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勒勒车
又称哈尔沁车辘辘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蒙古民族使用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通常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制作,双轮轮高4米多。其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带运行,载重数百斤乃至千斤,用牛拉、马拉、骆驼拉都行。牧民们拉水、拉牛粪、到场搬家、运送燃料及婚丧嫁娶,运输生活日用品、赶那达慕大会等等多离不开它。首尾串联,一人可驾驭三、五辆,甚至十余辆,故有草原列车之称。解放后逐渐改用轴承胶皮铁轮。过去,勒勒车是牧民必备的家当,现已被拖拉机、汽车所代替。
勒勒车为蒙古式牛车,为草原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由于游牧民族迁徙不定,车子成为其交通必需。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早就有造车用车之习俗。凿刻在乌拉特中旗几公海勒斯太山崖上有多幅车子的岩画。据有关学者考证:“其式样与北魏车型很相似,为双辕双轮,车厢上有毡帐,可以乘坐或居住。”
溯源 勒勒车的起源现在已经无法确考。不过,《汉书·扬雄传》载《长扬赋》有砰(车旁加贲),破穹庐的语句。据考证,砰(车旁加贲)就是早期的车辆,说明秦汉之际,匈奴人就懂得造车。 勒勒车有记载的起源可上溯到《汉书》所记载的辕辐。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铁勒(又叫敕勒)等族,造车技术已经相当高超。北朝时的铁勒人就以造车闻名,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汉书》),很适应草原环境,正因为如此,被史书上称为高车人。辽代,蒙古族造车技术已经很发达,并且广泛用于游牧生活中。 历史上,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较多,大都擅长骑马征战,军民合为一体。由于勒勒车在雪地和深草中行走迅速,因而时常作为战车在战争中效力。在平时生产生活中,勒勒车主要用于拉水、运送燃料,倒场迁居时,装载蒙古包和其他生活用具和用品。 从秦汉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千余年中,勒勒车一直是草原牧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有草原之舟之称,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制作技艺和特点 勒勒车是牧民流动的家、勒勒牧人赶车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一般车身长4米以上,车上可带篷。带上篷,车厢开若船舱,行则车为室,止则毡为庐,常常是一家人住在里面。它的特点是车身小,双轮大。勒勒车车轮高大是因为牧区冬天雪深过膝,夏季草深,沼泽地多,轻便灵活、车轮大的勒勒车,无论是牧草繁茂的草场,积雪深厚的雪野,还是泥泞的沼泽或者崎岖的坡道,都能够顺利通行,因此被牧人誉为草上飞。这种车除了搬运毡房、物资、生活用水外,战时还常用作驮运军队辎重的战车。 勒勒车通常主要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为原料,这些树多生长在牧区的山岳地带。车轴、车轮、车瓦、辐条、轮心、车辕、车架,都用桦木做成,也有用松木、柳木、榆木、柞木、樟木等。桦木质地坚硬,耐磕碰,车体又轻,着水受潮不易变形,适宜在草原、沙滩上通行。勒勒车整个不用铁件,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修理。它的构造分为车上脚和车下脚两部分。车下脚是由车轮、车轴、车头组成的。蒙古车的车轮子一般是用六个木辋组成的,辋为弧形,衔接为一个轮子,车轮的高度为一米五,每台车共两个车轮。车轴心长达四十五厘米,外端直径约为二十九厘米,内端直径约为三十二厘米。轴条一般用榆木和柞木制作,每根长达六十五厘米左右。车轴心与车辋之间,放射状排列36根车辐,支撑车轮。车轴两端有车头,这些部件,构成车下脚。车上脚是由车辕、车撑、车槽组成。