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大辽王朝的国都——上京城

    


     *曾经的草原上的美丽的皇都,大辽王朝的国都,繁极一时的城市,九代帝王居住过的地方,那早已消失的上京城。


     辽上京皇城城垣遗址上京,是辽王朝的首都,是在契丹本土内建立的政治中心,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占地约2.5平方公里。略呈方形。


     辽是由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契丹本是鲜卑族的一支,后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最初,契丹族在潢水(今锡拉木伦河)、土河(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境内的老哈河)一带的鲜卑故地游牧,后势力逐渐强大,在其发展中,受到中原先进封建文化的影响,太祖皇帝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年模仿汉地体制建立国家,自称“天皇帝”,建元“神册”,国号初为族名“契丹”,后改成“辽”。


     公元918年(神册三年),辽开始建立政权中心,名称为皇都,这座位于契丹本土中心地带的城市依托着大兴安岭余脉的崇山峻岭,面对着水草丰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滚滚流过的潢河水为它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使这里宜农宜牧,是重要的战略要冲。公元926年(天显元年)阿保机之子辽太宗耶律德光继位,又进一步的扩建了皇都城,增建了开皇、安德、五銮三座宫殿,并于公元938年进一步的扩建,建成了宫城的南门——承天门,至此,这座城市的规模已经形成,并更名为上京临潢府。


     辽上京的建筑模式,既依照了中原地区都城的设计,又具有其鲜明的特点,是典型的辽代初期城市类型,城市由南北两城组成,略呈日字型,城墙周围总长8916.9米。北城叫做皇城,是契丹人的聚居区域,处于城市的北部,是由皇都城改建的,城墙高大,高为三丈,并设有马面,是上京城的防御重点,城开四门,分别为安东门、大顺门、乾德门、拱辰门,都有瓮城加以防护。皇城的中央修筑有宫城,据考证城墙总长约1600米,那里是供皇帝妃嫔们居住的宫殿区,正门为承天门,是仿照中原王朝的宫门修建的,只有在举行盛大庆典时才开启,平时只开宫城东门东华门和西门西华门,宫城除了有皇室宫殿、后宫外,还有辽王朝政权的核心机构——南、北枢密院,分别管理汉人和契丹人的军政事务。在皇城内设立有临潢府、临潢县、盐铁司、国子监等政权机构和孔庙、天长观、节义寺等寺院,以及一些住宅、作坊,另外,还设置了赡国、省司两座仓库。在宫城的北部,有大片的空旷之地,搭建有大量供皇族和卫戍人员居住的毡帐。从总体上看,皇城的布局虽然模仿了中原都城的布局,但却没有中原都城的中轴线,建筑布局较为随意,而毡帐区则更是具有鲜有的契丹民族特点。


     南城又名汉城,是汉族和其它民族居住的区域,位于上京城的南部,是在以前的皇都城南另筑的新城,利用了北城的南墙,新筑了东、南、西三面城墙,四面城墙周长约5730米,高约二丈,没有修筑马面等防御设施,在东、西、南三面的城墙上,各开有两门,在城内的大街的交叉路口,建有用于镇压城内居民的市楼。在南城中,除了居民区外,还有用于商业活动的商肆、以及管理居民的县衙和接待宋朝使节的同文驿、接待西夏等国使节的临潢驿等政府机构,形成了完备的城市功能。


     上京城的建立,标志着契丹社会的封建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是蒙古高原上游牧民族国家修建的第一座真正的城市,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史中占有重要的作用。这座城市,是由中原汉族人设计,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的成果,体现了契丹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多元性,在这座繁华的城市中,先后居住过辽王朝的九代帝王,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是人们向往的地方。


     公元1115年,与契丹族同属北方游牧民族的女真族建立国家,国号为“金”,公元1120年(辽天庆十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亲率大军攻克上京,上京城的主要建筑物遭到破坏,上京城改由金朝控制,城市趋于衰败,公元1125年辽王朝灭亡,后公元十一世纪初期,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的军队攻占了这里,彻底摧毁了城内的所有建筑,曾经繁极一时的上京城伦为一片废墟,从此彻底荒废,这座做为辽王朝都城长达204年,城市历史约三百年的美丽城市,从此成立草原上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