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奉天靖难

     朱元璋笃信佛教,诸王初封时,都要为他们选一名僧人加以辅佐。有一位僧人法名道衍,是一位颇有谋略的人。当时天下形势是元勋宿将杀戮殆尽,皇帝继承者皇太孙朱允炆仁柔文弱,诸王勇武跋扈。道衍料定朱元璋死后,必定天下大乱。诸王中以秦王、晋王、燕王、宁王等实力最为雄厚,而以燕王最有心胸,堪当大任。他曾对燕王朱棣说:“大王使臣得侍,奉一白帽与大王戴。”在“王”字上加一“白”字,便是“皇”字。道衍所说,正是燕王朝思暮想的。于是,朱棣向朱元璋要了道衍。道衍本姓姚,名广孝,是长洲人,居住在相城妙智庵,自少从师于灵应观道士席应真,执弟子礼甚恭。席应真颇通兵法,而尤其善于权谋。道衍把席应真的本领全学到了手,但表面上却深藏不露,一般人都不知道,只有一位叫做王行的人对道衍深有了解,他说:“他日必当有所遇,固不可以人废言也。”当时道衍自负有才,几次想要还俗。一次他进城闲步,见到僧官出行,随从人员众多,很是风光体面,于是感慨道:“僧中亦自有富贵乎?又何必他求?”于是便不再想还俗。道衍随燕王是在洪武十五年。他来到燕王府邸,居住在北平庆寿寺,深受信任,宠爱日隆。道衍又向朱棣推荐了一名术士。名叫袁珙。燕王命人将他召来,让他和使者一起在酒肆饮酒。燕王身穿卫士服,和9名卫士一道也来到酒肆买酒。袁珙一下便认出了朱棣,上前拜谒。后来,袁珙也被秘密地召入燕府。他说朱棣“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将来必定是个“太平天子”。这两人都成了朱棣的谋士。朱棣还设法接纳地方文武官员,以培植自己的力量。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辞世,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朱允炆用齐泰、黄子澄之议削藩,不到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朱棣则在加紧活动。他挑选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军,以勾逃军为名,收罗异人术士。表面上,朱棣藏起锋芒,假称有病,暗中则加紧练兵。他还利用燕府祟深之便,赶制军器。为不使声音传至墙外,在府中放了许多鹅鸭加以遮掩。


     斗争终于公开化了。这年六月,燕府官校于谅、周锋以图谋不轨被逮到京师处死。朝廷同时下诏切责燕王。燕王朱核佯狂称疾,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有时竟卧在土中,整日不起。


     朱棣的佯狂只不过是缓兵之计,毕竟不能持久,他想在大军到来之前做好准备。他窃得北平地方官给朝廷的疏草,用以激怒护卫指挥张玉、朱能,命令他们率将士800人入卫王城。这时,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已经带领在城的七卫军队和屯田军士包围了王城,并用木栅截断了端礼等门的通道。朝廷削夺朱棣王号和逮捕燕府官属的诏书也在这时到达北平。


     朱棣临事不乱,与部属设计擒杀谢贵和北平布政使张昺。他在端礼门内设置了伏兵,把张、谢诱入燕府。朱棣赐宴行酒,并端出新瓜请二人品尝。朱棣忽然变脸,大怒大骂:“今编户齐民,兄弟宗族尚相恤;身为天子亲属,旦夕莫必其命。县官待我如此,天下何事不可为乎?”他挥手将瓜抛到地上,护卫一拥而前,将张、谢二人抓获。朱棣说:“我何病?迫于苦奸臣耳!”张、谢二人被杀。北平守军群龙元首。燕王命张玉等率兵乘夜攻夺九门,北平迅速被朱棣控制。


     朱棣正式起兵,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革除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他谕令将士,同时上书朝廷,声称根据《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从此便开始了一场历时4年之久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但《祖训》的原文并非如此,原文写道:“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五训兵待命,天子密沼诸王领兵讨平之。既平之后,收兵于营,王朝天子而还。如王不至,而遣将讨平,其将亦收兵于营,将带数人入朝天子,在京不过五日而还。”显然,朱棣将《祖训》断章取义,而太祖朱元璋保护小皇帝防范诸干的苦心完全被置于不顾。


     战争开始后,朝廷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40余万北伐,军驻真定。燕王躬擐甲胄,率师至涿州,连败官军,耿炳文退守真定。耿炳文是硕果仅存的老将。他的失败,引起建文帝的忧虑。太常卿黄子澄却认为无足虑,并推荐了曹国公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建文帝亲饯江浒,赐以斧钺,期在必胜。


