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新闻搜索
 
最新新闻
1   “牧区青少年草原科学
2   电影《海林都之燃情岁
3   中国·第二十二届草原
4   中共内蒙古仕奇集团委
5   电影《海林都》全国首
6   第二届阿尔山论坛闭幕
7   第二届阿尔山论坛开幕
8   2019呼伦贝尔国际
9   2019呼伦贝尔国际
10   追寻红色记忆,弘扬草
热门新闻 点击
  伊克奈尔宫开业 19930
  《传承》杂志最新联系 15502
  《传承》杂志投稿须知 14608
  仕奇会所正式开业! 14472
  呼伦贝尔大草原实景演 14303
  《传承》杂志招聘工作 13832
  呼伦贝尔举行“天骄& 13343
  蒙古族服饰 13329
  大型实景音乐剧《阿拉 12949
  原TCL巨头加盟成吉 12161
     首页 >> 业内资讯
遥望汉三城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1/5/10 阅读:3420次 【字体: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述及黄河支流芒干水(今大黑河)时,曾提到芒干水的3条支流:武泉水、白道中溪水和塞水。这3条水发源在武川,南流穿越阴山,在山前平原汇入芒干水,而后注入黄河,河流穿越阴山之河谷地带形成了天然交通孔道。而在阴山北麓,这3条水在进入大山处附近,西汉王朝曾建有3座城池,这3座城池当时其名为何,已湮没而不可得知,今日分别称之为大兰旗什兰哈达古城、大青山什尔登古城和庙沟土城子古城。这3座古城和在阴山上东西横亘的秦汉长城共同组成一道坚固的防御体系,堵住了马背民族南下进入山前平原的道路,排除了从北方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

什兰哈达古城

什兰哈达古城位于武川县哈乐镇什兰哈达村西北。古城东西两山对峙,西侧有由北向南而去的卯独庆河,入山后今名哈拉沁沟,出山后通称小黑河,汉代称作武泉水,古城即建在山环水绕的山间盆地。卯独庆沟谷和哈拉沁沟谷自古以来是山后草原通往山前平原的穿山孔道,什兰哈达古城坐落在这条孔道的北端,而这条孔道的南端则有塔布陀罗亥古城和武泉县县城,两城一县共同担负着控扼这条孔道的重任。汉初,汉将周勃率军北上云中郡平定韩王信叛乱,曾和匈奴骑兵在武泉北(今武川县境内)进行过一场决战,大败匈奴骑兵,汉军应是溯武泉水河谷北上在山后原野举行的会战。

什尔登古城

什尔登古城位于武川县城南5公里的什尔登村北山峪口南1公里处,旧呼武公路东侧崖头边缘上。古城东北和西北一带为一列东西横亘的阴山余脉,山间有古代边墙,随山势延伸。古城正北,两山东西对峙,望之如石阙耸峙,中间为一道沙河,为古白道中溪水(今抢盘河)源头之一,什尔登古城亦为控扼白道中溪孔道的城堡。沙河侧畔有呼武公路通过,此即古白道之北口。白道,是古今阴山南北的主要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向为兵家必争之地。秦统一中国后,在阴山上除对赵长城给以修缮外,重新修筑新长城,该长城西从固阳入武川境,经哈拉合少,得胜沟,大青山3乡,最后在大青山南侧呈丁字形与赵长城相汇合。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了抵御匈奴入侵,已在阴山修了长城,这道赵长城横跨武泉水孔道之南口哈拉沁沟口和白道之南口坝口子,筑城障,建烽燧,严加防控。秦汉为了确保白道安全,秦在今呼武公路17公里处大青山主峰单独增修了一条长约15公里的白道脊岭长城。这道长城虽不长,但墙台、戍堡、烽火台密集,可见其军事位置何等重要。从大青山北麓的什尔登口向南,这些台、堡远者三四里,近者一二里,遥相呼应、绵延不断,一直伸入到青山深处。汉代沿用了这道秦筑长城,统称秦汉长城。

