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湛纳希:乳名哈斯朝鲁,汉名宝衡山,字润亭。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生于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今辽宁省北票县下府乡)协理台吉旺钦巴勒家(即“忠信府”)排行第七。尹湛纳希自幼聪明好学,幼年从塾师学会了蒙、汉、藏、满四种语文,对蒙汉民族的古典文学和中国历史造诣很深,并有绘画才能。他曾为增长自己的阅历,游历过内蒙古部分盟旗和国内一些名胜古迹,拜访了许多名士学者。这对于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和丰富社会生活,积累了创作的经验,起了积极有益的作用。他在继承民族文学传统,接受汉族古典文学的深刻影响和开创蒙古族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等方面,仍然成绩显著。他费时20余年,完成了亡父未竟遗著《青史演义》,还完成了长篇小说《一层楼》和《泣红亭》,并翻译过《红楼梦》、《中庸》等汉族古典作品。现在发现的尹湛纳希的存稿,共约150万言。由于长期积劳成疾,于1892年2月25日(清光绪十八年壬辰正月二十七日)殁于锦州,享年55岁。
尹湛纳希开创了蒙古族长篇小说的先河。在他的创作诞生之前,文学史上只有无名氏的短篇小说传世。他不仅写了长篇巨著的蒙古历史演义,而且创作了以当时的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爱情小说。他这一成就,丰富乐呵充实了蒙古族文学的内容,开创了蒙古文学的新形式,提高了文学的艺术技巧,在蒙古族的文学史上树立了以块引人瞩目的丰碑。
尹湛纳希的作品对于蒙汉民族文化交流祈祷了积极的作用。他在文学创作和理论上的巨大贡献,使他在蒙古族作家中声誉斐然,成为蒙古族近代文学史上第一流小说家和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