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景区风光


    
      
     景区风光
     白音哈达景区
     白音哈达草原景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两级政府筹资建设的高端旅游接待景点,也是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2009年十大公益项目之一。景区旨在建设成为全区功能设施超前、民族文化特色鲜明、规模最大的草原景区,填补呼伦贝尔市高端公务接待、商务会议、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的空白,对于打造内蒙古天堂草原代表性景区,展示内蒙古草原文化底蕴,提高呼伦贝尔公务接待水平,提升呼伦贝尔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建设沿海拉尔河岸旅游文化景观带,具有深远意义。
    


     景区总接待能力为750人住宿、600人开会、2300人就餐,300名服务人员食宿、150个地下地上停车位。白音哈达草原景区位于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白音哈达嘎查境内,景区东有12平方公里的呼和诺尔湖,西南有蜿蜒曲折的海拉尔河以及莫日根河和海拉尔河汇流的湿地,301国道从景区东南侧穿过,景区距离海拉尔55公里。景区四周是辽阔无垠的草原,草原植被覆盖率95%以上,天空澄清透明,草地碧绿清新,该区主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景色优美,居高远眺,东南侧的海拉尔河蜿蜒曲折,左侧呼和诺尔湖波光滟滪,一望无垠的绿色尽收眼底,是夏季开展观光避暑、生态旅游和冬季开展冰雪旅游的最佳之地。
     陈巴尔虎旗金帐汗旅游部落
     金帐汗旅游部落始建于1994年,是以部落样式为主体,聚集了以蒙古民族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民俗民风、宗教艺术、餐饮等综合旅游服务景区。金帐汗蒙古部落是呼伦贝尔唯一以游牧部落为景观的旅游景点,位于呼伦贝尔草原“中国第一曲水”的莫尔格勒河畔。这里是中外驰名的天然牧场。中国历史上许多北方旅游牧民族都曾在这里游牧,繁衍生息。
    


     景区距依托城市呼伦贝尔市近40公里,离S201线公路只有5公里。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服务区以蒙古民族特色古朴典雅独特风格的282平方米的砖木结构的蒙古包为主,周围环绕坐落成吉思汗金帐、鄂伦春撮罗子、七星帐蒙古包群和达斡尔山庄,还有400多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多功能凉厅和600平方米多功能观赏博克擂台、民族歌舞篝火晚会场等。可同时接待1000余人就餐,100余人住宿;可举办大型民族体育赛会和大、中、小型歌舞表演、篝火狂欢晚会等娱乐活动。设有马队迎宾、套马表演、驯马表演、马群瞬间摄影、祭敖包、蒙古族博克表演、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三少民族民情演示、访牧户体验生活、骑马、骑骆驼摄影、骑马观光、乘勒勒车、米日杆车观光、篝火狂欢晚会、民族歌舞表演、射箭、打弹弓、飞镖等活动项目,已达到了游、行、住、食、娱、购六大要素为一体的大型民族民情、民族文化的草原景点。金帐汗景点的布局,就是当年成吉思汗行帐的缩影和再现。法国、日本、德国、香港、台湾、俄罗斯等中外影视剧组纷纷纷此拍摄影视剧,是理想的草原影视基地。
    


     历史传说:元1202年,铁木真向王汗和札木合等蒙古贵族保守势力发起了一场讨伐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今陈巴尔虎莫尔格勒河谷中会屯山一带,所以蒙古史书中也称“会屯战役”。铁木真率部从左侧也就是从今兴安岭西麓突袭敌人,当打乱了敌人阵势后,铁木真部撤回会屯山上,敌人以为铁木真阵败而后撤,便紧跟追杀过来,这时铁木真部从山上射出无数箭,像暴风雨般下来,士兵像猛虎般冲杀下山来,敌人败下阵来四处逃窜。通过这场战役的胜利,铁木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可汗的地位,政府了蒙古高原的东部地区,在雄伟的呼和温都尔附近,富饶美丽的莫尔格勒河谷中架起了铁木真的金帐,庆贺了这场辉煌胜利。
     陈巴尔虎旗民族博物馆
     一、展馆概况
     陈巴尔虎旗民族博物馆位于陈巴尔虎旗旗府所在地巴彦库仁镇,成立于2007年6月,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布展面积4500平米,总投资4000万元,是内蒙古自治区旗县面积最大的民族博物馆。馆内珍藏品达2924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2套(98件),二级文物32套(57件),三级文物54套(100件),分民俗、历史、自然、成就等四个展厅展出,全长展线827米。共分四个展厅:一层为自然展厅,有野生动植物标本、鱼类、昆虫、矿产等标本;二层为历史厅,民俗厅和成就厅。民俗厅分别有巴尔虎民俗和鄂温克民俗展区。
    


