,它的四周散有约70块小石块,这些小石块尚可与大石块对上人工锤击下来的剥落面痕迹,同时还发现了人类股骨化石残片、用火的痕迹以及肿骨鹿上、下颌骨烧骨化石。
1976年的发掘中,在马兰黄土层中出土了人类文化遗物和活动的遗迹,并且发现了很多打制的石器半成品,同时伴存有动物化石,所以晚期命名为“大窑文化”。这个时期的石制品种类多样,有石核、石片、多种砍咂器和刮削器,其中龟背形刮削器独具特色,是该文化的典型石器。此时与人类同期的其他哺乳动物有肿骨鹿、真马、啮齿动物、驼鸟、羚羊、原始牛、赤鹿、披毛犀、虎、古菱齿象等。
在后期的发掘中,由于在下层的离石黄土和中间的过渡黄土层中出土了人类文化遗迹,这就使石器制造场的时代提前到了北京猿人时代。这说明了大窑曾是猿人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制造工具的石器制造场,其中包括晚期的“大窑文化”。
大窑文化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内蒙古地区旧石器时代研究的空白,也为人类研究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它是我国迄今所知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早、中、晚三期的旧石器制造场,也是现已发掘的世界最大古人类石器制造场,它的发现为地质学提供了一个从呼和浩特市到山西一带华北地区的典型地层,被命名为“大窑组”。同时从大窑遗址出土的石器器形上和制作技术上看,都与山西襄汾的丁村和怀仁的鹅毛口遗址的出土时期极为相似,显示出它们同属于一个文化发展系统,从时代来看,大窑文化晚于丁村文化而早于鹅毛口遗址,因此,填补了两者间时代的空白,上承丁村文化,下接鹅毛口文化。这些都表明内蒙古地区也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早在50万年以前就是古人类劳动、生息、繁衍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