车辕长达四米多,期后半部分配以八至十条横撑,辕穿过约一米五的车槽。在两辕顶端系以编好的绳状柳条,套于牛脖子悬的横木上。这样,勒勒车就可以在交通不发达的沼泽、草地、荒滩上自如地前进。各地的勒勒车体态构造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适合本地特性的改造。如巴林的勒勒车,辕条短、轱辘的,不易倾倒,驾驭起来精干得手,很适应本地山岭沟壑地形。 勒勒车体上有用柳木条弯曲成半圆形的车棚。棚周围包以羊毛毡,形成篷帐,用以遮阳光、挡雨、防雪、御寒。 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庞大的勒勒车队都是由十几辆甚至几十辆车组成的,最前面的叫“忙豁仑”,为了不使车队走散,每头牛的犄角都用绳子相联,最后一辆车拴有大铃铛,钉铛钉铛地响,以便使最前面的车能够听到。有趣的是,驾驭这只好当队伍的竟然只是一人,有时是几十辆车子行至百里。为了躲避烈日的照晒,牛车的行动多半是在太阳已经傍西或日暮之前开始,行至子夜前,第二天在日出之前始,到午前停止。一般说,行程长的车队行至七天,牲畜要有一天休息。 主要种类 勒勒车的种类很多,近代用车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牛马拉大车 大车因构造大小而分为头大车、二大车两种,主要用于搬运农产品和货物。车身结实,载重量250-500公斤。拉车的牛马视载重量多少与行程远近而定,头大车为4-10头,二大车为4-7头。大车一日可行15-20公里。 二是马拉轿车 马拉轿车有轿状装饰,专供乘客使用。车厢上安装车篷,车篷用木头、芦席或毡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和桦树皮制作的,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拉车牲畜一般使用骡子,主要是官吏或富者乘用。马拉轿车车体轻便,速度较快,日行20-30公里。 三是牛车 牛车又分若干种。有用于载物、装水的无棚车,其载重量为100-250公斤。有用于储粮并载人的库房车。这种车在车体上置有带门的木柜,木柜多为长方形,在上面加盖或蒙以帆布。有供牧民特别是妇女出门时乘坐的牛拉篷车,也就是电影及文学作品中常提到的草原上有名的大篷车。这种车样式与轿车相同,车篷用毡子围起来,前面还有挡风雪的毡帘。篷车车篷装饰各种图案,有的还加了花边,颇具民族特色。 传承价值 勒勒车是蒙古族牧民使用的传统交通工具。勒勒车制作技艺并不复杂,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其传承冲击很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勒勒车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车、小汽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除少数偏僻地区还有牧民使用外,目前草原上已难以见到勒勒车。掌握勒勒车制作技艺的艺人多数已上了年纪,且后继乏人,这项传统技艺亟待抢救和保护。东乌旗地处四大草原之一的锡林郭勒草原腹地,目前仍存有一定数量的勒勒车,种类也比较齐全,具备保护勒勒车制作技艺的条件。 作为蒙古文明的一个代表,勒勒车在蒙古族的发展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来到兴安地区的游客能够一睹这一古老文明产物的风采,东乌珠穆沁旗等地的几个旅游景点都开展了乘坐勒勒车活动,使身在现代的游客能够亲身感受乘坐勒勒车在草原上游荡的远古感觉。 勒勒车是牧人企盼牲畜繁殖的福音、它装载着牧民们的幸福和吉祥。在那达慕大会或庙会上交易时,勒勒车的吱吱声带来的是牧人的喜悦;在婚丧喜宴时,亲朋好友坐着装饰得五彩缤纷的勒勒车来祝贺,欢声笑语洒满整个草原。游牧一曲悠远的牧歌,长长的勒勒车队昭示着蒙古人的企盼和幸福。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的交通工具
蒙古族古代交通工具主要是畜类和车类两种。
畜,包括马、牛、骡、驴、骆驼等,主要是马。鹿类只有在黑龙江一带与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相邻的蒙古族才个别地用它拉雪橇。
