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新闻搜索
 
最新新闻
1   “牧区青少年草原科学
2   电影《海林都之燃情岁
3   中国·第二十二届草原
4   中共内蒙古仕奇集团委
5   电影《海林都》全国首
6   第二届阿尔山论坛闭幕
7   第二届阿尔山论坛开幕
8   2019呼伦贝尔国际
9   2019呼伦贝尔国际
10   追寻红色记忆,弘扬草
热门新闻 点击
  伊克奈尔宫开业 19921
  《传承》杂志最新联系 15495
  《传承》杂志投稿须知 14602
  仕奇会所正式开业! 14464
  呼伦贝尔大草原实景演 14288
  《传承》杂志招聘工作 13821
  呼伦贝尔举行“天骄& 13333
  蒙古族服饰 13316
  大型实景音乐剧《阿拉 12933
  原TCL巨头加盟成吉 12158
     首页 >> 业内资讯
拼接散落的游牧基因碎片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1/10/20 阅读:3139次 【字体:

 

即便是对于内蒙古自治区来讲,锡林郭勒也仍旧是最具游牧文化特色的一大板块:蒙元文化和上都文化的发祥地,蒙古长调和原生态的游牧风情,20万平方公里的天然牧场,点缀在草原上珍珠般的12个旗县市区,极富音乐感的人名地名,历史悠久的乌珠穆沁、苏尼特、察哈尔、阿巴嘎四大草原部落,金黄色的炒米、棕褐色的奶茶,鲜红的肉食,洁白的奶食,游牧文化的基因片断总是若隐若现地闪烁在草原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走进锡林郭勒,对于大自然的奇光异彩和原生态的游牧文化特质的惊喜和赞叹就会伴随着游历者的全程。    

就像锡林河水绵绵不绝地流淌在这片土地上一样,这片美得耀眼的北方草原,也绵延沿续着充分发展和高度精致的游牧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像中国蒙古族新文学奠基人纳·赛音朝克图,一代歌王哈扎布等等文化名人,承载着历史的积淀和对历史的回味。而对于像为数众多的知青一样与这里有过一面之缘和一生之约的人,这里的土地和生活、这曾经的家园又曾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也由此产生了张承志的《黑骏马》、姜戎的《狼图腾》、老鬼的《血色黄昏》和席慕蓉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笔者在这块土地上行走多年,浸润在这种风土之中,深感锡林郭勒草原文化的古朴厚重和意韵悠长,如果仅凭外部世界浮光掠影地感受到的歌舞、服饰和民俗表演,根本无法真正领略到这片灵性跃动的黄金牧场的文化神韵和精神特质。

记忆与怀念

历史学家说,没有元上都,便没有元朝史;没有元朝史,便没有世界史。历史在元上都面前不得不停下,为它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锡盟分管文化的副盟长其其格介绍说:元上都是我区最有希望申报成功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也是锡盟最具影响力的地区象征和文化符号。自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来,元上都最早仅被列入申遗产预备名单排名12位,经过14年努力,目前已升至第5位。按照元上都遗址申遗进度表,2011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组织审核官员到元上都进行考察,2012年联合国专家组将考察报告报送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2013年6月,中国派出代表赴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作元上都申遗报告,由大会进行表决。

在东乌旗、锡林浩特市、东苏旗、西苏旗和镶黄旗近年投资兴建的精巧雅致的文化场馆内,我们通过乌兰牧骑表演的歌舞、色彩绚丽的民族服饰、牧民自费出版的音像制品和图书、民俗民族用品的收藏和制作,丝丝感受到了这种从心底阐发出来的基于传统和民族记忆与怀念因素的缓缓发散和传递。当地人称,镶黄旗拥有着世界唯一的纯粹的马文化博物馆,这座投资300多万元、外形像一只马蹄的600多平方米的建筑内收藏了来自锡林郭勒各个部落以及我区、我国和世界各地的马具,直观地展示了马的品种和打马印、打马鬃,赛马、驯马、套马等独具特色的活动,这些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藏品和图解体现着一种血脉的联系,呈现出游牧民族开阔的胸襟和对马的深厚感情,亲切之余让人感到这背后存在着某种历史关联。