     二、展厅特色
     陈巴尔虎旗民族博物馆主要反应蒙古族巴尔虎部落及鄂温克族通古斯部落的简史、古老文化、风土人情。巴尔虎部落是蒙古族最古老的部落,是在铜石并用时代居住在贝加尔湖畔;1732年、1734年到呼伦贝尔戍牧屯边,是呼伦贝尔原住民之一。目前,主要集居在陈巴尔虎旗和新巴尔虎左右两个旗。鄂温克族通古斯部落是从“十月革命”前后从额尔古纳北岸迁入陈巴尔虎旗境内定居,成立了鄂温克民族苏木,该部落仅有2000余人。
     自然厅:陈巴尔虎草原是呼伦贝尔草原的典型地带,是世界上仅存的典型天然草甸草原,被誉为“天堂草原”,这里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和野生动物栖息,形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宝地。自然展厅展出了野生动物标本84种134个,野生植物标本118个及大量昆虫、两栖爬行、鱼类标本和矿产标本及陈巴尔虎旗地貌沙盘。有在我旗出土的猛犸象、东北野牛、披毛犀骨化石及全球数量不足1000只的中华秋沙鸭、遗鸥等珍贵鸟类标本。
    


     历史厅:几千年来,东胡、鲜卑、室韦、契丹、女真等16个古代游牧民族繁衍生息在陈巴尔草原上。近几百年,蒙古族的陈巴尔虎部一直生活在这里,创造了蒙古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在全旗境内共发现古遗址遗物点373处,出土珍贵文物1000余件。其中2处遗址被定级国保单位,2处为省保单位。
     藏品展出新石器贝壳项链手链、战国铜矛、隋唐室韦独木棺、鲜卑驼马纹饰件、仕女盘龙纹雕砖、元代铜鎏金马鞍饰件、巴尔虎戍牧屯边唯一物证清代银马嚼子、日本侵华罪证天皇御赐铜牌、98式将佐军刀、陆军大臣白川義则题款花瓶等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的文物。
     民俗厅:将反映游牧民族历史以及由于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产生的草原文化为重点,分为2个单元,分别展出陈巴尔虎民俗和通古斯鄂温克民俗。巴尔虎民俗厅突出展现了蒙古族巴尔虎部与蒙古其它部落文化差异,分民间文艺、狩猎文化、服饰、民俗用品等展览内容;鄂温克展厅展出通古斯鄂温克族民俗及生产生活场景,真实的反映了民风欧亚交壁,独具特色的生活原貌。
     成就厅:现代成就厅以36个展板展现我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近年来,我旗确立并实施了“生态立旗,牧业稳旗,工业富旗,开放强旗,科教兴旗”的发展战略,一个充满活力、后劲强大、蓄势待发的陈巴尔虎旗正在崛起。
    


     馆藏珍品有:“人面双马纹”金饰,这件饰件采用模铸、切削工艺制作,近乎长方形片状;双马人面牌从打孔和切削边缘看没有使用痕迹,为宗教礼器无疑。从器型、制作工艺及纹饰分析判断,这些文物均应为东汉晚期文物,具有关联性,如同一坑殉葬品。据考证金饰牌的主人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部落酋长或萨满巫师,这对于蒙古族源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物考古价值。清代银马嚼子,本展品是一件有300百年历史的银马嚼子,是物主人当年从布特哈地区到呼伦贝尔戍边时带过来的。它是当时巴尔虎人戍边驻牧的唯一一件完整的历史物证。新石器贝壳项链、手链,这是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将小石珠、小烁石、兽牙、兽骨等穿孔连接后挂于胸前,是贝壳饰件的经典作。鲜卑驼马纹饰件,这组青铜带饰出土于旗东乌珠尔敖包特,共12件。其中4个带饰主件呈长方形,驼、马纹,镂空,长、宽均合于比例,范模制成,线条流畅,形神俱备,属上乘之作。马气势雄健,膘肥体壮;驼双峰,昂头。作为小型饰件,如此精到工艺本身就极其少见,而在如此小的空间,把作品定格在驼、马之间,就显得更不寻常。在呼伦贝尔地区出土青铜驼马纹带饰当属首例,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元代铜鎏金马鞍饰件,《蒙鞑备录》记载,蒙古族“其俗射猎”“生长鞍马间”,自孩提时代即学习骑射,被誉为马背民族。本展品是一套全品相鎏金青铜马鞍饰件是马背文化的经典展品,在内蒙古地区首次发现。室韦独木棺,1986年、1995年、2007年分别在陈巴尔虎旗西乌珠尔发现隋唐时期室韦独木棺。清代四品武官服,该清代四品武官服出土于旗乌珠尔苏木,从服饰可以断定,主人为满清正四品武官,职务为佐领一级。服饰有官帽一顶,服饰全套完整,官阶明确,是目前呼伦贝尔地区出土的最高级别的清代武官服,有着重要的考古价值。新巴尔虎志,古代蒙文手抄本,记录了新巴尔虎、索伦、达斡尔等民族戍边牧屯边事件和人畜财产账单,是蒙古族巴尔虎部等北方少数民族在清雍正期间戍牧屯边的重要书证。萨满服饰,萨满教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原始宗教。萨满一词系通古斯语,意为兴奋、不安和狂悖的人。《宗教词典》中解释其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蒙古族信奉的萨满教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有明显的氏族部落宗教特点。萨满教的基本特征是以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的信念为思想基础,既有自然崇拜,也有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具有一定的崇拜内容和祭祀仪式。萨满服饰是反应巴尔虎蒙古族宗教信仰的重要文物。
     三、古遗址
     (一)金界壕遗址,陈旗境内的金界壕遗址是呼伦贝尔北部金代古城一段,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位于旗北部边界八大关渔场附近,渔场东西两侧各有一段,每段呈弧形,全场22.5公里。金朝修筑的这道军事防线,工程浩大,气势宏伟。界壕由壕、墙、边堡等形成一套完整的军事设施。界壕多沿河流、山脉走向,选择在山麓下修筑。
    