“蒙古”这一名称在史书上出现的时候,马已成为北方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了。蒙古族人民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生产上,与马都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古时,蒙古人从幼儿时就开始训练骑马,而且女子亦善骑。《黑鞑事略》载:“其骑射则孩时绳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入。三岁,以索维之鞍,俾手有所执,从众驰骋。四、五岁挟小弓短矢,及其长也,四时业田猎。”为鼓励能骑善射,自古就提倡练“三艺”(骑马、射箭、摔跤)。早在十三世纪,对此就有记载。
马是主要交通工具,也是家庭主要财产,所以人们对马的繁殖颇为注目。直到解放前,东北地区王公、巴彦还常在春祭时,举行“招福”仪式。有的在草原举行;有的在敖包前举行;也有些大的家族在自己的马圈前堆起十三个堆子(意为敖包),向天祭拜,高呼“霍来!霍来!”祈祷畜群兴旺。有的还给马倌披红,给牲畜挂彩。
骆驼,素称“沙漠之舟”,是过去重要交通运输工具。
车的历史也很久远。蒙古族的通用车为勒勒车。这种车在古代作法很简陋。车轮是把湿树干象诚弓一样,用牛筋弯成弓形。干了以后,把几条弯形树干合成车轮。安上木制的车胡轳”(轴眼),穿上木制车轴,安上车篷就成了车。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车子也越来越讲究了。古代,车上载着帐幕(见本文《住宅》部分),后来,出现了一种带篷的车子,类似轿车。
2、蒙古族的驿站网络
元朝驿站建设中最为显着的特点,即其规模之大、分布地域之广、与政治、经济的密切联系,远逾历史上任一朝代,对后世极具有深远的影响,明、清两朝的驿站制度与方法,基本上沿袭元朝而来。
一、蒙古时期的驿站
一提元朝的驿站,不能不溯源至大蒙古帝国时期的驿站,因为它们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极具特色的。其名最早见诸于史的记载是《蒙古秘史》第二七九节:“如今朕颁布定制,由各处千户,派出札木臣和马夫(兀剌阿臣),在各处设置驿站”。第二八一节:“朕坐在父汗大位上,在父汗之后,做的……第二件事,为使我们的使臣在路上疾驰,以及搬运所需用的东西,设置了驿站”。
可值得推敲的是《世界征服者史》“成吉思汗制定的律令和他兴起 后颁布的札撒”中如此记述着:“他们在国土上遍设驿站,给每个驿站的费用和供应作好安排,配给驿站一定数量的人和兽,以及食物、饮料等必需品。这一切,他们都交给万户分摊,每两个万户供应一所驿站。如此以来,他们按户籍分摊、征索,使臣用不着为获得新骑乘而长途迂回”。
至于大蒙古国是在太宗时期才采用驿传制度一说,《蒙古秘史》第 二七九节:“我(察阿歹即察合台)自这里立起,迎着你立的站。教巴秃(拔都)自那里立起,接着我立的站”,同一记述在《史集 》卷二:“为使诸王或合罕陛下的急使能够不断到达,以利于办理重要事务,在各地设立了驿站,并称之为‘塔阳站’。为了建立这些驿站,从诸王处派出了一些急使,并且作了如下详细规定:从合罕处派出了必阇赤忽里带,从察合台处派出了亦木阔勒臣泰赤兀台,从拔都处派出了速忽-木勒赤台,亦勒只带奉唆儿忽黑塔尼-别吉之命,从拖雷汗处出发。
上述异密们出发后,在所有各地区和国家,按照地区的广袤,建立了“驿站”。书中批注:“驿站”原作“YAMHA”,突厥语作“牙木”,蒙语作“札木”,出自汉语“站”,即邮站。
二、元朝时期的驿站
忽必烈即皇位后,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颁行了《立站赤条 例》,大修诸地驰道。周良霄、顾菊英《元代史》认为此《条例》之颁虽于《元典章》缺年月,然以“圣旨六部并四部”推绎,事在至元二年二月无疑。灭南宋后,即于江南差拨站户,设立驿站。至元十七年(公元1265年),诏江淮诸路设水站,诸如此类,广置驿站,乃至边圉,莫不先后通辟驿道。
1、驿站的分布
所谓“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沿海有海站,辽东行省自哈里宾(即今哈尔滨)以北,至混同江口征东元帅府(奴儿干城),则以犬若干曳小车行冰上,称狗站。据《元史》载。腹里计陆站一百七十五所,水站二十一所,牛站两所;河南行省陆站一百单六所,水站九十所;辽阳行省陆站一百单五所;江浙行省马站一百三十四所,轿站三十五所,步站十一所,水站八十二所;江西行省马站八十五所,水站六十九所;湖广行省陆站一百所,水站七十三所;陕西行省陆站八十所,水站一所;四川行省陆站四十八所,水站八十四所;云南行省马站七十四所,水站四所;甘肃行省马站六所。