西乌珠穆沁旗、太仆寺旗、东苏旗、西苏旗、正蓝旗都曾经举办过扣人心弦的蒙古马文化节,作为盟府所在地的锡林浩特还举办了全国马王争霸赛和蒙古马选美大赛。闻讯而来的牧民们牵着自己的马匹在辽阔的草原上争先恐后地进行了驯马、套马比赛,马具制作、挤马奶和“走敖特尔”展示,再现万马奔腾的草原景色和走场牧民的游牧生活,可想而知当时的场面会有多么壮观。讲解员说,在游牧时代,一个蒙古人失去了马便等于失去了生命,这间接地验证了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是多么珍贵。

沙嘎俗称羊拐,即羊的踝骨关节。苏尼特左旗是名闻全国的沙嘎艺术之乡,当地牧民普遍有收藏沙嘎的传统。该旗所在地满都拉图镇有着全国独一无二的沙嘎文化展,收集并展出了牧民捐献的10万枚沙嘎及制作的100余件沙嘎工艺品。据粗略统计,该旗民间收藏的沙嘎已达30多万枚。鉴于此,苏尼特左旗顺理成章地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沙嘎艺术之乡”。展馆内还用图片的形式,分解了草原牧民多达120多道的绵羊和肉牛宰杀和煮制工艺,也即俗称的“乌兰伊德”文化,还有用实物展出的“印记文化”、“绳艺文化”、“皮艺文化”,这些陈列品和图片让人直观地触摸到了千百年来草原深处温暖而感伤的记忆。

更值得一提的是投资高达3亿元的锡林浩特市蒙元文化苑,馆内的7000多件馆藏文物绝大部分出土于锡林郭勒草原,多件器物填补了国内外蒙元时期文物收藏的空白。其中包括目前发现的世界上唯一带有成吉思汗名讳的玉樽,至今形制最大、带有回鹘体印文的兽钮金印等珍贵文物,彰显了13世纪至14世纪草原史诗般的辉煌历史

我们不无惊讶地了解到,东乌珠穆沁旗金斯太洞穴的考古发现进一步确认了锡林郭勒草原曾是一万年到三万年前人类古文明的发祥地,而这份远古的文明却很少被人所知,甚至被不无遗憾地遗忘。我们还一星半点地打听到,锡林浩特市重修了贝子庙、额尔敦敖包,多伦县对汇宗寺、善因寺、山西会馆、清真寺等相关历史文化古迹进行了保护开发,西苏旗维修苏尼特王爷府,正镶白旗举办了纪念明安图的系列活动;阿巴嘎旗修建了沙布日台烈士纪念馆,二连浩特建成了恐龙文化博物馆;太仆寺旗建成了皇家御马博物馆,另外,他们还对今天的蒙古长调、博克、民族服饰和保留至今的勒勒车制造工艺、祭敖包、那达慕等风俗进行了保护和发掘,并确定了突厥石人、辽遗址、金界壕、明石刻、成吉思汗古战场等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研究。经过各地各旗县市的充分发扬,本土的乌珠穆沁文化、阿巴嘎文化、苏尼特文化、察哈尔文化、滦河文化、多伦诺尔文化等等异彩纷呈,展现了锡林郭勒文化的多样性和绚丽多姿的风采。    

牧人的本色之美

牧区的人爱唱歌,醉酒后更是如此,他们的歌中沉淀着大量历史记忆,歌声苍凉辽远,听者往往泪流满面。乌珠穆沁草原是一个善于流传故事的地方,这些故事靠着歌声和马头琴,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

