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略说唐诗中的“羊”


    
      
     论文提要
     略说唐诗中的“羊”
     高建新
     羊是人类最早训化的动物之一,距今5-8千年的仰韶文化半坡遗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羊在华夏民族发展过程中贡献巨大,不仅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肉食,还影响到了人们的文化及审美观念的形成。《说文解字》说:“羊,祥也”;“《考工记》注曰:羊,善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又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美’与‘善’同意”;段注:“羊大则肥美”。屈大均《广东新语•乳羊》(卷二十一)说:“东南少羊而多鱼,边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西北多羊而少鱼,其民亦然。二者少而得兼,故字以‘鱼’‘羊’为‘鲜’”。体现在唐诗中,羊既可以描绘美好的生活图景,又具有多种文化蕴涵和情感指向:
     一是北方游牧生活的生动呈现
     游牧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畜群、草场、牧人构成了游牧的基本条件。“游牧社会可被看做依赖于家畜与空间移动或游牧的协调共存”(见齐木道尔吉主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羊作为家畜之一,是北方游牧文化的核心构成之一。北朝《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牛羊是这幅壮阔的草原图景中最具生机的构成。又如唐无名氏《杂曲歌辞》其一《镇西》:“天边物色更无春,祗有羊群与马群”;李宣远《并州路》(题注:一作杨达诗,题云《塞下作》):“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王建《塞上逢故人》:“走马登寒垄,驱羊入废城。羌笳三两曲,人醉海西营”;《敦煌廿咏》其七:“暗碛铺银地,平沙散玉羊。体明同夜月,色净含秋霜”。
     二是和谐安宁生活图景的诗意描绘
     与进入审美视野的多数动物带给欣赏者的是盎然的野趣不同,牛羊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优美的田园风光、温馨的牧歌情调,酿就的是一种如归家一样宁静安详、充满了暖意的氛围。牛羊的归来总是在夕阳下落的黄昏时分,而黄昏又是一个让人思绪荡漾的时刻,早在《诗经•君子于役》中就已经有了这样的画面:“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在夕阳黄昏酿就的温暖色调中,鸡儿纷纷回到窝中,牛羊从山上缓缓下来。一位妻子久久伫立,思绪难宁:鸡儿、牛羊也知道回圈聚集,而自己思念的亲人却还在外面服劳役,这怎能不让人牵挂呢?“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由此成为一个范本,也被唐人不断临摹。
     三是唐人喜好“胡食”饮食风俗的珍贵记录
     与中原汉族以谷物为主要食物不同,北方游牧民族的食物则主要是牛羊肉、奶、酪等。胡风盛行有唐一代。因为喜欢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唐人也喜欢游牧民族的饮食。《旧唐书•舆服志》载:开元以来,“贵人御馔,尽供胡食”,从开元年间开始,富贵人家的肴撰,几乎都是胡食,整个饮食传统都要改变了。烹煮,是唐人食用羊肉的主要方法。此外把羊肉夹在胡饼中食用也在唐代相当流行。
     《汉书•地理志》说:“民有五畜,山多麋鹿。”颜师古注:“五畜:牛、羊、猪、鸡、犬。”羊作为“五畜”之一,在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唐代是这样,今天仍旧是这样。
     作者简介:
     高建新,内蒙古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