     (二)浩特陶海古城遗址,浩特陶海古城:浩特陶海古城位于浩特陶海牧场西约100米,海拉尔河下游200米处。平面基本呈方形,古城周长约1890.34米。有南、北2门,门外有瓮城,瓮城门向东开。四面墙筑有38个马面,四角均有角楼。古城城墙夯土筑,城内中心处有一方形台基,台基西北方还有数处院落遗址,共见有7座房址。台基和房址周边散落有残砖。古城外有护城河。当时契丹族为了防御大兴安岭西部蒙古诸部在修筑古长城的同时建立许多边防城堡,浩特陶海古城为其中重要的一座。《辽史、地理志》载:“泰州德昌军节度,本契丹二十部族放牧之地,因黑鼠族累犯通州,民不能御,逐移东南600里来、建城居之,以近本族”。辽代泰州属辽国上京道,是辽国控扼北方地区的军政重镇,州治所在今黑龙江泰来县塔子城古城,浩特陶海古城位于泰州西北600里,为辽代“通化州”。浩特陶海古城自龙江考古队调查后,市旗文物工作人员多次进行普查,1996年6月,在古城遗址上建立保护标志,划分保护范围,建立文物档案。1992年《呼伦贝尔文物》第1期《浩特陶海古城》一文,文中描述了古城址的遗址形态,并分析阐述了历史断代。此文为以后保护、研究这些古城遗址和古墓群提供了较权威、详实的依据。1989年6月6日浩特陶海古城批为旗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9月4日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经批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万人坑遗址,位于陈旗境内敖包山西侧,陈旗东南部,北依敖包山,南临海拉尔河,处于半环形的岸崖之下,白沙围裹之中。遗址距301国道和201省道交叉口500米,距海拉尔北山遗址3公里。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呼伦贝尔地区。1934年—1939年,日本关东军从河北、山东、辽宁等地掳来大批中国农民充当劳工,在敖包山修筑日军地下军事工程。中国劳工们在日军侵略者武装监押下,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期间,被打死或病死的就扔进万人坑。在山洞修完后,日军侵略者怕劳工泄密,将全部劳工枪杀或活埋。4年内累计掳用劳工2万余人,除一人逃走外全部在万人坑遇难,是日本法西斯东北地区最大的集中营。是日本侵华的铁证。万人坑遗址地下尚未清理开发,保存较好,地面仍可见大量劳工白骨、牙齿,还可找到屠杀劳工的子弹头,是一处有实景的二战遗址。万人坑遗址是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北山遗址的一部分。北山遗址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北山上。1998年,经海拉尔区政府修善后正式对外开放。万人坑遗址是日本侵华的铁证,向人们呈现了那段不可忘却的悲痛历史。是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实景基地。
     (四)独木棺遗址,位于陈巴尔虎旗西乌珠尔苏木萨如拉塔拉嘎查301国道南0.8公里,西乌珠尔苏木西9公里处的沙坑中,分布约5600平方米;沙坑由于经常有墓葬暴露于地表而被当地人称为“鬼坑”。遗址位于沙坑西北侧慢坡上。2007年5月23日,在此发现一座隋唐时期独木棺,发现时墓葬棺木已暴露于地表,未发现墓口开口层位,但棺木几乎未遭破坏,文化现象也较清楚。从沙坑断面分析,墓底距地表2-3米左右,墓葬为土坑竖穴墓,方向北。棺盖塌陷,墓主人为成年男性,骨架除脸部腐烂外其余保存完好,出土有蒙于脸部的纺织物,右侧顺置桦木弓、桦皮箭囊,小腿上放置马鞍,伴有残铁器碎块出土,弓及马鞍已残,箭囊较完整。现遗址处以被沙掩埋,复原独木棺及随葬品保存于陈旗民族博物馆,从出土墓葬来说该遗址是室韦遗存。“鬼坑”早在1986年6月,呼伦贝尔市文物站就曾在此发掘出土独木棺2座及几座破坏墓葬,出土一批铁、铜、陶、金银器及玉石、玛瑙串珠等。1995年也曾发现隋唐时期独木棺。室韦之名始建于北魏,作“失韦”。主要分布于流域及其以西各支流,隋唐时期呼伦贝尔地区是古代室韦人生产和生活的家园,室韦在十分险恶的环境中,克服种种困难,抗拒种种灾害,因地制宜,为呼伦贝尔地区的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以及北方各族之间的团结、交融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而艰难的贡献。西乌珠尔独木棺遗址地处西乌珠尔“鬼坑”,该处曾几次发现隋唐时期独木棺,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文物专家多次到实地考察,认定是一处隋唐室韦时期遗存,是室韦民族在此生活的有力佐证,为研究隋唐时期的呼伦贝尔室韦民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呼和诺尔旅游景区
     呼和诺尔旅游景区始建于1983年,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位于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腹地呼和诺尔湖畔,“呼和诺尔”蒙古语意为“蓝色的湖”。呼和诺尔草原是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代表。坦荡无垠的草原环抱着波光潋滟的呼和诺尔湖。草原绿茵如毯,鲜花烂漫,蒙古包点点,犹如绿海中的白帆。旅游景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十分便捷,呼和诺尔旅游度假村可同时接待2000人就餐、600人住宿,现已推出一系列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活动项目。在呼和诺尔,游客可以长歌纵马,也可以乘舟泛浪;可以与美丽的蒙古族姑娘翩翩起舞,也可以与健硕的博克手一决雌雄;可以尽享草原上的天然美味,可以肆无忌惮地畅饮开怀;可以在清香的晨露中聆听百灵鸟的歌唱,也可以在无边的夜色中欣赏触手可及的星辰。让青青湖水洗去征途的疲惫,让熊熊篝火燃起沉默的激情,让圣洁的哈达传递出真诚的邀请,让蒙古民族的厚重的文化涤荡心灵!呼和诺尔,一个释放心情的所在,一个返濮归真的天堂。
    


