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吉祥如意话节日

    *引子:我国是一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一些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节日。据《蒙古秘史》、《元史》记载,蒙古族以每月初一、十五为吉日的习惯,就有较久远的历史了……


     蒙古族在很早以前,几以动物中的鼠、牛、虎……等十二种动物名称纪年。如蒙古族最早的历史巨著《蒙古秘史》(又作《元朝秘史》)就是用鼠儿年、兔儿年等十二属相纪年的。这和汉族民间习惯纪年法相同。但在历法上则不以天干配地支,而是直接以地支纪年,故把鸡儿年直称酉年。蒙古族民间对春节很重视,作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蒙古人把一年的第一个月,即正月称“查干萨日”,意为“白月”。


     草原牧区的辞旧迎新活动,一般从农历十二月下旬开始。其俗是先在蒙古包前立一木杆,一般人家杆上悬红布,富有之家还要把木杆用红布缠上,然后准备辞旧迎新的食品、衣着以及祭祖先用的供品。到农历十二月三日一切都必须准备齐全,除夕之夜,不灭灯火,全家人由尊长者带领,向祖先行大礼,届时焚香点烛,供以牛样肉和果品,以及祖先在前所喜之物,如烟酒之类。祭祀完祖先后,全家团圆聚餐,吃年夜饭后,随意游戏。


     大年初一日为元崇,整个活动由崇调祖先转为崇教长辈以及平辈人之交往。这天男男女女均穿上节日盛装,全家人先聚于最尊长者的蒙古包,向长辈敬酒拜年,长辈则备以丰盛的饮食,和大家一起共叙家常,祝福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生活美满幸福。这种活动由元旦开始,连续三天,由近亲及远亲。三天过后,人们带着节日礼品和点心,到亲友家中拜年。年轻人则策马扬鞭,熙熙攘攘地去较远的亲朋好友家中拜年,互贺“赛音希尼勒布”——新年好。


     农业区和半农业区的蒙古人过年,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欢乐的气氛更浓。他们受汉族文化影响多一些。如除夕那天上午,几安家都忙于贴对联和门笺,在院内立杆挂灯笼。大年初一凌晨时刻一到,家家鸣放鞭炮,迎春纳喜,预祝新年吉祥,万事如意。但也保持着本民族的许多传统习俗。年三十这顿饭,既有丰盛的菜肴,也少不了传统的“手把肉”,只是不一定都吃羊肉就是了。这一天换要祭祖、扫墓,即在年三十傍晚,朝祖籍方向,拢火烧化祭祖的食品和布帛等祭品,谓之“土列食连”,也就是《蒙古秘史》所说的祭祀祖先的亡灵的古老遗风。除夕之夜,人们还要在在即大门外烧“烟火”,每一个房间都点灯,彻夜不眠。这点跟汉族的“守岁”是一个意思。


     年三十的祭祖仪式后,室内摆上一桌食品,全家人都穿上整齐的新袍服,大家欢聚一堂,由年龄最小的开始,依次请安叩头,谓之辞年。然后由受礼家长给全家孩童以压岁钱,表示在新的一年,人人生活富裕,个个不缺钱。到了初一凌晨时,在院内设坛生旺火祭天,然后按照预先卜定的方向,人们赶着牲畜走一段路返回来,谓之“踏新踪”,象征新的一年开始大吉,人畜两旺。随后大家一起向长辈敬酒、叩头。拜毕,全家同桌吃新年饺子。接着就是到同村各家各户去拜年了。至亲长辈处需由家长代表全家前往贺年,一般朋友则依据惯例,该谁去贺年则谁去。如有长辈到家里贺年,年轻媳妇们需敬烟请安。到别人家去拜年,一般不能空嘴走,至少要喝一碗茶,吃一些点心。至亲则以酒席招待。农业区蒙古人的春节,一般一直热闹到正月十六日。十六日这天,在科尔沁地区的蒙古族称为“黑灰日”,即在这天一大早人们相互追逐着往脸上抹黑灰。据说,谁要是脸上皮被抹黑灰,特别是年轻漂亮的媳妇们往往被小伙子们抹得黑乎乎的。


     我国是一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一些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节日。据《蒙古秘史》、《元史》记载,蒙古族以每月初一、十五为吉日的习惯,就有较久远的历史了。在元代,蒙古族把宾(即农历五月)作为节气祭典时,汉族也有五月节的传统,当然那时蒙古族过五月节时,不会有纪念屈原的含义。但从欢庆迎来一年一度春草绿,喜看大地换新装意义来说,五月节则成了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节日。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的蒙古族人民同满族和汉族接触的较早,大概受他们文化的影响,也有了过八月中秋节的习惯。在清代各民族文化交流有了进一步发展,五月端午节、八月中秋节就成了我国各民族人民迎接夏季万物生辉和庆祝秋季农牧业生产丰收的共同节日。


     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人民和我国各民族人民的节日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除过传统的春节、五月端午节、八月中秋节之外,还和全国人民共同庆祝新年、“五一”劳动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每逢节日,蒙古族人民身穿盛装,载歌载舞,和其他民族人民一道共同欢乐庆祝。


     参见《闲话蒙古族风俗》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