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蒙古部族、部落史话


    
      蒙古部族、部落史话(一)提要
      撰文/宝音德力根
      齐达拉图
      “部族”,一般指历史上具有不甚稳定的共同地域、语言、文化和经济等特征的群体。部族的形成开始于父权制氏族社会晚期,即人类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时代。在部族形成过程中,人类社会的血缘联系逐渐被地域联系所取代。以蒙古民族为例,其先民早在公元9—10世纪已经经历了这一历史过程,在回鹘和契丹统治下的蒙古高原上的蒙古、突厥语族部落社会正处于部族社会的初期,血缘氏族关系已经被地缘关系和阶级关系所取代。父权制家族(蒙古名“斡孛黑”—Obuq)贵族(蒙古名“那颜”—Noyan)只保留着父系氏族外壳,人们被分为那颜和哈阑(Aran)两大阶级或阶层
      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前者是统治阶级,后者是被统治阶级。哈阑又可分为哈剌出(Qaracu,汉译“黑首”)和孛斡勒(Bou’ul,汉译“奴婢”)两大阶层,前者是由父系氏族成员演变而来的平民,后者则是被征服的不同部族、氏族成员。需要说明的是,在现代蒙古语中“孛斡勒”这个词也被借以译写“奴隶”。于是有些学者望文生义,认为蒙古人社会曾经经历过奴隶社会。其实,蒙古社会的孛斡勒更像中世纪欧洲的隶农,虽然与那颜有严格的人身隶属关系,却有自己的家庭和私有财产,与古希腊奴隶,即所谓的“会说话的工具”完全不同。
      部族、部落之间通过不断的兼并,形成了被称作亦儿坚(Irgen)或兀鲁思(Ulus)的几大部落集团——蒙古、弘吉剌、塔塔儿、蔑儿乞、斡亦剌、八剌忽诸部、克烈、乃蛮、汪古。每一个亦儿坚又分若干牙孙(Yasun,相当于“胞族”、介于氏族和部族之间的社会组织),牙孙下则是若干“斡孛黑”即父权制家族。亦儿坚或兀鲁思这种大部落集团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兼并战争预示着蒙古语族部族、部落将形成更大的联合,一个新的前资本主义民族共同体的诞生。
      1206年,出身于蒙古部乞颜贵族的成吉思汗完成了统一室韦—鞑靼各部的历史使命,于是这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便有了响彻世界的名称——蒙古。
      成吉思汗进一步打破蒙古人部族、部落壁垒,以千户编制蒙古高原所有百姓,于是千户制成为蒙古社会最基本的行政军事组织。尽管有些千户仍然以旧的部族名称出现。千户的组成有两种情况。小部分千户是以原来的父权制家族及其属民为主组成的,未经重新瓜分。他们或是成吉思汗的姻亲,或是主动归降的部族、氏族。如,成吉思汗的姻亲弘吉剌各千户、亦乞列思部的孛秃驸马千户以及主动归降的汪古部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家族和斡亦剌部忽都合别乞家族,都仍旧“统其国族”,按照统一制度分组为若干千户,自任其亲族为千户那颜,但必须提请成吉思汗同意。后来,归降的汪古、斡亦剌贵族又成了成吉思汗家族的新的姻亲。成吉思汗的同族、尼伦蒙古的一些氏族首领,一直忠于成吉思汗,虽然最初实力较弱,但在统一战争中逐渐强大、立下殊勋,如兀鲁部的术赤台、忙兀部的畏答儿、八邻部的豁儿赤、格尼格思部的忽难等人,成吉思汗特许他们管领本部百姓及俘获人口,组成自己的千户。
      更多的千户是以不同的部族人众混合组成的,而其统治者都是追随成吉思汗建功立业的奴婢——孛斡勒或安答(Anda,汉译“契友”)、那可儿(Nökör,汉译“伴当”)。如成吉思汗十世祖先时代被征服的兀良哈氏奴婢后裔者勒蔑、速不台、察忽儿罕三兄弟以及成吉思汗六世祖先时代被征服的札剌亦儿氏奴婢后人木华黎等,因为功勋卓异,成吉思汗授予他们收集兀良哈、札剌亦儿族人组成自己千户的特权。但是,由于时代久远,他们能够收集的族人毕竟不多,更多属民源自战争中掠夺而来的人口,尽管他们以千户长的姓氏作为千户名称。原来人数众多的大部落,如塔塔儿、克烈、乃蛮、蔑儿乞等则被瓜分,其部众都被“分与了众伴当”。成吉思汗继父蒙力克,早期的安答和那可儿许兀慎氏孛斡儿出,为成吉思汗通风报信而立功的把歹、乞失黎黑,这些人的千户都是在瓜分上述部族、氏族的基础上形成的。
      作为大蒙古国的基本军事、行政单位,无论哪一种千户,血缘组织已经荡然无存,完全被地缘关系所取代。通过编组千户,全蒙古百姓被纳入严密的组织,由大汗委任那颜管领。各千户有各自相对明确的牧地,平常要在指定的范围内游牧。属民被束缚在自己的千户内,严禁擅自离开所属千户以及下层的百户、十户。如违令,擅离者要处以极刑,接受者也要予以严惩。国家以千户为单位征派各种赋役并签调军队,所有民户都应在本管千户内着籍应役,负担差发。凡年十五至七十岁的男子都要服兵役,随时服从命令,自备粮草、兵马,随本管那颜出征。
      1368年蒙古失去对中原的统治,历史进入北元与明朝对峙时期。1402年蒙古分裂为东西两大集团,东蒙古由蒙古大汗即原来的元朝皇帝所属各部以及与之关系密切的成吉思汗诸弟(即蒙元时代的东道诸王)后裔所属部众组成;西蒙古又称瓦剌—卫拉特,是由原阿里不哥(忽必烈弟,1260—1264年与忽必烈争夺蒙古大汗之位失败)属民即蒙古森林民后裔组成。两大集团为争夺蒙古高原霸权长期征战,两大集团之内也有不同政治势力的角逐与倾轧。在这些残酷的斗争中,蒙古大汗大权旁落,往往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异姓贵族逐渐成了主角,长期把持蒙古朝政,有的甚至夺取蒙古大汗之位。15世纪,经过不断的分化与组合,蒙古人社会形成了被称作万户(Tümen)或兀鲁思的十四个大部落集团。这些部落集团多数在异姓贵族控制之下,只有一部分归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以及旁支东道诸王直接统治。东蒙古有大汗本部察罕儿、阿儿秃斯、应邵不、满官嗔—土默特、罕哈、兀良哈六大万户—兀鲁思和成吉思汗四个弟弟后裔所属好儿趁、也可、察罕、山阳(岭南)四大万户兀鲁思;西蒙古瓦剌则有绰罗斯、克尔刻(吉尔吉斯)、巴图特、辉特等四大万户。
      15世纪后期,成吉思汗、忽必烈后裔达延汗重振黄建家族,通过战争与联姻手段剥夺了异姓贵族对东蒙古大汗本部各万户—兀鲁思的统治权,将自己的子孙分封到各万户及其下属鄂托克(Otuq,相当于蒙元时代的千户,又称和硕—Qosiγu)。由于达延汗的分封蒙古大汗本部六万户格局被打破,形成了由达延汗后代世系统治的新的万户—兀鲁思集团和和硕—鄂托克组织。自17世纪30年代至18世纪中叶,经一个半世纪,后金(爱新国)\清朝最终征服了蒙古民族各部落集团,确立了以盟旗制度为核心的统治体系,蒙古民族历史进入衰败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