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马与游牧民族的生活和战争


    
      
      
     马与游牧民族的生活和战争
    
      据考证,蒙古先民早在青铜器时代就有养马的文化遗迹。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在大同附近以四十万骑兵围困汉高祖刘邦,曾以马的颜色分类编队,“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龙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卒马”①。可见匈奴“良马”的数量和品种已有相当规模。以后陆续兴起于大漠南北辽阔草原上的鲜卑、柔然、突厥、回鹊、契丹等游牧民族,均富以马。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阴山道,阴山道,纥逻敦肥水泉好;每至戎人送马时,道旁千里无纤草”的名句,描绘出当时居住在阴山一带的游牧民族,每逢与中原汉族进行交易时,阴山道上那茂盛的野草,被过路的马群吃得净光的景象。史载:“成吉思汗的七世祖母莫挐伦的马多到无法计算,当她坐在山头上,看到从她所坐的山顶上直到山麓大河边,遍地畜蹄”②久已游牧于大草原中的部落,继承和发展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养马业,逐步开辟了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放牧的方法是,从春到夏在一定的地域内,逐水草而移动,临近冬季重返原牧场。因为牧场的好坏,水草丰饶与否,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牲畜繁殖的决定因素,所以他们很注意选择牧场。特别是蒙古统一前,各部落间战争此起彼伏,马的多寡强弱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对牲畜的饲养、调护十分重视。在每次激战后凡出战之好马必须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护、补充,于水草肥美的草场放牧,绝对不允许骑乘。成吉思汗再三强调:“希汝越高山渡大江而行焉。当虑途路之遥远,当惜军马于未瘦时,行节粮于未尽时。马既瘦则惜而无济矣;粮既尽则节而无法济矣。”③游牧民族视马为十分宝贵的财产,为保卫这种财产以及这种财产赖以发展的牧场,甚至不惜牺牲性命。例如:“押刺伊而部有群小儿掘田间草根以为食,莫挐伦乘车出,适见之,怒曰:此田乃我子驰马之所,群儿辄敢坏之邪。驱车径出,辗伤诸儿,有至死者。押刺伊而忿怨,尽驱莫挐伦马群以去。莫挐伦诸子闻之,不及被甲,往追之。莫挐伦私忧曰吾儿不甲以往,恐不能胜敌。令子妇载甲赴之,已无及矣。既而果为所败,六子皆死。押刺伊而乘胜杀莫挐伦,灭其家。……莫挐伦第七子纳真,于刺忽民家为赘婿,故不及难。闻其家被祸,亦乘马追之,欲夺回马群……④成吉思汗青年时代,也曾为了八匹骟马与泰赤兀惕部人争战,第一次显露出他超人的军事才能,同时也暗示着没有现代交通的条件下,马就是胜利者的象征。
    
      所以成吉思汗称雄时代,进一步开辟牧场、扩大牲畜的牧养繁殖,尤其是孽息马群。并将其作为蒙古国的一贯政策。至忽必烈汗时,每年的九、十月,派遣太仆到全国各牧场检阅养马状况,并登记造册。大元帝国有多少牧马?其数字皆有案可稽。当时在全国设十四个官马道,所有水草丰美的地方都用来放牧马群,“自上都,大都以及玉你伯牙、折连怯呆儿,周回万里,无非牧地”⑤。可谓“马之群,或千万……亦一代之盛哉”⑥。这就为蒙古军远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马力条件。即使在艰苦的战中,也没能忘记充分利用土耳其、波斯、阿拉伯等善于养马的西域诸国的俘虏为牧人,发挥他们的养马技术,学习他们新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并把“波斯国出产的名马”⑦及所获得的优秀马匹输入蒙古草地,以增加新的品种,改良和驯育优秀马匹。
    


    
      
    
      祖祖辈辈过着游牧生活的蒙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养马经验:通常是“其马初生一、二年,既于草地苦骑而教之,却养三年而后乘骑”。“凡驰骤勿饱,凡解鞍,必索之而仰其首,待其气调息平,四蹄冰冷,然后纵其水草”。这些马经过严格训练,能达到“千马为群,寂无嘶鸣,下马不用控系,亦不走逸”⑧的程度。进入战争,无论是冲锋、退却,还是躲避,骑士都能运用自如。从此,“蒙古马”奔腾在世界历史舞台上,以其冲力大、耐力强、速度快和体质健壮的特点,被誉为世界著名马种。这是蒙古人的卓越创造,也是蒙古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正如《蒙古古代战争史》所总结的:由于养马业发达,从而依靠为数众多、品种优良的蒙古马为基础,建立了一支日行400里的“箭速传骑”,成为当代世界上最优秀最精锐的犹如今日之机械化部队一样的快速骑兵,使蒙古人的特长得以发挥,百万铁骑则成征服者的象征。
    
      历史上著名的“十三翼之战”,成吉思汗与扎木合双方出兵六万,随军之马竟达二十万之多。“凡出师,人有数马,日轮一骑乘之,故马不困弊。”⑨这种歇马不歇人的“从马”措施,增强和保持了蒙古骑兵战斗力,他们“马走如龙,矢行似电”,追击敌人时,坠如天降,使之措不及防。退却时如同电逝,即刻无影无踪……时成吉思汗西征,一兵配以十数匹马,其马“尽力奔走,而气不喘,即经陈七、八日不足水草,而不渴”。行军中,兵士须将十数匹顺次换骑,尤其是日夜兼行或完全断粮,濒于饥饿的时候,士兵可刺穿疾驰中乘马背部静脉吸取一点血。这样不会给军马造成太多痛苦,又能挽救士兵于饥饿之中。同时,为保障源源不断的兵员,成吉思汗断然实行“军政合一”的千户制。千户内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一律服兵役自备马匹、兵仗,由千户、百户长带领出征。这些军队“上马则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具有亦军亦牧的特点。
    
      在《多桑蒙古史》和《世界征服者史》中都有蒙古人不与人战时,则与动物战的记载。故冬初围猎,不单是猎取野兽,也为的是习惯狩猎锻炼,熟悉弓马和吃苦耐劳。因此蒙古人个个能骑善射,惯于征战他们任意驰骋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所向披靡,自由翱翔。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忽必烈,东征西战,以锐不可挡之势征服几乎全部亚洲和包括前苏联、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在内的大半个欧洲的广大地区。战果赫赫,建立横跨亚欧的大元帝国,都得利于蒙古马。
    
      
     参考文献:①《魏书·食货志》卷一百一十。
     ②〔波斯〕拉施特主编《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1983版。
     ③额尔登泰
      乌云达贵:《蒙古秘史》(校勘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④《元史•纪》卷一。
     ⑤⑥⑨《元史·志表》卷九。
     ⑦《马可波罗游记》,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版。
     ⑧赵琪:《蒙挞备录》。
    
      
     ——摘自《蒙古马及其文化》,托雅,社会科学辑刊,一九九四年第四期,总第九十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