     呼和诺尔之美,美在她的纯净无瑕。在这片绿色奔涌的草原上,草儿在晨露中滋长,野花散溢着芬芳,清凉的风掠过,草原就会翻起绿色的波浪,一直流淌到与天际相接的地方。远处,成群的牛羊在徜徉,骑马的牧人在歌唱。巨大的勒勒车轮展示着岁月的沧桑,洁白的蒙古包雁阵排开,傲立的雪狼讲述着神秘的传说。景区处处都散溢着古老的草原文化,让人回味无穷。身披战铠的迎宾马队,高举哈达的蒙古族姑娘,悠扬婉转的马头琴合奏,风味独特的烤全羊,五彩缤纷的文艺表演。可以说,在呼和诺尔,吃的是文化,看的是文化,听的是文化,品的,更是草原上亘古相传的民族文化。
     游牧人家
     为了合理运用陈巴尔虎旗旅游资源、弘扬和继承巴尔虎民族文化精髓,精心打造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游牧人家”旅游品牌。是依托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和浓厚的游牧文化底蕴,牧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休闲度假、观光体验的精品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了一种自由度高、参与性强、灵活选择的草原深度旅游全新理念和平台。“游牧人家”品牌特点是"游牧文化"特色鲜明,把草原旅游资源和巴尔虎蒙古族的游牧文化资源有效的整合,建立以体验巴尔虎部落生活和休闲度假为主的全新旅游产品。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呼伦贝尔旅游黄金三角区(额尔古纳-满洲里-海拉尔)的核心位置。自然景观丰富、位处草原腹地、具有真实的游牧生活场景、使游客们置身于一望无垠的绿色的海洋中。全旗现有“游牧人家”旅游接待户41家。
    


     其中以白音乌拉游牧人家为示范景点,是由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白音乌拉嘎查牧民联合经营的,以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化经营理念相结合的方式,让游客亲身参与牧民真实的生产生活、体验淳朴、自然的民俗民风的草原景区。以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并给牧民群众提供了可参与的市场平台、开拓提高牧民收入的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