     李景隆是开国元勋歧阳王李文忠的长子,小字九江,读书,通典故。李景隆仪表不凡,身长,眉日疏秀,所以走到哪里都会惹人喜爱。李文忠的母亲是朱元璋的姐姐,朱元璋自然对他另眼看待。洪武十九年,李景隆袭封为曹国公,后来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衔,可以说地位隆重。建文年间,李景隆仍然受到宠信,但李景隆虽为贵胄,却没有经过战阵。


     朱棣出兵水平,诱李景隆进攻北平。朱棣留世子朱高炽守卫北平,戒其坚守勿战。辅助朱高炽守北平的有姚广孝,还有就是不可忽视的燕王妃徐氏。


     李景隆听说朱棣带大军开赴大宁,认为是个极好的机会,他下令直插北平城下。路过卢沟桥,李景隆意气骄盈,用马鞭敲打着马鞔说:“不守卢沟桥,吾知其无能为也!”不免对朱棣露出轻蔑之意。


     李景隆带兵来到北平城下,朱高炽闭门坚守不出。李景隆下令在北平九门之外筑垒围困,同时另外派兵进攻通州。通州在北平正东六十里,如果朱棣从大宁方面还师,一定要经过通州。李景隆在通州到北平之间的郑村坝连结九营,亲自督军,迎击可能回援的燕军。李景隆军一次又一次地向北平城进攻,在丽正门战斗尤为激烈。李景隆军几十万人,城内连老疾孱弱也不过一万。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燕王纪徐氏真不愧为名将中山王徐达之女,她也穿上护甲登城参战。在她的鼓舞下,守军士气高昂,连育校士民的妻女也动员起来了。她们从城上向敌军投掷砖瓦石块,官军一次次地被打退。守军还缒出城外,袭击、骚扰官军。官军被迫退后十里扎营。都督瞿与他的两个儿子带领一千多骑兵进攻张掖门,就在即将攻下的时候,后援却跟不上,结果功败垂成。原来李景隆生怕他们抢走夺城之功,让他们等大军一向前进。这时天已经十分寒冷,守军又往城墙上浇水,墙外结了厚厚的冰层,官军进攻就更加困难了。李景隆又不知爱恤士兵,许多士兵在风雪中被冻伤。


     此时,朱棣攻打大宁的战斗已经结束。他与宁工合军回师援救北平,乘冰冻渡过白河,直接进攻李景隆结营的郑村坝。燕王军队连破李景隆七营,双方主力发生了激战。朱棣带领人马作为奇兵,左右冲击,战斗从午时一直打到酉时。官军伤亡惨重,李景隆渐渐不支。天黑后,李景隆连夜拔营逃跑了。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说大宁之战。


     大宁在喜峰口外,东连辽左,西接宣府,是北部边防的重阵。朱元璋为防止故元势力南下,分封诸王镇守北边,”第十七子宁王朱权被分封在这里。宁王以善谋著称,他的军队号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特别是他所控制的冗良哈的朵颜、福余、泰宁三卫更是晓勇善战。建文帝即位削夺诸藩,担心北方诸王与燕王联合,下诏要辽王朱植、宁王朱权回京。辽王奉诏回到了京师,宁王却对诏令不予理睬。建文帝因此下诏削除宁王的护卫。朱棣把宁王的抗诏看做是自己的机会,他要立稳脚根进一步成就大事必须有安定的北方,同时只有联合宁王的力量,才更有成功的可能。


     宁王既然敢于抗诏,自然说明他不是等闲之辈,那么,他怎么会甘当朱棣的小兄弟呢?所以要夺取大宁或是取得宁王的支持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燕军来到大宁城下,朱棣派人进城说自己走投无路前来求救。宁王并不愿放燕军进城,但他们有共同的被朝廷削夺的遭遇,不免同病相怜。燕王被邀单骑入城,二兄弟相见,执手大恸。朱棣请宁王为他代拟给朝廷的谢罪表。二人相得甚欢,宁王全然不备。这时城外的燕兵也在悄悄活动。一些吏士潜入城中,与三卫的军吏和许多戍卒都拉上了关系。朱棣向宁王辞别,宁王到郊外为他送行。这时伏兵突起,将宁王劫持而走。朵颜三卫的骑兵和事先串通的戍卒配合燕兵攻破大宁城西北角。燕兵一拥而上,冲入城中,俘获了守将都指挥房宽,杀死关在狱中的卜万。都指挥朱鉴力战不支而死。战斗很快就结束了。大宁兵马在陈亨带领下降附了朱棣,大宁兵马尽为朱棣所有。朱棣高兴地说:“吾攻大宁,取边骑助战,大事蔑不济矣!”宁王朱权加入了燕王靖难的行列,宁王看似被迫与燕王联合,其实他们的联合是有共同基础的。他们从朝廷的屏藩变成了对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夺取宝座。朱棣与宁王相约,事成后当中分天下,划疆而治,各为天子。既然宁王善谋,凡军中起草檄文的事就落在了他身上。


