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草原之花——海拉尔

    #关键词:海拉尔 呼盟 呼伦湖 贝尔湖 蒙古秘史 元史 呼伦贝尔 伊敏河 东胡 匈奴 乌桓 鲜卑 室韦 索伦部 巴尔虎


    *海拉尔旧称呼伦,蒙语的含意是流下来的水。海拉尔建城历史只有二百四十多年,可是呼伦贝尔盟草原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从那时起,我国游牧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肥美的草原上……


    海拉尔城俯瞰 海拉尔市位于大兴安岭西麓,呼伦贝尔草原东部,东与牙克石市毗邻,西北与陈巴尔虎旗接壤,南连鄂温克旗,辖6个办事处,3乡1镇,土地面积1440平方公里,人口23.5万人。居住着汉、蒙、回、达斡尔、满、鄂温克、鄂伦春等二十六个民族,是呼伦贝尔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共呼盟盟委、呼盟行政公署的所在地,牧业四旗的物资集散地。


     海拉尔市有悠久历史。海拉尔因附近有海拉尔河而得名。海拉尔河在辽代被称作“海勒水”,《蒙古秘史》称之为“哈讷里河”,《元史》称作“海喇儿河”。海拉尔地处呼伦湖、贝尔湖之间,是呼伦贝尔盟的中心,古时又称“呼伦贝尔城”。


    草原之花—海拉尔海拉尔城建于清代,但究竟建于哪一年,有不同说法。有主张建于1732年,也有主张建于1734年的。清雍正十年即1732年,清政府批准将大兴安岭东麓布特哈八旗的索伦、达斡尔、鄂伦春、巴尔虎兵丁从布特哈地区移驻呼伦贝尔草原,当时有档案记载:“扎拉木台河与海拉尔河汇流之处,土地肥沃,可耕地建城……据蒙古人言,将要建城的扎拉木台地方,降霜太早,拟暂于一二年游居,试之耕种,如能丰收,再行呈请建城。”如果据此档案,就说明海拉尔城建于1734年。雍正十年(1732年)珠尔海将军以扎拉木台降霜太早,暂作游牧及试耕场所。“海拉尔河一带水草丰美,树木丛茂,禽兽繁殖,土地膏腴,可以开垦,形势利便,可以建城,奏请改设,议定后迄未修筑。”这段文字又说明海拉尔城不是1732年所建。当时只是奏请清政府在伊繁河左岸今正阳街一带地方建城,但当时并未修建。如果以迁民时间为依据,海拉尔城应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和雍正十二年(1734年),除雍正十年(1732年)一次迁民外,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政府又从外蒙古车臣汗地方移来巴尔虎蒙古族人驻牧于贝尔湖、呼伦湖一带。


    草原之花—海拉尔海拉尔市为古东胡地,汉为匈奴左贤王领地,后汉至魏晋迭为乌桓鲜卑及宇文段氏所居,南北朝及唐代为室韦诸部地。五代辽为静州观察及静边皮被河等边防城地。金为乌古迪烈统军司及北京路泰州金安县边外地。元为合撒儿宏吉剌氏等封地。明初时脱古思贴木儿和知院阿鲁台尝驻牧于此。清初索伦部及巴尔虎人居之。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建城,称呼伦贝尔城或呼伦城,并设立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光绪三十四年,设呼伦直隶厅。民国初期改设呼伦道属黑龙江省。伪满时期为兴安北省的都邑。1940年定海拉尔为市,设市公署。呼伦贝尔盟、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先后建立时,海拉尔均为盟政府驻地。1953年改为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市。1954年复为盟辖市。


     海拉尔市东部为半湿润草甸草原,西部为干旱草原。市区座落在高山环抱的盆地之中,伊敏河经市汇入海拉尔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草原面积6900公顷,是良好的天然牧场。有“草原城”之称。海拉尔市也是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基地之一。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海拉尔已成为一个新兴的带有草原特色的工业城市。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发展,海拉尔——茫茫林海中的“草原之花”,夏季气候宜人,是理想的避暑圣地。西山的樟子松林,以它四季特色的苍翠吸引着海内外游人。海拉尔正在以日新月异的崭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