土城子古城

土城子古城位于武川县哈拉合少乡西南土城子村西北一块耕地内。古城东北为山涧环绕,西南有孤山作屏障,东通黑牛沟,黑牛沟即古塞水沟谷,沿此沟谷南下即可到达山前平原。古城即坐落在四周山环水绕,中间面积约有10余平方公里的山间盆地中,此盆地为大青山区少有的山间开阔区域。土城子古城是汉朝在五原塞山后设置的重要军事据点,扼守着从战国时期就已开通的塞水沟谷南北孔道。

大青山中的这3座古城,分别控制着3条沟通阴山南北交通的重要孔道,这3条孔道历史上曾经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逐鹿中原的必经之道,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焦点。这3座古城,似3员威武的将军,一字排开,共同守护着阴山门户。“史记阴山事,千载血流红”,大规模的汉匈阴山争夺战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

西汉经过汉初高、惠、文、景三代四位帝王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繁荣,国力达到极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开始对匈奴展开长期的频繁的讨伐战争,其中有三次是大规模的并且是决定性的大战争。第一次是在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将卫青率大军自云中(今托县古城村)向西迂回前进,击败匈奴白羊王、楼烦王,收复了秦时河南地,依秦将蒙恬旧规模,新建朔方郡,招募贫民十万口徙居朔方,以朔方郡管理新收复的河南地。第二次发生在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将霍去病自陇西两次出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从金城(今甘肃兰州)以西至盐泽(今罗布泊),匈奴从此绝迹。汉在河西走廊先后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从阴山地区经河套平原一直到河西走廊的大片土地全部置于汉王朝统治之下,并且开通了通往西域的走廊,为日后进一步开发西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次汉匈之战发生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将5万人马分道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定襄郡治在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卫青率军由定襄郡北上翻越阴山古白道,出塞外千余里,与匈奴单于接战。经过殊死战斗,匈奴大败,单于率数百骑突围远遁,汉军一直追到漠北寘颜山赵信城(今蒙古国杭爱山)。霍去病出代郡塞外2000余里,大败匈奴东部兵,斩获7万余人,汉军取得决定性胜利。从此,匈奴失去了水草丰美的阴山苑囿,远徙漠北,漠南无王庭了。正如郦道元所言:“自孝武出师,攘之于漠北,匈奴失阴山,过之未尝不哭,谓此山也。”

为了确保北方边郡的安全,汉武帝在出兵反击匈奴的同时,即着手修缮建筑长城。武帝元朔二年,卫青出兵收复河南地,建筑朔方郡时“复缮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汉书·匈奴传》)。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在漠南阴山外新筑长城,“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而使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屯其旁,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泽上”。我区考古专家盖山林、陆思贤认为,徐自为新筑长城起点在武川境内:“南面一道在武川县西南部的哈拉门独公社,也是从原来秦长城的基础上向西北分叉出去的,往西北入固阳边墙壕村,经达茂旗入中后联合旗。另从百灵庙的东南面向西南折进武川县的哈拉合少和哈拉门独公社,这里有三段长城的汇合点,应是出五原塞的起点。”而庙沟土城子古城恰在这个五原塞起点的附近。翦伯赞先生在《内蒙访古》一文中指出:“当汉武帝时汉王朝在阴山以北筑了很多城堡,几乎是步步为营,把它的势力远远地推到阴山以北的地方。”庙沟土城子古城作为徐自为所筑阴山以北五原塞山后的第一城堡古戍,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2000多年过去了,极盛一时的匈奴游牧民族像鹰一样从历史的天空掠过,飞得无影无踪;历史的风雨将坚实的古城堡、雄伟的古长城剥蚀得只剩一片废墟,几截断垣。但历史分明已经凝固在那断瓦残砖乱石之中了,他们共同印证着史书中记载着的越去越远的人和事;无言地诉说着过去了的一切,而这一切正是现代的人们所陌生的和渴望了解的故事


  • 上一条新闻: 古朴的桦树皮艺术

  • 下一条新闻: 马背上的音乐
  • 返回上级新闻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