会完整地演唱60多首长调的东乌旗萨麦苏木呼日其格嘎查 61岁的牧民陶克陶夫获得了全盟长调大赛老年组的冠军,他现场演唱的苍凉悠远的长调《金翅百灵》叫笔者回忆起了同样是锡林郭勒盟的一个小小的牧村,一户牧民孩子的婚礼上,几十户前来祝贺的牧民转眼间便组建了一个丝毫不逊色于专业团体的歌舞团,他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尽情地又唱又跳,把一个朴素简单的婚礼转眼间便推向了欢乐的极致,那难忘的一幕让人至今留恋歌海舞乡的奇特魅力。

为了完整地展示和保护好更多类似陶克陶夫这样的传承人,将他们身上携带着的传统民族文化的基因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推广开来,原汁原味地展现牧人的本色之美。无论是专业的演出团体还是业余的民间协会,无论是技艺精湛的成名演员还是初窥门道的生手,无论是节奏越来越快的城镇居民还是生活日渐宽裕起来的牧民农民,在当地文体部门、旅游部门、教育部门和群艺馆、乌兰牧骑、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相关机构的组织和推动下,都纷纷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文体特长,参加了各地的诸如“蒙古长调俱乐部”、“马头琴协会”、“蒙古四胡演奏协会”、“射箭协会”、“搏克协会”、“马协会”等等。经过专业的培训之后,他们都得以在当地的广场消夏文艺节、社区文化节、那达幕比赛上一展风姿并取得了荣誉。东乌旗乌兰牧骑队长乌呢日其其格说,她和她的队友曾参加全国农民艺术节并获得了金奖,而且还参加了法国多彩中华的演出。锡盟群艺馆选送的“夕阳红”艺术团在港澳参加第十一届全国老年文化欢乐节中表演的舞蹈“挤奶员”还获得了最高级别的“金莲花”奖。

在东乌旗嘎达布其镇商都嘎查,被旗里确定为首批文化牧户的牧民布和特木尔在家建起了一个有着1000多册藏书的图书室,他还买了几件乐器,购置了一台可以通过ETS系统拨号上网的电脑,订阅了十几种报刊杂志。于是,他和另外一户牧民的家便成了这个拥有100多个牧民的嘎查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也成了牧民了解信息、了解外界的一个窗口。在该旗的图书馆,有牧民自费出版的满架的图书和苏木嘎查自办的杂志刊物。该旗牧民自费出版的图书杂志已有180种,有额吉淖尔镇洪格尔嘎查办的杂志《洪格尔的微笑》、有昌图锡勒嘎查办的杂志《远眺昌图》,还有作家张承志在著名的散文《公社的青史》中提到的《道特淖尔苏木史志》。原创的歌曲光盘更是琳琅满目。在整个锡林郭勒,牧民们在生活得以保证的前提下,他们把更多的精力和金钱投向了文化和精神生活,他们不仅关注“草原黑马”张小平拿到了奥运金牌,也更加关注自家牛马羊驼的竞赛名次,更加关注家人邻居的歌舞水准和民族服饰,东乌旗第一批赴欧洲考察的牧民中有一位叫小伊达木的牧民,为给自己过生日,自费办起了上千人参加的家庭那达慕,同是一个旗的牧民宝音图投资创办了射箭协会并培养了3名优秀的射箭运动员,苏尼特右旗阿其图乌拉苏木牧民巴雅尔自办了“骆驼文化节”,西乌旗吉林高勒苏木牧民苏乙拉图建起了流动式的蒙古包博物馆。他们在舒缓起伏的草原深处,主动承担起了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为的就是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环境中永远地保留自己民族与传统文化的根。

我们无法尽述锡林郭勒草原的深厚与辽远,但我们深知,这片草原的文化灵性不是源于现代城市里的喧嚣和集约化的文化制作,它深藏于炊烟缥缈的牧村,深藏于口口相传的民歌之中,深藏于这片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金色牧场。它的传统的、精神的、心理的、文化的、情感的好多东西都是永恒的、永存的,它就是靠这一切存在和发展到今天,也将在这一切的基础上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对此,我们始终深信不疑。


  • 上一条新闻: 辽中京古城遗址发掘保护始末

  • 下一条新闻: 呼和浩特旧八景
  • 返回上级新闻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