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音乐相关知识

中国古乐

中国古乐之史源,是一个沉睡着的庞大宝藏。今人跨越时空,梦回远古,也只是触到其冰山之一角。由于历史固有的局限,如音乐的传承方法单一,音乐的载体转瞬即逝,乐谱符号后人难以破译识别等众多原因,造成了部分古乐长期失去,此乃中国古典文化与爱乐者之千古憾事!
战国时代,在诸子百家齐鸣的文化背景下,音乐活动相当繁荣,并产生孔子、墨子、老子为代表的儒、墨、道三家音乐思想。
汉代建立后,音乐快速发展,汉武帝时建立“乐府”,广采民间音乐,经加工提高,成为艺术性较高的音乐。流传至今的《广陵散》和《胡笳十八拍》均为著名古琴曲。
南北朝时期,汉族中原的传统被带到江南,和江南民间音乐一起统称为清商乐。东晋桓伊创作了笛曲《梅花三弄》,后经唐人颜师古改编成琴曲流传至今。
唐朝,对外来音乐文化采取 “兼收并容”,汇集天下音乐于朝,宫廷燕乐兴盛。各种音乐曲调在当中,歌手用诗作歌词来唱,产生新的歌曲形式——曲子。《阳关三叠》就是用王维之诗叠唱,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名作。在唐代音乐中,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五代时期的曲子乐谱,倍受世人瞩目。
宋朝,音乐多以市民生活为内容。隋、唐的曲子在宋朝称为“词调”。词调音乐是宋代最具时代特色的音乐载体。

元朝,杂剧的音乐是曲牌联缀结构的音乐。其节奏强烈,风格雄健,豪放,适合舞台表演,能反映当时最高的音乐成就,在元朝后期,流行一种新的歌曲形式――散曲,散曲分小令和套曲,小令是一个单独的曲调,套曲是一个宫调的若干曲调组成。散曲节奏舒缓,旋律委婉,风格纤雅,适于在青楼酒肆中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