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新闻搜索
 
最新新闻
1   “牧区青少年草原科学
2   电影《海林都之燃情岁
3   中国·第二十二届草原
4   中共内蒙古仕奇集团委
5   电影《海林都》全国首
6   第二届阿尔山论坛闭幕
7   第二届阿尔山论坛开幕
8   2019呼伦贝尔国际
9   2019呼伦贝尔国际
10   追寻红色记忆,弘扬草
热门新闻 点击
  伊克奈尔宫开业 19925
  《传承》杂志最新联系 15499
  《传承》杂志投稿须知 14603
  仕奇会所正式开业! 14466
  呼伦贝尔大草原实景演 14293
  《传承》杂志招聘工作 13824
  呼伦贝尔举行“天骄& 13334
  蒙古族服饰 13318
  大型实景音乐剧《阿拉 12938
  原TCL巨头加盟成吉 12159
     首页 >> 业内资讯
中国狩猎民族鄂伦春人的现代生活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1/10/20 阅读:2743次 【字体:

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13日电(记者 张玥)从花园式猎民社区到特色种植基地,从立体农业生态园到民俗文化游……正值收获季节,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的猎民村走走转转,跟猎民聊聊看看,无论如何也难把昔日的狩猎部落与眼前现代化的村庄重叠在一起。

来到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多布库尔猎民村,一排排整齐的别墅式洋房,忙着挑榛子、晒蘑菇的鄂伦春族猎民忙得不可开交。61户197口鄂伦春猎民的村子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记者试图寻找鄂伦春族原始的生活形态,却难觅撮罗子(“撮罗子”又称“斜仁柱”,是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东北狩猎和游牧民族的一种圆锥形“房子”)、狍皮袄的影子。

“2005年我们从朝阳村搬到这来,政府给我们盖起了洋房,建起了温室大棚和马鹿场,村里通了有线电视,电话电脑也都有了。村里开上小汽车的有的是!”身为多布库尔猎民村村支书的孟亚静说。

 来到孟亚静家的小别墅,三开门的大冰箱,电视、电话、洗衣机一应俱全。“现在可享福了,以前是老房子、压水井、捡柴火。现在是砖瓦房,煤气灶,自来水,老人们都说跟做梦似的。”今年37岁的孟亚静从旧村搬到新居,感慨颇深。

 金色的头发,黑色雪纺连衣裙,57岁的鄂伦春族猎民和平花正打扮好准备去参加聚会,听说记者来采访鄂伦春60年的变化,谈起鄂伦春人走出大山53年所走过的路,和平花深有感触。

 “58年我们从山上下来,那时我四五岁吧,就记得以前住撮罗子特别冷,冬天的时候外面零下四十度,撮罗子里面也得零下二三十度。后来下山搬进砖瓦房,开始老人们都不敢住,领着我们在院子里搭撮罗子,生怕睡着睡着房子塌了。”和平花笑着讲述当年刚刚下山定居的鄂伦春猎民的新生活。

 “现在我们这房子多好,出门就是花园广场,冬天特别暖和,也不用上山捡柴了,看病吃药有保险,知足,真的知足。”和平花说。

 近年来,鄂伦春自治旗不断完善猎区基础设施,规范社区化管理,逐步改造猎区发展环境。仅“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5.6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和生产性项目167个,极大地改善了猎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目前,已建成多布库尔猎民新区、诺敏猎民社区、鼓励猎民社区、托河猎民新村及乌讷猎民村新楼,猎民社区全部实行水、电、热、气统一供应,猎民也享受到了城镇居民医疗和农村医疗双保险。

 在乌鲁布铁猎民镇,食用菌种植基地里大片大片的金黄吸引了记者的眼球。正逢滑子菇收获的季节,采摘、装运、晾晒……基地里的鄂伦春猎民忙得不可开交。

 鄂伦春族猎民阿彬红一家是镇里的贫困户,家里没有耕地,一家4口人只能靠低保和贫困补助,加上偶尔打点零工过日子,每年夫妻俩才挣四五千块钱。自从2008年镇里建了这个食用菌基地,他们俩都到这来打工,家里有了固定收入,日子好过多了。

 1996年,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鄂伦春自治旗在全旗境内实施“禁猎”,狩猎民族告别了传统的生产方式。目前,鄂伦春全旗有7个猎民村,每个村都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一村一品,一乡一色”,猎区实现了由单一的农耕生产向多元产业的精彩转身。

 “拿惯猎枪的手握锄头,怎么握怎么别扭,摆弄子弹的手抓麦粒,怎么抓怎么不对劲。”在从狩猎生产向农业生产转变的过程中,鄂伦春族猎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不懂技术,不懂经营管理。

 为了使鄂伦春猎民尽快掌握生产技能,2005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开始对鄂伦春自治旗实行区域性帮扶。一批种植、养殖项目相继在猎区落地,全旗7个猎民村全部建立了集体发展项目。

 以乌鲁布铁猎民镇为例,仅食用菌种植基地每年就可解决80%(140人)左右的猎民就业问题,人均年收入增加1000元。2010年,乌鲁布铁镇实现了猎民生产性收入达到5000元的目标,人均年收入过万元。

 “现在猎民的思想有了新的变化,过去的惰性没有了,生产热情提高了。以前的抵触情绪没有了,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这些都与猎民的生产收入提高分不开。猎民们看到了实惠,转变了生产观念,也就增强了就业增收的信心。”乌鲁布铁镇副镇长陈新宇说。

 在猎乡采访的日子里,最为震撼心灵的,就是有种被称为“历史”的东西一直被追逐、被传递。

 听了鄂伦春族的民歌,看过鄂伦春族的舞蹈,游了鄂伦春族的古迹……走过60年风雨历程的鄂伦春自治旗,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并在多元中寻求嬗变。成立于1963年的鄂伦春旗乌兰牧骑,共创作、挖掘、整理民族音乐、舞蹈、歌曲等作品650多个。“鄂伦春桦皮制作技艺”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兽皮制作技艺”和“鄂伦春赞达仁”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治旗出版了《鄂伦春族百年实录》,编录完成《鄂伦春语汉语释译》,建起民族传统文化基础档案资料库、鲜卑历史文化研究所,对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完)


  • 上一条新闻: 乌拉盖草原上的古战场遗址

  • 下一条新闻: 额济纳旗发现一史前文化遗址
  • 返回上级新闻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