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百家论坛










当前文章:"潮尔道"--蒙古族长调艺术中的珍品


    
      "潮尔道"--蒙古族长调艺术中的珍品
    樊祖荫(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蒙古族的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其中民歌占有重要地位。按演唱场合和内容,可分为雅乐与俗乐两类;按体裁,则可分为长调与短调两类。蒙古族民歌大多为单声部的独唱与齐唱,但在部分长调歌曲中运用了持续低音的唱法,这种二声部歌曲通称之为"潮尔道"。全文有四部分组成:
    一、"潮尔道"与"潮尔"
    "潮尔道"名称中的"潮尔"(?ogur),系蒙古语译音,有的又写作"潮儿"、"抄儿"等。其词根含有是"回声"、"和声"、"回响"之意,在实际音乐生活中常指某种特定的乐器或歌唱形式。在蒙古族民间,被称为"潮尔"的有如下四种乐器或歌唱形式及其音乐:其一,科尔沁草原上流传的二弦琴,在演奏时里弦空弦一直鸣响着,称为"乌他顺潮尔";其二,新疆阿拉泰蒙古族地区留存的一种吹管乐器,在吹奏时人声先发出主音持续音,然后,吹奏笳管旋律,构成二重结构的音乐织体,称为"冒顿·潮尔";其三,在阿拉泰山南北蒙古族地区流传的一种歌唱形式,由一人唱出两个声部(低音部为持续长音)的独特二重结构,称为"浩林·潮尔"或"呼麦";其四,主旋律为长调独唱,下方声部由一人或众人以衬词"噢"演唱长音持续音,此即"潮尔道"。从以上四种"潮尔"音乐来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演奏或演唱时,在主旋律下方均伴随有一个持续低音声部。因此,有持续低音声部的二重结构是"潮尔"音乐的本质特征。
    二、"潮尔道"的历史与歌曲内容
    "潮尔道"产生于何时,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元朝宫廷中已演出潮尔道;另一种则认为,"潮尔道"来源于民间的"浩林·朝尔",大约形成于明代中后期。现存的"潮尔道"曲目共有10首。其歌词庄重严肃,内容大多是缅怀祖先的功德;歌颂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赞誉宾客的品格;或是表达对友人的情谊、对人生的良好祝愿等,从不涉及日常生活俗事,属于雅乐的范畴。
    三、"潮尔道"音乐分析
    "潮尔道"具有相对固定的程式和音乐结构。其结构可分为固定衬词引句、主体段落与副歌三个部分。
    "潮尔道"采用五声调式,但各部分之间在调式与调性上多有变化。
    四、"潮尔道"的生存现状与保护工作
    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47年5月1日)之前,潮尔道主要是在王府或者是在那达慕、敖包祭祀等重大场合上由专门的潮尔道歌手演唱。此后,原居于社会顶端的王公贵族和寺院高层喇嘛退出历史舞台,牧主富户和普通牧民以崭新的方式形成新的社会关系。新的社会制度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民间音乐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生活结构发生改变。随着王公贵族阶层的消失,过去王府和贵族府邸特定音乐生活的形式也随之消亡,从而导致大量王府艺人流落民间,使得潮尔道以"半活态"的形式封存于此。例如苏尼特王府歌手洛卜桑太伊、策旺,阿巴嘎旗王府歌手斯日古楞,阿巴哈纳尔旗王府歌手特木丁、哈扎布等,解放后他们离开王府回到了民间,而他们掌握的王府仪式歌曲,由于失去原来的演唱语境而只能存封在他们的头脑里。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才录制了由哈扎布(主唱)、萨仁格日勒(伴唱)演唱的10首"潮尔道"。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深入实施,特别是长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第三批名录之后,当地政府和群众对传承、保护"潮尔道"音乐显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一方面,不少著名的"潮尔道"歌手踊跃参加各种音乐会演出和全国性的比赛,因屡获大奖而在全国名声名大振,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当地群众对"潮尔道"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并纷纷学唱,使这个艺术品种得以迅速传播。目前,在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广大的牧区不仅有很多人学唱"潮尔道",而且已在那达慕、敖包祭祀、过年、过寿、生小孩、迁居新家、婚礼、宴会等民俗仪式场合进行演唱;与此同时,"潮尔道"在各个旅游点也成为经常化表演的节目。另一方面,政府对"潮尔道"的传承人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措施,既享受各种荣誉和物质待遇,又切实承担培养接班人的义务,以使"潮尔道"得以更好地原本传承;学术界也对它的历史、曲目、传承人及音乐本体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并已获得许多学术成果。
    相信这个承载着深刻的民族记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精神、审美等多方面价值的蒙古族长调艺术珍品,一定会在全社会的呵护下,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