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您现在的位置:内蒙在线 >> 游牧居住
     蒙古包的由来 随着原始人类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成家畜,出现了畜牧业的雏形。这要求一种便于迁徙的居室,于是窝棚之类的建筑应运而生。窝棚再向前一步,支架变成哈那,并跟前面提到的洞顶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 蒙古包的形成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猿人住天然山洞,古人改造利用现成山洞居住。到了今人时代,才会自己制造“洞室”,在地面挖一个地洞,沿洞壁用木头、石头之类诌甃起来,甃得快齐至洞沿,再在洞中栽一排木杆,与木石墙平齐,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乌尔斡。洞顶要留一口子,靠口子斜支一根粗木通到洞底,上面刻一些简单的壕作为梯子,供人出入用。同时兼有走烟出气采光通风等多种功能,后来就发展为蒙古包的【详细】
     蒙古包 蒙古包至少已有两三千年历史,不仅蒙古族,其他游牧民族也住这种居室。当代哈萨克、裕固等民族也住蒙古包。我国古籍一般称做穹庐、毡帐、旃帐。《黑龙江外记》载:“穹庐’园语(即满语)日‘蒙古博’,俗读‘博’为‘包’。汉语称蒙古包,既是音译,也是意译。 蒙古包从材料来讲,由木头、毡子、毛绳三结合。从构成上讲,是套瑙(天窗)、乌尼(椽子)、哈那(花格木墙)和门四结合。 套瑙。为架木的首脑。现代蒙古包的套瑙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作套墙的木料要求木质要好,一般以檀或榆木为之。套瑙长短大小的选择,要以其中间的横木(东西向)为标准来度量。插椽式套瑙分两个圈,外圈以横木二分之一为半径,套瑙中心为圆心画成。内圈以其四分之一同一圈心画成。南北向的木头长短跟横木【详细】
     蒙古包的发展、演变 古代蒙古族人过着游牧的生活,逐水草而居,这种流动的生活方式使得固定的居住建筑难以适应其生活的实际需求,经过漫长的历史衍变,他们逐步对自己的居舍加以改进,最终发展出一种可移动的适合游牧生活的建筑形式,也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远古时人们挖掘洞室,沿洞壁用木头石头砌到洞顶,再在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并在洞顶留一口子,供人出入及走烟、出气、采光、通风之用。这种构造后来发展成蒙古包的门和天窗。在原始采集时代,蒙古族的圆形拱顶以活树为支柱,用桦树皮覆盖,制作简单。过渡到狩猎时代,由于活动范围越来越大,畜牧业开始萌芽。适应这种变化的便于迁徙的窝棚类建筑应运而生。过渡到游牧时代,居舍由窝棚变革为帐篷,用树木做支架并上盖皮【详细】
     蒙古包的搭建 分立架木、盖苫毡、捆带子围绳三大步骤。 立架木可分圈围哈那、立套瑙、调整架木等工序。立架木是第一道工序是圈围哈那。圈哈那时,选在选好的包址上选定防火撑的地方,将套瑙纵木向北放在这里。将门框门头迎东南平放在安门的地方。如果是有柱的大包,则要首先放下圈围火撑的框木,把柱子立在框木的四角。圈围哈那从西南开始。从这里开始捆绑,把相邻两扇哈那的口子对好以后,从头上开始捆紧,如此几扇哈那全捆完以后,立起门框,把留在哈那两边的口和门框捆在一起,然后用内围绳捆哈那。门框的东西立木上,各有四个双孔。捆内围绳的时候,把一头从西立木最上面的孔里穿过来,在哈那上绾个疙瘩,从哈那的上部围过来,不要揪紧,从东立木上面的孔里把另一头穿出来,虚挽在东南哈那扇上【详细】
     蒙古包的看盘和下盘 1、看盘 看盘,蒙古语叫看“努图克”。努图克内含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为蒙古包选址,包括营盘、草场。过去牧民习惯春、夏、秋、冬四季轮牧,因而一般由四个努图克。现在的看盘,主要是指寻找长久居住的地方——东营盘或定居点。看盘与平原地区居民选择房屋地址差不多,只不过还需考虑放牧的便利,因而一般都要考察气候、水草、疫病、狼害、骚乱等因素,这与草原游牧生活禁忌密切有关。 以冬营为例,冬营地的选址,主要应该考虑选择那些芨芨草众多,沙蒿、沙竹密集,背风向阳,相对封闭,南北有山头,东西有大梁的地方。具体来说,选营盘时,要选一个宽敞通畅的地方,背靠高地,面前是一望无垠的草原。这样靠近高地、背风向阳的地方,可以遮挡大风,视线开阔,人住下心情比【详细】

输入页数: 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