     李景隆退走德州。第二年(1400年)夏,官军与燕军再战于白沟河。白沟河流经华北平原,在保定与琢县之间,李景隆合兵60万列阵以待。第一天战斗十分激烈,直至深夜双方才各自收军。这一仗燕军损失很大,朱棣在深夜混乱中竟迷失了方向,下马辨别水流才找到归途。第二天再战,南军气势更盛。朱棣坐骑三次被创,弓矢皆尽,剑锋折缺,马又却步不前,几乎被官军射及。朱棣急中生智,登上河堤,举手挥鞭,假装招呼堤下的伏兵。官军以为真有伏兵,稍一迟疑,朱棣就此脱险。双方鏖战,天已过午。忽然一阵大风,将官军大将旗折断,军阵为之震动。朱棣带劲骑绕到敌后袭击,反败为胜,官军大溃,被斩首及溺死者10余万,横尸百余里。李景隆单骑走德州。燕军又破德州,围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坚守济南,三月不克,朱棣暂时退师。


     朝廷命左都督盛庸为大将军,再次率兵北伐。朱棣佯称攻辽东,发兵攻打沧州。沧州陷落。燕军再经临清、馆陶、大名,至于东昌,与盛庸、铁铉所率主力相遇。双方大战,燕将张玉战死,燕王朱棣挺身短兵接战,有几次处境十分危险。燕军大败,被擒斩万余人,燕王独以一人殿后,赖二子朱高煦带兵营救,始免于难。朱棣对张玉的死极为伤心。他亲自撰文为祭,脱去自己所服的战袍当众焚烧,作为送给亡者之衣。诸将及家属无不感动涕泣。朱棣再次誓师:“自今无轻敌,无选软,违者杀无赦!不久两军再战于夹河。这一战十分艰苦,第一天战至日落,双方敛兵入营。第二天,又战至中午,两军互有胜负,屡进屡迟,将士皆疲,双方各坐歇息。既而复战,又相持不决。忽然东北风大起,飞尘蔽天。燕军乘风大呼,纵左右军横击,钲鼓之声震地,官军大败。燕兵迫至潭花河,官军践溺而死者不可胜计。朱棣战罢还营,尘土满面,诸将不能识,听语声,始知是燕王。


     一个月后,两军再战于藁城。官军兵列四面,燕王派兵牵制三面官军,而亲率精锐攻东北隅。燕将薛禄力战攻入敌阵,朱棣循滹沱河突入敌后,大呼奋击。官军弓箭齐发,射在朱棣战旗上的箭,有如猖刺,燕军多被杀伤。这时又起了大风,燕军再次乘风击败官军,斩首6万余级,擒其骁将,获其军资。朱棣把自己的战旗送还北平,对世子说:“善藏之,使后世勿忘也。”


     自举兵以来,已经3年了。朱棣亲临战阵,冒矢石,身先士卒,屡有所胜,但也往往濒于危险。燕军所克城邑,兵去后又为官军所据,所得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双方处于僵持状态。这时有一批被罢斥的宦官从南京来投奔燕王。他们向朱 透露了南京布防的情况,说南京空虚可取。朱棣决心迅速了结这场战争,“临江一决,不复反顾!”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摩师南下,由馆陶渡河,循徐州,与官军大战于齐眉山下(在今凤阳灵壁西南)。不料官军连连获胜,燕军几员大将相继战死。时已入夏,淮北一带盛暑蒸湿,诸将请渡河休息士马,待机而动。朱棣说:“兵事有进无退。”“今敌持久饥疲,遮其饷道,可以坐困。奈何北渡懈将士心?”于是下令想渡河北撤者站到左边,不想渡河的站到右边,诸将纷纷都往左边站。朱棣不禁恼怒,说:“任公等所之!”大将朱能说:“诸君勉旃!汉高十战而九不胜,卒有天下。”“今利已在我,岂可有退心!诸将才不敢再说。燕军下泅州,克盱眙,徇扬州,驻军江北。朱棣凭祭大江麾师强渡。谷王朱穗、李景隆开南京金川门迎降,朱棣率师进入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