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新闻搜索
 
最新新闻
1   “牧区青少年草原科学
2   电影《海林都之燃情岁
3   中国·第二十二届草原
4   中共内蒙古仕奇集团委
5   电影《海林都》全国首
6   第二届阿尔山论坛闭幕
7   第二届阿尔山论坛开幕
8   2019呼伦贝尔国际
9   2019呼伦贝尔国际
10   追寻红色记忆,弘扬草
热门新闻 点击
  伊克奈尔宫开业 19927
  《传承》杂志最新联系 15501
  《传承》杂志投稿须知 14607
  仕奇会所正式开业! 14469
  呼伦贝尔大草原实景演 14302
  《传承》杂志招聘工作 13829
  呼伦贝尔举行“天骄& 13340
  蒙古族服饰 13328
  大型实景音乐剧《阿拉 12944
  原TCL巨头加盟成吉 12160
     首页 >> 业内资讯
闲话稍麦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1/9/2 阅读:4088次 【字体:

    我们呼和浩特人喜欢说,自打有了“归化城”就有了稍麦,明清之际京津地区的饭馆,每每以“正宗归化城稍卖”来招揽食客,有“归化城稍麦名播京师”的美誉。这些说法多源于《绥远通志稿》。还有资料证明,我们归化城的稍麦一定是由元代的北京城传来的。

    2005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其中收录的《朴通事谚解》正文中提到元代大都午门外市肆上有“素酸馅稍麦”。这本书的正文《朴通事》可能是一位姓“朴”的翻译人员写的(通事:译员)。该书注文在提到稍麦时说:“以麦面做成薄皮,包肉,蒸熟,与汤食之,方言谓之稍麦。”“以面作皮,以肉为馅,当顶作为花蕊。”从这则资料看,元末明初时,稍卖在北京城里巷间已流行开来,朝鲜人也很熟悉它的吃法。

    元代稍麦可能是从宫廷中或官场饭局中流入民间的。每年秋天,皇帝从上都启程回大都那一天,留驻大都的官员们要先后在建德门、丽正门聚会“设大茶饭,谓之巡城会”。宋末元初的文人陈元靓曾在《事林广记》的《大茶饭仪》一文中记录了这类官场大饭局的规矩,无意中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当时的食谱:“
    凡大筵席茶饭……若众官毕集,主人则前进把盏,凡数十回方可献食。初巡用粉羹,各位一大满碗,主人以两手高捧至面前,安在桌上,再又把盏;次巡或鱼羹,或鸡鹅羊等羹,随主人意,复如前仪;三巡或灌浆馒头,或稍卖,用酸羹……”

    今天的包子,古代叫“馒头”,这里提到的“灌浆馒头”,就是“灌汤包子”,是唐代开始在宫廷和贵族食馔中流行的一种小型包子。在元代宴席上,稍卖和这种灌汤包子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同档食品。现在说稍麦是一种民间小吃,实在是小看了它的出身。

    《事林广记》大概成书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虽然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刻本是元至顺年间的(1330~1333年),但该书作者陈元靓是由宋入元时期的文人,据此完全可以说,稍麦在元代初年就已出现了,已经有近800年的历史了,并且是上得大席面的美食。

    稍麦极有可能是元初回回人从中亚或者西域带到大都的食品。汉代以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受西域及中亚民族影响较大,其中又以唐、元两个朝代最为典型。

    西来的饮食中,又以面食制作花样最多。与面食制作相关的各种馅料的调制,也曾是西北少数民族的特长。唐宋时期的肉馅食品,都是用羊肉、羊脂和葱姜调制的。据《东京梦华录》等文人笔记介绍,北宋末年,宫内为皇帝过生日时,寿宴上的一道食品叫“排炊羊胡饼”,这种胡饼的馅,是用羊肉馅勾芡后制作的。而我们今天最地道的稍麦馅也是要勾入芡粉的,看来这种肉馅入芡的吃法,也源自“胡食”。

    稍卖,在明清文献中,又可写作烧麦、稍卖、稍梅、稍美、烧梅、苏梅、纱帽、肖米等,单凭书写上的随意性,即可断定它不是一个汉语词汇。

    我们呼和浩特人待客,常喜欢从字面上对客人宣传稍麦,说稍麦应为“捎卖”,是清代及民国年间包子铺或茶馆捎带卖的食品,饭馆的兼营项目,故云“捎卖”;还有的讲,普通百姓只能偶尔吃一次,取其“稍有所美”之意,名之曰“稍美”,等等。若有人用稍麦的其他写法请教,便顿时语塞。单从字面上附会,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倘若稍麦的吃法源自于西域或中亚,则“稍麦”一词的真正含义应该从中亚民族的历史语言中去寻找。自稍麦出现近800年来,衍生出许多“不肖子孙”,清代已经出现不用羊肉的“荤馅烧卖”、“豆沙烧卖”、“油糖烧卖”、“金丝烧麦”等;今天岭南有“蟹肉烧麦”、成都有“玻璃稍麦”、苏州有“三鲜烧麦”等,甚至还有改用发酵面作稍麦的。但是有一点未变,凡名之稍麦者,必然都是不封口的,包馅后轻轻撮起收腰,顶部外翻。可见人们对稍麦的认知,重在其形。《朴通事谚解》中说:“皮薄肉实切碎肉,当顶撮细似线稍系,故曰稍麦。”又:“以面作皮、以肉为馅、当顶作花蕊。”对稍麦的名称也是从形状上解释的。

    多年前,我曾招待过一位粗通古突厥语的朋友吃稍麦,席间问起古突厥语词中有无与“稍麦”读音相近的食品,后来他告诉我,很难找到比较贴切的,但他提醒我注意一个读作“Shirme(思日曼)”的突厥语词。这个突厥词的本义是“皮囊”或“皮口袋”。现在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也许元初东来大都的西域人或中亚人发明了这种饮食样式,觉得很像盛物的皮囊、皮口袋,便俗称其为Shirme,进入汉语后,由于各地方言不同,就有了多种不同的写法。《朴通事谚解》所言“当顶撮细似线稍系”,或许保留了它最初的意思。

    上述推论,还只是一种猜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今天的一些日常饮食中,往往隐含着来自西域或中亚的古老文化信息。


  • 上一条新闻: 蒙古族人的名字

  • 下一条新闻: 濒危项目蒙古语诵经得到抢救性保护
  • 返回上级新闻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