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月8日揭幕的内蒙古北京文化艺术周期间,首都的观众可以欣赏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创作的经典歌舞,其艺术成就和艺术魅力堪称美轮美奂。这场“文化盛宴”是内蒙古发展繁荣草原文化、增强草原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又一次起航。如今,草原文化已经成为内蒙古递向世界的新名片。
理论创新迸发文化自觉与自信
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对草原文化的梳理和研究。2003年以来,内蒙古邀请来自国内外的近百名专家学者组成“草原文化研究工程”课题组,对草原文化的分布特色、时代价值以及发展方略进行统筹研究。
长期以来,人们固有的观念认为,只有长江和黄河才是中华文化的两大源流,而对遥远的中国北方存在的另一种文化形态——草原文化的地位认识不足。实际上,内蒙古相继发现的大量考古遗迹和史料证明,中华民族许许多多文化传承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草原深处。草原也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比如,呼和浩特的大窑文化,50万年前,与周口店北京猿人同处旧石器早期时代;赤峰市发现了中华文化的龙凤图腾(距今最早的龙——7500年前“兴隆洼文化摆塑龙”,最早的凤——6300年前“赵宝沟文化陶凤杯”),以及“中华第一龙”(红山玉龙);红山文化中还发现了中国栽培最早的农作物,建造最早的城邦制国家。从草原走出的鲜卑、蒙古等民族先后统一中原,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拓疆守土。
专家发现,如果以中原文化或汉文化为正统,视草原民族为“夷狄之属”,就无法解释中华大地的疆域辽阔,无法解释中华一体、多元共存。草原文化在历经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元、满清、现当代几个时期的发展,与中原文化长期碰撞、交流、融合后,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个新的史学观就此诞生: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
这一论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史在进入21世纪最具突破性的理论创新成果。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说,站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视野下认识看待草原文化,使草原文化上升到中华文化主源的层面,其“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核心理念,产生出无法估量的时代活力。内蒙古各个地区更加自觉自信地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