2、驿站的业务
驿站的任务,“盖以通达边情,宣布号令”,负责来往官吏差使饮食供帐与运载器具,以及运送各地进贡的御用诸物,譬如:颜色丝线、酒食米粟、缎匹、鹰隼等等,诸如此类。
此外复遵金制,设急递铺兵,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俾使朝廷能迅速了解各地紧急事务,可及时下达敕令,有利于其长治久安。凡官吏衔命差使,如为一般公务则由省部“给驿传玺书,谓之铺马圣旨。遇军务之急,则又以金字圆符为信,银字者次之”。一些官府物资,也依靠驿站,车、牛转运。驿站最初的管领者为乞里合台,忽必烈即位后,用佛家奴策,进一步陆续完善发展驿站制度,任霍木海总管诸路驿站。至元元年,八月:“命各路总管府兼领其事”。七年正月,省部官定议:各路总管府在城驿,设官二员,于见役人员内选用;州县驿,设头目二名,如见役人即是相应站户,就令依上任事,不系站户,则就本站马户内别行选用;除脱脱禾孙依旧存设,随路见设总站官罢之。
3、驿站的主管机构
十一月,立诸站都统领使司,往来使臣,令脱脱禾孙盘问。”可知诸站都统领使总管全国驿站,其属兵部。
至元“十三年正月,改诸站都统领使司为通政院,命降铸印信。”不久分为大都、上都二院。后一度置江南分院,院分院使主之。
大都至上都间,“每岁车驾行幸、诸王百官往复,给驿频繁,与外郡不同 ”,故提领之上,又置驿令、驿丞。站户每十户编为一甲,甲首称牌头,“多者三二千,少者六七百”。陈高华《论元代的站户》估计:全国站户总数至少三十万以上,较之军户容或更多云云。乙未年(公元1235年)籍民,军站与民户分别立籍,世代承袭,毋得改易。然其间贫富、负担轻重因地各异,大抵北方站户,多系较殷实人家,一般三五户共当正马一匹,十三户供车一辆,自备食物公用,无力养马者出钱物津贴,称“贴户”或“贴马”。
4、驿站提供的服务
粮食
食物公用称首思,蒙古原意为汤、汁;祗应,包括提供使臣的饮食分例。如:“乘驿使臣换马处,正使臣支粥食、解渴酒,从人支粥。宿顿处,正使臣白米一升,面一斤,酒一升,油盐杂支钞一十文,冬月一行日支炭五斤,十月一日为始,正月三十日终住支;从人白米一升,面一斤。长行马使臣赍圣旨、令旨及省部文字,干当官事者,其一二居长人员,支宿顿分例,次人与粥饭,仍支给马一匹、草一十二斤、料五升,十月为始,至三月三十日终止,白米一升,面一斤,油盐杂用钞一十文。”站户问题,限于时间关系,暂不多表,单举一例可知,如:世祖中统“五年八月,诏:‘站户贫富不等,每户限四顷,除免税石,以供铺马祗应;已上地亩,全纳地税。’”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专为递送各方文书而设的急递铺兵,此忽必烈于中统元年(公元一二六零年)循用金制,取不能当差贫户,除其差役,专充铺兵;不足,则于漏籍户内补差。又号“急递馆”,类似今机要交通站,每十里或十五里置一司,设传递铺驿,每铺置丁五人。
公文传递业务
全国凡两万所,由总急递铺提领主管,每一铺置提领、铺兵、铺司数员。至治三年(公元一三二三年)又定每十铺设一邮长。急递文书规定每昼夜四百里行程,《元典章·兵部》卷四:中统三年(公元一二六二年朝廷所下圣旨云:“只送中书省公文,而其它官署公文不得交急递铺递送。”五年,圣旨复云:“急递铺专一转 递中书省领左右部、宣慰司、转运司文字,军情公事,差使臣往来勾当。”逮及日后,多渐混淆,朝廷、地方紧急公文与一般文书,乃至器物,亦用急递铺送,虽屡整饬,无甚更正。急递铺将公文分“最速”、“次速”、“平常”三级。“最速”公文日行四百五十至五百里,“次速”公文日行三百五十至四百里,“平常”公文日行三百里。其所以然者,盖藉轻捷之骏足,取昼夜之接力,铺兵腰束革带,悬铃持枪,身佩弓刀,挟雨衣,顶戴羽,马项系铃,夜炬疾行。沿道车马行人,但闻铃声,辄须立刻避让。下一站铺兵听到铃声,严装立待,一俟公文到铺,即速续行,犹如今接力赛,故其速度快过前宋、金两朝。
公文封装程序
所递公文,均袋装封记,挂各色木牌,以别缓急。有黄漆青字牌、黑漆白字牌、黑漆赤字牌等等之分。如为指定专人递送,则给铺兵发牌符。
凡皇帝派遣者付与长形虎头金牌,上铸蒙古文;如为军务公文,则给贺牌,一名贺符,为铁质,亦铸蒙古文,分金、银两字。
金字牌乃朝廷所遣,银字牌为诸王或军政长官所遣。凡朝廷及各省、台、院紧急公文,内裹布包,油绢卷缚,外束夹板,挂绿油黄字牌。
如为边关紧急文书,则以匣子封锁,挂黑油赤字牌,注明“某处文字发遣时刻”,以凭照勘。凡递公文牌、匣均以千字文编号、登记,注明发收官署、时间等项。其馀衙门紧急公文交付承发司,按投送处分类,同类为一缄,装封后交急递铺递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